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8-22 12:41:08
齊魯網8月22日訊 近日,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8年度“全國十佳農民”資助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農辦人〔2018〕29號)要求,經各地推薦、形式審查及初選,共產生30名提名人選,進入公示期。其中,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社長魏德東為30名提名人選之一。
>>魏德東事跡材料
山東省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社長魏德東自2008年開始承包土地,2013年成立注冊成立德州市首家家庭農場——德平鎮富民家庭農場,現土地承包總面積達到1355.63畝,該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08年至2013年,魏德東連續5年被國務院和農業部分別授予全國種糧售糧大戶和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榮譽稱號,2011年以玉米畝產973.4公斤、小麥畝產717.79公斤的成績問鼎“山東糧王”,2015年獲央視2014年度“三農人物”和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16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被評為山東省第五屆齊魯鄉村之星。先后當選為德州市第十七、十八屆人大代表和山東省第十次、十一次黨代會代表,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再不種地就得要飯”
魏德東1968年出生在德平鎮魏家村一戶農民家庭,從小跟著父母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吃盡了莊稼地里的各種苦頭,從來父母盼的、自己想的都是要跳出農門。以前種地機械化程度差,非常辛苦,他曾經對父母說過:“以后就是要飯也不種地了!”
正是抱著這種想法,畢業后,他沒有待在村里務農,而是跑到鎮上干起了臨時工。后來,他看到,隨著供銷社經營不景氣,當地農民買農資很不方便,覺得這里面有文章可做。于是,2001年,他辭去臨時工,在鎮上開了一家農資經銷店,成了附近最早搞農資經銷的人。既然賣農資,就得懂相關知識,因此他買了很多農業方面的科技書,利用晚上的時間自學農業知識,久而久之竟成了“土專家”,經常到周圍村里舉辦培訓班,給農民免費傳授農業知識。
這段經歷,為他日后承包土地打下了基礎。他回憶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對農業的認識越來越深,特別是外出務工經商的青壯年越來越多,眼瞅著村里的農田減產的減產,撂荒的撂荒,我覺得很心疼,就產生了承包土地的想法”。2008年,正好趕上鎮里搞合村并居、兩區(社區、園區)同建,為土地流轉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魏德東瞅準機會準備承包土地搞規模種植,可是他的想法一提出就立即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媳婦首先站出來揭短:“你不是說以后就是要飯也不種地了嗎?”。面對家人的不理解,他耐心解釋:“現在國家政策多好啊,種地不交稅,國家還給補貼,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種糧大戶會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大家都去農資廠家買農資了,誰還到咱這個鄉鎮網點來買農資?再個說現在機械化程度提高了,種地不像以前那樣累了,如果我們現在不種地,有可能真的要飯去了……”最后在他的耐心勸說下,一家人還是依著他了。當年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流轉了300畝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他算了一筆賬:土地在農戶手里散種,一畝地最多收入1000元,如果每畝補給農戶1000元,把土地承包過來提高種植效率,自己有錢賺;農戶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來給他打工,同樣有錢賺,兩全其美。
“與天斗,與地斗,千萬別內斗”
人們都說,合伙的買賣干不得,可這些年無論是前期成立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還是后期與弟弟妹妹合作成立家庭農場,魏德東和大家始終合作得很好。
人心齊,泰山移,一大家人攢足了心思卯足了力氣干事業,合作社的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從2008年的300畝一直發展到今天的1355.63畝。他說,莊稼人最愛犯的毛病就是小心眼,自己買了優良品種、掌握了好的種植技術,輕易不告訴別人,別人問起來總是遮遮掩掩,生怕別人學了去。這個毛病很不好,也很難有大的發展。他常常對社員講:“與天斗,與地斗,千萬別內斗。只有齊心協力跟天斗、跟地斗,才能把糧食生產搞上去,提高土地效益”。
不僅對自己的社員沒有私心,對外人他也從來不藏著掖著,選什么品種、用什么方法,凡是他所知道的,都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前來請教的人。
