來源:瑯琊新聞網
2017-10-18 14:29:10
原標題:扶貧政策致富增收 扶貧產業項目惠及貧困群眾16.5萬戶
由于歷史自然原因,截至2015年底,臨沂市還有貧困群眾25.5萬戶、44.2萬人,占全省的1/6,其中70%以上集中在邊遠山區和庫區,69.7%無勞動能力,63.8%屬于因病因殘致貧,脫貧攻堅任務特別繁重。
五年來,臨沂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按照“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實施了“百千萬”沂蒙老區脫貧攻堅行動和“雙16”推進計劃,探索出了“一村多業、一戶多案、一人多崗”扶貧模式。2016年,讓29.1萬名群眾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幸福美好生活。2017年,預計將有15萬余名貧困群眾脫貧。
近年來,我市不斷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綜合采取產業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金融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社會扶貧等途徑,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力更生、辛勤勞動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共實施扶貧產業項目3005個,惠及貧困群眾16.5萬戶、32.6萬人,人均增收1028元。
同時,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要求,針對不同深度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分類施策,不斷加大民生兜底保障。針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自理能力、無子女贍養能力的特困失能人員,全面落實資產收益分紅扶持和低保、養老、助殘以及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險等措施,低保標準高于貧困線191元,市級財政設立每人300元的失能護理金,貧困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鑒于全市60%以上貧困群眾因病致貧的實際,為44.2萬貧困群眾購買人均170元的“扶貧特惠保”,加大商業保險報銷力度,使個人負擔醫療費用低于總費用的10%,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貧困群眾看病就醫支出,惠及貧困群眾19萬人。
為讓貧困群眾住上放心房,我市近年來改造農村危房6.3萬戶,12萬名貧困群眾住上“安全房”,今年10月底前將完成8342戶貧困戶危房改造;其中深度貧困人口D級危房改造費用全部由市縣財政承擔,貧困群眾不花一分錢就住上了新房。對建檔立卡農村家庭困難學生,實行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助全覆蓋,并加大強化控輟保學力度,確保不讓沂蒙老區一個孩子因貧失學。針對貧困老年人27萬,占貧困人口總數的61%的現狀,實施“孝善養老”,構建了“子女盡責、集體擔責、社會分責、政府負責”孝善養老體系,實現了對60歲以上貧困老人全覆蓋。
扶貧故事
精準扶貧幫申請小額信貸自家院子建蔬菜棚助增收
多年以來,身體的疾病和家庭的貧困讓趙娟對兩個女兒充滿愧疚。對著貼滿兩面墻的獎狀,趙娟難掩淚水。“我總是在想怎么才能報答黨和領導對我的關心和幫助。”說起精準扶貧對她和整個家的幫助,趙娟像打開了話匣子,激動地拉起記者的手說了起來。
趙娟,今年55歲,家住莒南縣十字路街道代家扁山村。自幼患有先天性脊椎裂,一直以來干不了重活,僅能勉強行走。平時在家中撫養兩個女兒,只靠丈夫外出打工補貼家用,生活非常艱辛。兩個女兒成績優異、體貼懂事,是趙娟的精神支柱也是最放不下的牽掛。
2016年以來,臨沂市扶貧辦針對趙娟的身體狀況,為她制定了“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政策保障”的綜合化精準幫扶措施。了解到趙娟種植大棚蔬菜的想法,臨沂市扶貧部門幫她申請了無抵押、免利息的3萬元的“富民農戶貸”小額信貸,幫她在自家空閑院子里建起了一個400平方米的蔬菜棚。第一棚她種上了蕓豆,2017年春節期間上市,一下就掙了3000多元。同時,趙娟還享受低保政策,每月可領到殘疾人補貼和護理費,她上學的大女兒每年享受“雨露計劃”3000元專項補助。2016年,小女兒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曲阜師范大學法學專業。2016年9月,村委為趙娟的小女兒送來6000元助學金。當小女兒激動地告訴趙娟她終于可以在大學進入社團學跳舞時,趙娟在電話這頭想起了女兒小時候渴望學習舞蹈卻因為家里沒錢支付學費而失望的眼神。
