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文齊魯
2018-09-18 21:50:09
文|劉新華
我與川菜泰斗史正良大師的第一次相遇還是在10年前的2005年2月的某一天。那時我學廚不久,在濟南學習食品雕刻,接到任課老師通知:“明天雕刻學習停止一天,參加國寶級烹飪大師、川菜泰斗——史正良先生的來校授藝表演。”雖然我不是學習川菜的,也是第一次聽到“史正良”的名字,但是憑借大師的來頭與名望,在我心中還是多了幾分期待。
第二天,我們在烹飪教學表演廳見到了史正良大師。只見他中等身材,年過半百,一頭烏發,臉龐清瘦,慈眉善目。他微笑著和大家打招呼,并坦誠地告訴在場的師生們,他普通話講得不是很標準,如果大家聽不懂可以隨時舉手。這一下子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給人感覺他不是大師,而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長輩或老者。
在菜品表演正式開始之前,他給大家講述了川菜的淵源、特點、發展與現狀等基礎知識。接下來,他既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菜“家常海參”、“蜀道香碗”、“干燒鱖魚”、“淮杞原蒸雞”等,又演示了“泡菜鹽水蟹”、“石烹豆花”、“油潑魚”、“麻婆豆腐”、“毛血旺”等經典川菜代表菜,還展示了“瓜汁蝦扇”、“鐵板鮮蝦豆腐”、“素東坡肉”、“酥骨魚頭”等創新菜。
整個菜品表演過程中,雖然有兩名得意門生給他當副手,但是他對每一道菜幾乎都是親力親為,從初加工到切配,從炒制到裝盤,一招一式,一切一片,一烹一炸,一絲不茍。在演示菜品的間隙,他對重點步驟都會重點講解,足見大師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對技藝的傳授更是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贏得了所有師生的交口稱贊和陣陣掌聲。表演結束后,由于我的記錄不完整,我走上前去斗膽向史正良大師提出抄抄大師課件的想法,沒想到大師竟然將標準菜譜贈送給了我。這是我學廚路上最難忘的一課,也讓我從此認識到了川菜。
此后相隔甚遠,一直沒有往來。直到2009年初秋的一天,一位朋友向我咨詢一款四川家常小菜——“泡菜”的制作。我不會,自然想起了川菜大師史正良,我想向他請教,又擔心大師工作繁忙,不一定有時間解答這樣的“小問題”。猶豫再三,我還是按照大師留給我的聯系方式,將電話打到了四川綿陽飲食服務公司他的辦公室,沒想到正好是他接的電話,等我說明用意,他告訴我手頭有點急事,1個小時后會給我回電話。
1小時剛過,我的手機響了,果然是史正良大師給我回過來了電話。他在電話中的聲音依舊親切隨和,因擔心我聽不清楚,還提高了嗓門。從選料到盛器,從配方比例到制作細節,從泡制時間到儲存環境,他詳細解答了“四川泡菜”的制作方法。大師最后還叮囑我,在制作中有什么疑問或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向他詢問。大師對我的諄諄教誨令我欣喜萬分也感動萬分。
2013年9月中旬,第七屆全國烹飪技能競賽(山東賽區)賽事在煙臺福山進行,我有幸代表單位參加了比賽。比賽結束后,我路過評判室時,一眼認出了本次大賽的評判長史正良大師,他正在和幾位評委聊天。我很想與大師合個影留念,于是情不自禁地走到了門口,剛想進去,卻被一名工作人員攔住了。我說明了想法,可工作人員還是不同意。正在我束手無策時,史正良大師看到后走了過來,得知我的來意,很爽快地表示同意。我非常高興與史正良大師有了第二次見面的機會。此次近距離見到大師,他依舊精神飽滿,只是頭發變成了花白。合影后,他簡單地詢問了我的參賽情況,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廚藝無止境,要勇于攀登。
這次重逢之后,我才真正開始關注起史正良大師,對他也有了更多的認識與了解。他14歲學藝,經過多年的艱辛鉆研和磨練,先后推出了200多款創新菜,獨創了“豆腐宴”和“太白詩酒宴”,既是川菜靈魂人物,也是全國烹飪大師,先后去過國內外幾十個地方進行廚藝交流,出版過多部專業書籍,獲得了多次金牌,獲得過“國家技術能手”等稱號。他一生為了廚藝,培養弟子近萬人,為川菜技藝的傳承發展和川菜文化的繼承發揚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只可惜,川菜泰斗史正良大師于2015年9月9日,在四川德陽羅江遭遇車禍辭世,痛失大師,行業悲痛。
(壹點號 人文齊魯)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