2014年,山東省農科院在魏德東的家庭農場舉辦了全省首屆家庭農場聯誼會,主持人邀請他即席發言,他講了常說的那句話:“咱們與天斗、與地斗,千萬別內斗!平時要常溝通、多聯系,有好經驗要相互分享,遇到難處大伙兒共同商量”大家發自內心地為這句話鼓掌喝彩。
“種10畝地是種地,種1000畝地是搞土地經營”
“種10畝地是種地,種1000畝地是搞土地經營”,這句話道出了魏德東成功的秘訣。
他深深知道科技的分量,他說規模大未必出效益,關鍵還得靠科技,靠傳統的種植技術只能是白忙活。他們請來省、市農業專家,用先進技術武裝農業。農場的小麥種植采用了土地深耕、配方施肥、寬幅精播、病蟲草害統一防治等實用新技術,目的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不僅如此,隨著農場的發展,他們還和眾多科研院校展開了一系列合作,先后和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德州市農科院建立了合作聯系,成為德州市農科院、山東省農科院科技示范基地、山東農業大學教學實踐基地,自2013年連續6年承擔了山東省農科院“玉米--花生寬帶間作高產高效栽培模式”試驗項目,并配合山東省農科院相繼召開了全省和全國的現場觀摩會。
規模種植離不開農業機械化。在魏德東的農場里,各式各樣的農機應有盡有,這些機械有些是上級獎給他的,有些是他自己買來的。去年,他又上了一臺配肥機,請農業局、土肥站的專家來測土配方,然后從廠家進原料。既降低了成本,還能配出適合自己土地的肥料,提高糧食產量。
除此之外,魏德東憑借多年過硬的種植技術與涉農企業簽訂了玉米訂單,與山東良星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小麥育種合同,自己建設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200余畝,帶動發展王連周、曹家等良種繁育專業村10余個,良種繁育面積達8000余畝。實現訂單種植后,小麥、玉米每斤的回收價均高于市場價0.15元左右;利用自己現有的農資經營優勢,農藥化肥節省10%—15%的成本,農機規模化作業又省20%—30%。精打細算的魏德東在充分提高土地效益的基礎上也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
在土地經營過程中,魏德東發現新涌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大多處于雛形階段,多數面臨機械不足和比較落后的困境,同時老百姓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也不利于農業新技術、新機械的推廣應用。于是,他就聯合三家農資銷售公司,成立了德州市首家農業服務公司——德州富益民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今年麥收期間,公司組織協調100多臺(套)機械一起上陣,使小麥收割期比往年縮短3天,畝均節約成本20元左右,小麥價格每斤高出市場價0.1元,畝節本增收200元左右。“現在由服務公司統一調配各種農業機械,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科學制定用藥、用種、施肥標準以及一整套的農作物增產增收方案,真正實現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種地成了一份體面的職業”魏德東說。
“做個有情懷的現代農民”
都說“干一行,愛一行”,而魏德東是“愛一行,干一行”。他說,首先你要熱愛農業,對發展農業感興趣,就像養寵物一樣,喜歡它才能養好它。現在的他,依然保持著每天早起到地里轉一圈的習慣,看著一望無際的麥田,他就感到安心、舒坦。
有國才有家,事業有成的魏德東始終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他心系扶貧,先后和10個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結合農時,積極提供就業崗位,優先吸收這些貧困戶進入農場務工,提高其勞務收入,通過幫扶,這10個貧困戶年均勞務收入均達到了8500元以上。
他說,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到鄉下來,常常誤把小麥當作韭菜,鬧出不少笑話。雖然種地的減少了,但是對于農業不能一無所知。因此,他籌資建設了“向未來”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基地,收集了磨盤、碌碡、播種機、犁等各種老式農機具,種植了大豆、棉花、果樹、蔬菜等20多種農作物,成為展示農耕文化的小型“博物館”,分期分批免費讓學生們來參觀、體驗。除了捐錢捐物,這是魏德東能想到的回報社會的一種最好的方式。“咱也得做個有情懷的現代農民。”他憨笑著說。
如今,種種榮譽加身,50歲的魏德東并沒有過多的喜悅和陶醉,他說這些稱號只是對過去的肯定,更多地還是意味著責任和壓力。對于未來,魏德東有很多美好的設想和藍圖。他說,從2008年到現在一直以種小麥、玉米為主,還種一部分小雜糧,以后將延伸產業鏈,向深加工方向發展。有精力的話再投身養殖業,種養結合,立體化發展。如今電商、‘互聯網+’這么火,也想好好利用一下,乘著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做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憑著魏德東的思與行,勤與智,才與德,他一定會在農業的廣闊天地中再顯身手,再創輝煌。
閃電新聞記者 王佳亮 通訊員 李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