今年正月初三,趙娟脊椎病復發住院治療,需要4000多元的住院醫療費,經過新農合、健康扶貧“特惠保”報銷和大病救助后,她沒花一分錢就康復出院。這讓趙娟感覺生活有了勁頭、充滿了希望。
2017年春節,趙娟家門上貼了一副她自己擬就的對聯,上聯是“政府工作到戶”,下聯是“國策扶貧致富”,橫批“國榮民樂”。“黨對俺太好了,讓我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趙娟說,她總是告訴兩個女兒,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一份力量發一份光。
白手起家“編”財富“網” 建企業助沂蒙鄉親脫貧
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敢想敢干,小小的編織網袋起家,在辛勤汗水澆灌下碩果累累。她就是臨港產業園莫家龍頭村的于學燕,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夢想,于學燕用行動詮釋了無私奉獻、不斷拼搏的新時期沂蒙精神。
于學燕廠子里的工人趕制西瓜網兜。
十幾年前,于學艷嫁入莫家龍頭村,與莫宗偉喜結連理。婚后,日子過得很艱辛,夫妻倆在莫家龍頭村北山承包大片土地,種植是其主要收入來源。風調雨順時收成還好些,趕上災年收入慘淡,在北山連避風遮雨的瓦房都沒有,就靠臨時搭建的塑料棚抵擋風寒。
2003年,于學燕通過朋友的介紹發現了生產編織西瓜網袋并出口銷售的商機,想到村里有大量閑置勞動力,她說干就干。西瓜網袋主要附加值在編織勞動上,村里大量的閑置勞動力因此有了用武之地。萬事開頭難,村民對新事物接受慢,夫妻倆創業之初開著農用拖拉機挨家挨戶去送編織網袋原材料,風里來雨里去,于學艷毫無怨言。慢慢村民賺到錢了,一傳十,十傳百,鄰近村民也紛紛上門領取原料回家編織。
2009年8月31日于學燕注冊了臨沂豐樂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發展成一家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西瓜網袋、西瓜網兜于一體的企業。2015年,于學艷又擴大規模,通過流轉20多畝土地,投資數百萬建成原料加工、成品包裝等3個車間,年產自主研發的可塑原料數千噸,食用級網袋網兜5000余噸。目前,其擁有固定資產500余萬元,實現產值數百萬元,上繳稅金100萬元左右,安置當地群眾就業近3000人。據了解,編制西瓜網袋網兜一天可收入20元左右,一個月就是600元左右,貧困群眾直接增加了收入,實現脫貧。
“人不能忘本,沒有黨和父老鄉親的關心、幫助,就不會有我今天的成果。”于學燕說,雖然現在公司已成規模,發展順利,她還是一門心思想開拓思路、擴大生產規模,投資增設更多的致富項目,讓更多的父老鄉親參與生產工作,增加收入。于學燕信念堅定、勇于擔當、保持本色、無私奉獻的寶貴品質,就是對新時期沂蒙精神的最好詮釋。
沂蒙晚報記者 衣方杰 范彩霞
相關新聞
“賺錢顧家兩不誤”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賺錢顧家兩不誤”,隨著就業扶貧車間項目的推進,我市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員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就業扶貧也成為農村最盼望、農民最受歡迎的扶貧措施。據介紹,按因地制宜、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結合我市特色產業優勢,創新就業扶貧車間建設新模式,示范帶動作用日益明顯。今年以來,全市新增就業扶貧車間297個,累計達到822個,全部啟用了全省統一的就業扶貧車間標識,初步實現了省定貧困村全覆蓋,其中,16處被認定為國家級就業扶貧示范基地,累計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1.68萬人。
同時,針對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發揮人社部門職能優勢,組織實施“千名公益性崗位”開發計劃,安置殘疾、大齡等特困人員就業490人;組織精準技能培訓扶貧,累計組織貧困人口技能培訓1089人,培訓后就業率在90%以上;強化貧困人口創業扶持,打造創業扶貧工坊287家,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4萬元,直接扶持60名貧困人口實現創業。
不僅如此,依托國家人社部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平臺、省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信息系統、沂蒙脫貧攻堅指揮平臺等3個信息系統,發動基層人社所、勞動保障協理員,在全市范圍內先后組織開展了3次大規模的調查摸底、數據核實工作,并及時錄入相關系統,逐一建立了就業、創業、培訓等三類實名制信息數據臺賬,做到了貧困人口基本情況清、就業創業需求清、培訓意愿清、社會保障狀況清、幫扶措施清等“五清”。
沂蒙晚報記者 唐麗麗 通訊員 王金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