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8-01-17 08:19:01
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宣布了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位于青島黃島區的土山屯墓群考古發掘,被列入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記者了解到,六大考古新發現分別是: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山東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6項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為: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陜西高陵縣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甘肅寧縣石家墓群;西安市秦漢櫟陽城遺址;山東青島市黃島區土山屯墓地;四川眉山市江口沉銀遺址。
發掘 封土墓考古取得重要發現
土山屯墓群位于青島市黃島區土山屯村東北的嶺地上群山環繞的開闊地帶,地下多為砂巖。墓群原有15座封土,其中1座被毀壞。封土大小不一,大的直徑約15米至30米。
記者了解到,2017年3月至11月,為配合鐵路工程建設,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對工程所涉土山屯墓群部分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次考古共清理漢代封土14處、漢魏時期墓葬60余座,出土大量原始青瓷器、陶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絲織品等文物。其中封土及埋葬習俗、“祭臺”性質的磚構平臺、“堂寢”槨室結構、遣冊、“上計”公文木牘、溫明和玉席等為這次考古的重要新發現,引起業內及社會各界的關注。
此次考古發現,墓群封土之下一般為兩座具有早晚關系的并穴墓葬。較早的墓葬入葬后,在墓上起封土,為第一次埋葬封土。較晚的墓葬均打破部分較早的封土,入葬后,再在其上起封土,較晚的封土疊壓在原封土之上,整體形成一個更大的封土。部分墓壙外圍發現有溝狀遺跡,可能為排水溝或界溝。
“磚構平臺為國內漢代墓葬發掘中首次發現,共在7處封土有發現。”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介紹,這類平臺均位于封土南側的緩坡之上,略呈方形,邊長2-2.5米。其基本結構是東西向鋪素面平磚,再在周邊用立磚砌出平臺范圍,其中編號封10的磚構平臺中央放置有一灰陶罐。初步推測,這可能是西漢晚期墓前“祭臺”性質的遺跡,其作用應是在墓前“露祭”時擺放酒食。部分封土發現有存在早晚關系的兩處磚構平臺,分別對應早晚兩次埋葬封土,其中較晚的平臺一般位于整處封土南側緩坡的中心位置,應是同時祭祀封土下兩座墓的墓主人。
成果 墓葬保存完好出土遺物豐富
土山屯墓群考古隊領隊彭峪介紹,本次共發掘西漢晚期—東漢早中期墓葬52座,東漢晚期—魏晉時期墓8座。最為重要的是西漢晚期—東漢早中期的一批墓葬,這些墓葬大部分并穴分布于封土之下,呈長方形,部分帶有墓道呈“甲”字形,巖坑豎穴磚木混合槨形制為主,墓葬發現有“人”字形槨頂的跡象。有的槨外填有大量的陶瓦片堆積,多為破碎的建筑材料,推測其用途與“積貝、積沙、積石”墓的用途相似,可能也有一定防盜作用,可稱之為“積陶墓”。
在一處墓葬棺內有男性墓主一名,仰身直肢葬,身體的骨骼和須發(頭發、胡須、體毛)保存完好。據遣冊及印章所載,墓主人應為“堂邑令劉賜”。隨葬品有原始青瓷壺、玉溫明、玉枕、玉席、玉具劍、玉帶鉤、琉璃七竅塞、嵌金環首鐵刀、銅鏡、銅印章、玉印章、木俑、木杖、毛筆、板研漆盒和一批木牘。另有大量織物,殘朽較為嚴重。另外,考古人員根據另一處墓葬內發掘出土的遣冊記載,墓主人為劉驕君。墓內隨葬品主要有漆案、耳杯、漆盒、漆盤、竹笥、木牘、角擿和紡織品等,其中絲織品較多。據遣冊記載,棺室內應有50件隨葬的織物。部分織物保存較好,織物、紋飾及刺繡等尚存,故決定將內棺整體提取,待進一步開展實驗室考古工作。
亮點 出土溫明和木牘等珍貴文物
“發掘出土文物共計1000余件(套),主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玉器和絲織品等。”林玉海介紹,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原始青瓷壺和原始青瓷瓿,這類器物在魯東南沿海地區漢代墓葬中常有發現,產地應為吳越地區;銅器主要有銅鏡、銅帶鉤、銅環、銅印章等,其中銅鏡出土數量大,種類多,且保存狀況好;鐵器主要有削刀和鐵劍;漆木器有漆盒、漆案、漆盤、漆樽、漆奩、漆耳杯、木牘(共23枚)、竹簡(約10枚)、木劍、木帶鉤、木杖和木溫明等;玉器有玉印、玉帶鉤、玉環和玉劍璏等;紡織品殘朽嚴重,但依然提取了紗帽、系帶、鞋襪等部分織物,另有部分織物整體提取,待室內進一步清理保護。
這些文物種類繁多、形制精美、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其中出土的玉印、玉席、玉溫明、玉枕和木牘尤為重要。據考古專家介紹,兩枚玉印同時出土時,在墓主人腰部位置,正方體形,側面有對穿小孔,墨書印面,分別為“蕭令之印”和“堂邑令印”。附近同出的還有一枚龜鈕銅印,鑄有陰文印面“劉賜”,為私印。
專家介紹,溫明這類器物,過去在揚州、連云港等地曾發掘出土,往往稱為“面罩”,學術界對其定名曾有過討論。《漢書·霍光傳》:“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關于“溫明”,東漢人服虔注曰:“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以懸尸上,大殮并蓋之。”
專家觀點
為秦漢史研究提供珍貴資料
記者了解到,此次發掘的這批西漢晚期—東漢早中期的墓葬,由于大多未被盜擾,且埋藏環境較好,故保存相對完好。其封土下兩座墓葬的結構,異于本地區發掘的膠州趙家莊漢墓、黃島安子溝漢墓和日照海曲漢墓,為魯東南沿海區域的這類封土墓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
封土前磚構“祭臺”,是國內首次發現,為研究西漢晚期的喪葬制度和社會風俗,特別是對墓祭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觀察視角和考古資料。磚槨加木槨的槨室結構,當是受南北兩種地域文化的影響。“人”字形槨頂目前多發現于今江蘇、浙江沿海一帶,有研究者推測這是屬于越人的一種獨特埋葬制度。土山屯墓群出土“人”字形槨頂,應與戰國至漢代時期魯東南區域和江浙吳越文化區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關。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信立祥說:完整的縣級集薄是第一次出土,特別是文字保存完整,價值非常高。溫明之前也出過,但這次結構完整,各部分構件位置清楚,且有遣冊上的自名,很難得。這群墓葬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墓都不一樣,有些顯然受到中原的影響,比如磚槨。其他地區磚槨直接放棺,這里有地方特色,磚槨內置木槨。墓祭的問題,在魯西南和魯西地區,祠堂非常發達,在封土上使用祭壇,很具地方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云翔說,這次考古做得無可挑剔,包括現場發掘、資料提取和科技的運用等都做得比較完善。木牘的發現,包括遣冊和公文木牘,為秦漢史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原始資料。
記者 康曉歡 通訊員 彭峪 攝影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