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05-17 23:26:05
2017年度山東省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史偉云已經從事眼科醫(yī)教研一線工作37年了,目前他研發(fā)的新型生物工程角膜臨床應用效果完全達到了人角膜供體水平,可解決我國50%以上的角膜供體匱乏問題。他已累計讓全國30余個省市的1萬多名疑難角膜病患者復明,成為國內極少獨立完成萬余例疑難角膜移植手術的眼科醫(yī)生。
(資料圖)
陰錯陽差與
眼科結緣
小時候史偉云曾很反感醫(yī)院里青霉素的味道,所以他最初的志向并不在醫(yī)學。1977年,18歲的史偉云參加高考制度恢復后的第一次考試,填報的志愿是化工,卻被醫(yī)學專業(yè)錄取。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一家縣醫(yī)院的外科。這家縣醫(yī)院的院長是眼科專家,看史偉云有天分,便問他是否愿意從外科轉到眼科。從此,史偉云便與眼科結了緣。
1989年,史偉云考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立信的研究生,先后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00年,史偉云赴美國跟隨世界角膜病大師Herbert Kaufman繼續(xù)角膜病的基礎研究工作。在史偉云看來,眼鏡就像一部照相機,角膜移植就是換照相機的鏡頭。為了磨煉技藝,他反復在小老鼠身上做角膜移植實驗。
如今史偉云已經是山東省眼科醫(yī)院院長。山東省眼科醫(yī)院有個廣為人知的傳統(tǒng):絕不收病人紅包。史偉云和同事們一直堅持一個慣例:只要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都要安排手術,一般不超過兩天,哪怕加班也要把手術做完。
“我會告誡學生,做角膜醫(yī)生千萬不能收紅包。角膜移植后,病人要不斷復診,一輩子都要跟著你,曾經有個孩子嬰兒時期被抱過來做手術,現在已經長得比我高了,還在復診。要是收了人家的錢,一輩子都會不安的。”史偉云說。
生物角膜可
替代50%的供體
針對我國角膜供體嚴重匱乏和角膜病診療技術落后兩大難題,史偉云還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研究:用動物角膜基質經過脫細胞和去抗原的處理后,來替代人角膜基質。生物工程角膜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質膠原蛋白結構及透明性,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能與周圍組織快速整合,移植角膜透明,患者視力快速恢復。研究成果轉讓給中國再生醫(yī)學國際有限公司,作為一項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劃時代產品,極大地改變了我國的角膜移植手術角膜供體奇缺的困境。
史偉云坦言,這一研究突破起來很困難,花費了五年時間才成功,現在還不是百分百完美。“動物的角膜里面有動物的細胞、動物的抗原,不能移植給人,會發(fā)生排斥。”史偉云說,要想盡辦法把動物角膜中的動物細胞、抗原、病毒去掉,這頗有一定難度。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史偉云的團隊發(fā)明了一種保護液,在保護液中能將動物角膜中的細胞和抗原去掉。史偉云介紹,目前生物角膜可以替代50%的供體。
史偉云說,他成功的原因在于他能將臨床和基礎科研相結合。單獨做科研不懂臨床不行,有時不能發(fā)現臨床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復改了多次保護液的配方才成功。”
2009年,山東省眼科醫(yī)院與省紅十字會聯(lián)合成立了“山東省紅十字眼庫”,史偉云開創(chuàng)了原位角膜取材法替代了原來要捐獻整個眼球的取材方式,保護了患者遺容,大大提高人們對角膜捐獻的接受程度,提高了角膜捐獻率。
一坐到顯微鏡下
便忘掉職業(yè)病痛
記者采訪史偉云時,他剛從從手術室出來,采訪的時間是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來的。而在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頒獎這天,獎勵大會剛一結束,他便要趕往青島參加會議。
史偉云從事眼科事業(yè)37年來,一直堅持工作在眼科臨床和基礎研究的第一線。他常常沒有周末,節(jié)假日也不休息。在別人放假出去玩的時候,往往是他做課題研究的寶貴時間。即使是過年,他大年大年初二就趕回單位繼續(xù)工作。
為了怕手術手抖,史偉云很少喝酒,也從不喝咖啡。雖然他有不少職業(yè)病,但只要坐到顯微鏡下,開始手術便什么都不想,進入忘我狀態(tài)。“我不知道我的身體能支撐到什么時候,如果身體好的話,干到七十歲沒問題。”史偉云笑著說。
作為中華醫(yī)學會角膜病學組組長,史偉云教授以推廣傳授角膜移植技術為己任,主持成立首個國際角膜移植手術培訓基地,截至且前、已培訓200余名國內高級醫(yī)生(40%正高級、40%副高職稱,20%博士和高年資中級醫(yī)生)與10位國際醫(yī)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范佳 實習生 馬卓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