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2-30 15:55:12
2018年元旦在即,不讓氣氛嗨皮起來怎么行?12月30日上午,由鑼鼓引路,120年歷史的濟南東舍坊高蹺又從東舍坊走出來,踩上了街,最打眼的當然是各種扮相高蹺隊伍,后面還跟著大媽們扭呀扭的秧歌。
東舍坊高蹺表演的技藝高超,并糅合了武術、戲曲等項目,從一開始,就在本土各支隊伍中獨樹一幟。
關于高蹺起源,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是以滑稽著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國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很狼狽。據此,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另有一種傳說,是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污吏作斗爭聯系在一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谷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財的機會,就說,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墻、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樂在其中。
學者們則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云《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古文獻《山海經》中有關于“長股國”的記述,根據古人的注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注釋中,我們不難想象出腳上綁扎著長木蹺,手持長木制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習。
關于高蹺的發展,漢魏六朝百紅中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用1至3尺長的條木制成,上有木托。踩高蹺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折子,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扮相各異,造型不一。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表演生動風趣。。北京稱為“高蹺會”。黃河流域則稱“扎高腳”,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藍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