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8-09-17 09:14:09
村頭樹下,干部群眾團團坐、話發展。山東單縣——
“鄉村夜話”聽民聲(民生一線)
9月4日傍晚,山東省單縣黃崗鎮鄧窯村文化廣場燈火通明,百余名村民席地而坐,熱烈討論,直到深夜11點才散會。
村頭樹下,薄暮時分,干部群眾團團坐,家長里短、發展建議、政策落實,大家擺、大家議。今年以來,單縣“鄉村夜話”在各村推廣,成為了一種化解民生難點、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形式。
“自從開展‘鄉村夜話’,原本老大難的問題一個個得到了解決,村兩委再也不是‘光桿司令’了”。黨支部書記楊依明感嘆。
最近,讓楊依明頗感為難的是垃圾分類處理問題。“村干部去跟大伙兒講垃圾分類,盡得白眼!”他說,老百姓隨手丟垃圾習慣了,誰也不愿意費勁分好類再丟進垃圾桶。
村委會一合計——召開“鄉村夜話”來解決難題!
7月30日,勞累了一天的村民們聚攏在村中心街一旁,一壺茶水一條凳,一起聽來自小朱莊村的鄭和強介紹垃圾分類的“小朱莊經驗”,一同參與討論的還有黃崗鎮政府和縣委宣傳部的干部。
“我到小朱莊參觀過,垃圾分類好是好,但要長期堅持下來可不簡單啊。”村民王立偉的話引來一陣嘈雜聲。小朱莊村是單縣率先開展垃圾分類試點的村莊,有不少創新經驗。
“看著難,做起來容易得很!垃圾分類不能讓干部唱‘獨角戲’,咱老百姓必須當主角。按照我們的做法,每家每戶費不了多少力,這件大事就能辦好!”鄭和強說得斬釘截鐵。
“那你趕緊說說要咋做。”看鄭和強賣起了關子,村民們紛紛“點題”。
鄭和強給出答案:給每家每戶發兩只小塑料桶,撤掉原本當街放置的大垃圾桶,村民把剩飯、菜葉、瓜皮等按照可漚肥與不可漚肥分類倒進小桶,每天按時放在院門旁,等待保潔員上門收。
“這個法子管用!”村民們一聽,紛紛點頭稱贊。都是常年伺候莊稼的“老把式”,對于哪些東西能漚肥,大伙兒都“門兒清”。
鄭和強介紹,鄉村的可漚肥垃圾占垃圾總量的一半以上,如果能把這部分垃圾分出來,就減少了一半的垃圾清運量和填埋量。
“十幾年前,單縣就有干部‘駐村家訪’的制度,現在我們用‘鄉村夜話’重拾傳統,加強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也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單縣縣委書記穆杰說,“鄉村夜話”活動,是鄉村民情筆記制度的延伸和延續,也是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手段。
借助“鄉村夜話”,高老家鄉尚樓村率先做出探索——成立孝善敬老理事會,按照“自愿繳納、家庭為主、子女首孝、社會互助”的原則,設立孝善基金,組織評選、表彰孝善敬老模范個人和家庭,把“孝老敬親”寫進《村規民約》,凝聚鄉村文明正能量。
“這些年村里外出務工的多,大伙兒交流少了,人心散了,看著都著急,好在‘鄉村夜話’又把人心攏起來了!”鄧窯村退休干部陶懷華感慨。
(人民日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