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點
2017-11-19 11:17:11
文|楊加深
熟悉趵突泉與大明湖的人都知道,這兩處濟南景觀不但景色優美、天下聞名,而且這兩處景觀的題字也頗有特色。
位于觀瀾亭南的“趵突泉”石碑,高155厘米,寬72厘米。題款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天水胡纘宗書,明嘉靖十有六年(1537)端日濟南府知府咸寧司馬奉立”。其題名“趵突泉”三字則更有特色,其中的“突”字,上面的“宀”省去一點,寫作“冖”,下面的“犬”字省去點,寫作“大”,這樣實際上這個“突”字被省去了兩個點。
大明湖南門牌坊西側的“大明湖”石碑,高187厘米,寬85厘米,其上的“大明湖”三字,系清嘉慶辛未年(即十六年,1811)登州(今蓬萊)人于書佃題寫的,牌坊匾額上的“大明湖”三個字,也是根據于書佃碑刻手跡復制而來。這塊碑筆法蒼勁沉雄,更為突出的是,其中的“明”字寫作“眀”,左目右月,與常規寫法不同。
趵突泉和大明湖是泉城濟南的兩處標志性景觀,所以這兩處石刻也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石刻。
任何一處名勝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最有可能成為一個故事或傳說的切入點。而趵突泉與大明湖石刻的故事則更有特色,因為關于這兩處石刻的傳說,是將趵突泉和大明湖聯系在一起的。
參觀過這兩處景觀的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導游詞——趵突泉“突”字上面的一點,因耐不住寂寞跑到大明湖的“明”字里去了。
從旅游層面的角度考慮,編個故事或傳說,給游客們留下一個更深的印象,或僅僅是為了博得大家一樂,均無可厚非,何況游客們也都明白這僅僅就是個故事或傳說而已,誰也不會真信。
那么,關于“突”、“眀”這兩個字的寫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還得從文字學和書法學的角度作一番解釋。
其實漢字中的“明”字,古時候有三種寫法:一種是日月明,一種是囧月明,一種是目月明,都是會意字。
第一種表示日月的光明;
第二種表示月光通過陶窗照進房間;
第三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表示眼睛看到了月光,有明亮之意,一種則很可能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訛化,即人們無意間把“日”字錯寫成了“月”字。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這個“眀”字本身并沒有錯,也不是題字者于書佃憑空杜撰的,因為早在漢印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寫法。所以大明湖“眀”字中所謂多出的這個點,根本就不是從趵突泉的“突”上跑過去的,而是本來就有的。
至于趵突泉石刻上的“突”字,確實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寫法。
《說文》中說:“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在古文字中,“宀”表示房子,“穴”指動物的窩,“暫”表示突然,“突”的意思就是狗從窩里突然跑出來。所以,其常規寫法就是上穴下犬。石碑中將其上的“宀”寫成“冖”確實不合適,而且也未見有這樣的先例。
關于趵突泉石刻上的“突”字沒有點的解釋,我看到有人用“宜”字古時可以寫作“冝”來解釋“突”字上缺的一點,這是不合適的。因為從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宜”字看,與表示房子意義的“宀”毫無關系。
也有人用“富”寫作“冨”來解釋,之所以將“富”寫作“冨”,是因為有一種明知是錯卻刻意為之的美好夙愿在其中,即“冨”象征“富無頭”。
以上兩種說法,都與趵突泉的無點“突”不是一回事。
所以我們認為,從文字學的角度講,無點“突”字的特殊寫法,肯定是個不折不扣的錯字。何以見得呢?
因為無論從最早的甲骨文,還是從今天的楷書寫法看,都沒有改變上穴下犬的結構,上邊的“穴”字去掉了點,就不知是何意了,更大的問題是,下面的“犬”字也去掉了點,就變成了“大”,而“大”字在古文字中就是一個人的正面圖形,這就與上述《說文》中對“突”字本義的解釋大相徑庭了,豈不成了大笑話?
那么,如何看待這個錯寫的“突”字呢?
我認為,這應當與文字學的關系不大,而主要是與書法的美觀與否有直接關系。
我們看一下“趵突泉”這三個字,其中本來點就很多,加之書寫者把很多本不該是點的筆畫處理成了點,如“止”字旁,“大”字的捺畫、“白”字中間的短橫,都變成了形態各異的點,這就使得本來點就不少的趵突泉三個字,變得愈發點畫狼藉了。
所以,為了使這塊石刻顯得簡潔一些,書寫者胡纘宗就自作主張地省去了兩個點。從整體效果上看,確實顯得干凈多了,但這個天下獨一無二的無點“突”字,也因而成為游客們競相猜測和導游們一味神化的焦點。
作者簡介:
楊加深,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副院長,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