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風華齊魯
2018-09-11 09:45:09
編者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開鑿至今1600多年,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大運河遺產山東段河段占據了總河段的近三分之一,遺產點超過四分之一,是一條鐫刻山東運河歷史的文化長廊。《風華齊魯》特推出系列報道《山東大運河》,請看第16篇:陽谷古閘群的故事。
大運河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沿線水文情況復雜,為了節制運河水,對河水進行科學蓄泄,有專人測定地勢,依其高低,水勢緩急而修建涵閘,遠近疏密,用水閘控制運河水。在陽谷境內,船閘的利用十分普遍而且頻繁,當地人更是用“一地二閘,或數十里一閘”來形容當時的船閘之多。
明朝永樂九年(1411年)因會通河淤塞嚴重,運河陽谷段全面疏浚,疏浚后的主體河道深4.33米,寬10.67米。陽谷段運河遺產約19公里,南起金堤閘至阿城下閘北1公里,該段河道內元代建設的水工設施有荊門上、下閘,阿城上、下閘。
大運河陽谷段原汁原味呈現了古運河的風貌,而荊門上、下閘,阿城上、下閘更是堪稱運河申遺點中的精品。且船閘管理,也有一套嚴格的辦法。
荊門上閘位于張秋鎮上閘村西,面積3200平方米,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修,閘體全部用青石條筑砌,石與石之間用燕尾生鐵扣相連接,耐沖擊,堅固異常。荊門下閘位于張秋鎮下閘村西,面積2860平方米,距南閘二里半,“元大德三年(1299年)正月初一興工,十月二十五工畢,用役夫三百一十名,長廣同南閘”,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修。
阿城上閘位于阿城鎮村西,面積1800平方米,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閘體全部用青石砌成,青石條用燕尾鐵扣相連接,形狀對稱,結構合理,石刻工藝精湛。阿城下閘位于阿城鎮劉樓村西,面積1800平方米,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閘體全部用青石砌就,結構合理,石刻工藝精湛。
這兩組水閘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船閘管理方面,曾有一套嚴格的辦法。閘有閘官,另有閘夫多名。蓄水開閘,泄水放漕。上啟下閉,下啟上閉,船出而水不大泄。若兩閘同啟,則運河水會走失嚴重。據史料載:涵閘鑰匙掌握在捕河廳,一啟一閉,叫上閘鑰匙,領下閘鑰匙,先放糧船,后放民船。
為有效配合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保護大運河陽谷段運河河道及周邊的景觀環境,免受自然力及人為破壞帶來的消極影響,2013年2月至7月,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文物及其人文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對荊門上下閘、阿城上下閘進行了原貌修復,當時,很多石頭都是在河灘里撈出來的。并同期對河道及兩岸環境進行了集中整治。
圖片來源于網絡
(壹點號 風華齊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