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10-06 14:01:10
日子好了,閑情逸致多了,劉志國自家小院逐步升級——
從菜園到竹園,小庭院見證變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村莊、一座城市的變化,往往折射著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步履鏗鏘的歷史進程。本報記者奔赴城鄉、走進家庭,記錄時間的故事,見證祖國和個人夢想融合成真的時代步伐。
劉志國是萊蕪市雪野旅游區富家莊小學的一名老教師,家住雪野鎮胡家莊村。10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劉老師家,一進門,見到他正在院子里的竹林下喝茶讀報,門前一條小溪穿村而過,儼然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面。
雪野旅游區海拔較高,種竹子有一定難度。一般農村院子里,大多種的是蔬菜,劉志國家卻種上了沒有多少用處的竹子,讓記者有些不解。
坐下來和劉老師聊起家事,才知道這里面還真有故事。
之前,這里也是一片菜園。“年輕時最喜歡讀《紅樓夢》,總想著自己也有個小花園。但以前窮,為了吃飽肚子,恨不得把天井里種滿了菜,哪有情緒來弄花侍草。”劉志國發出一陣感嘆。
劉志國最早的房子在村北的山頂上。“我們這里蓋房子有一種說法,‘東南門,西南圈,進了大門就吃飯’,就是說大門要開在東南角,牛羊豬等家畜在西南角,東屋一般是廚房。”房子建起來后,院子徹底利用起來,西南角養著雞和羊,其他地方則種滿了菜。
“種的大部分是產量高、好儲存的蔬菜,像白菜、蘿卜之類的。都是因為窮啊,能多收點就多收點。”劉志國說。
1986年,國家允許中小學教師晉級職稱。兩年后,劉志國成為中學二級教師,工資漲到了100元左右。家里條件改善了些,種的菜花樣多了起來,黃瓜、茄子、小白菜、花菜等蔬菜出現在了院子里。
同樣是1986年,國家頒布了《義務教育法》。為了勸導那些輟學的學生返回校園,劉志國經常從自家院子里割點菜,去學生家里做工作。
“拿著東西去做工作,家長更重視,自己家的菜割了還能種,也沒啥損失。”劉志國說。從這年起,不少學生嘗到了劉老師院子里的菜。
時間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啟動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這絕對是一件大好事。我雖然不是民辦教師,但也是這個政策的受益者。”劉志國說。
當時劉志國所在的鹿野中學,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師是民辦教師,工資水平是公辦教師的三分之一。“當時我當副校長,為了給老師們改善條件,我經常帶著家里的菜到學校,做給老師們吃。”
民辦教師轉公辦后,劉志國也就不再這樣做了,“大家條件好了,用不著了”。
劉志國家里的地,最早的時候主要種玉米紅薯,再種一點姜。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市場經濟意識的增強,當地開始擴大姜的種植面積。也就從這個時候起,劉志國家的日子真正逐漸好了起來。
“一畝姜,多的時候能賺1萬多元,那時候我的工資才幾百元,沒有想到自己也成了萬元戶。有兩件事我記得很清楚,一是買了一輛小轎車,二是在學校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演農村的父母給城里下崗職工的孩子送錢的小品。”劉志國說。
也就是這個時候,劉志國建起了現在這個院子。原來種滿蔬菜的院子全部硬化了,只留出一塊地種了一棵梨樹。盆栽的掛花、月季、迎春花等花卉出現在了院子里。但是在西南角上養羊、養豬、養雞的習慣還是保留了下來。
2010年左右,劉志國嫌羊總是吃他的花,就把羊和雞全部賣了,從此院子再也沒有了家畜家禽。頭幾年移植過來的小竹子越來越旺,逐漸形成了一片竹林。
“有詩曰‘不可居無竹’,日子好了,閑情逸致少不得!”劉老師笑著說,“2009年我被聘為高級教師,工資又漲了不少,再也不用自己下力種菜了。明年好好收拾收拾這片竹林,再移植些其他花卉,年輕時的‘花園夢’就真的實現了。”劉志國笑著說。
窮村變富村,干事正當時
“高書記,俺還是心里沒大有底,拆了舊屋住進社區新樓房,俺家豆腐咋做呢?”
10月2日一早,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村黨總支書記高淑貞剛一走進村社區服務中心,村民葉家均的媳婦就找上門來。
“近些年,村里的發展規劃變化很大,提升很大。村民對村里的發展思路理解得不那么透,有擔心很正常。”高淑貞一邊笑呵呵地把葉家均媳婦迎進會議室,一邊對記者說,“村民能把心里的困惑和問題倒給你,那是對黨總支的信任。我們得珍惜這份信任,把這作為繼續奮斗的動力。”
高淑貞至今仍記得2004年上級黨組織任命她為三澗溪村黨支部書記時,群眾那懷疑的目光。不少人說,“三澗溪村就是神仙來了也治不好,她一個外村嫁來的媳婦能行?”
村民的懷疑是有原因的。當時,三澗溪因為“亂”和“窮”出了名。亂到什么程度?六年換了六個村支書。窮到什么程度?村集體沒有一分錢收入,還背著60多萬的外債。那么大的村沒有一條硬化路,鬧事的、鄰里爭吵的幾乎天天有。
“亂與窮,根子就在于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謀發展,先從樹立黨組織的威信和戰斗力開始。”面對一團亂麻,此前曾在娘家東太平村擔任過多年村支書的高淑貞一下子就找到了“病根”。村里人團結起來,忙調研、忙規劃,視野拓展了,思路開闊了。目前,三澗溪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6萬多元,村集體年收入達到260余萬元。
“現在干事正當時,這不,黨和國家又出臺了好政策。”高淑貞從包里掏出一張印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報紙說:“這份文件幾萬字,我細細讀了好幾遍了。這就是咱們國家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我讀懂了再去給村民宣講。”
“只要是出于公心,一件一件把好事辦實,老百姓沒有不服氣的,沒有不擁護的。”這是高淑貞從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家均媳婦你說,等咱村的美食街建起來,你家多少豆腐賣不出去?你還愁沒地方做豆腐?到時候你們牽頭,把周圍村做豆腐的都組織起來,統一打咱們村的品牌,不比你現在守著老宅子自己做強?”高淑貞一席話把葉家均媳婦說得直點頭。
采訪結束時,高淑貞悄悄透露了她的一個“夢想”:把三澗溪的做法推廣到更多的村去,讓更多鄉村富裕起來、美麗起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