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10-18 09:45:10
▲在早教機構,幾名老太太聊到開心的地方,高興地笑了起來。 記者邊浩玥 攝
爺爺奶奶“開學”忙
最愛聊帶孩子的經驗
16日上午9點左右,在濱州城區的一家早教機構,家長們拎著書包帶著水壺,有的手里還拿著外套。在接送孩子上課的家長群中,有不少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孩子上學,許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也跟著“開學”了,成了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主力軍,他們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有了新的朋友圈。
“兒子兒媳平時上班都挺忙的,沒有太多的時間,基本上就是我接送。”李女士說。由于兒子兒媳的上班時間和孩子上課時間有沖突,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任務便交到了她的身上。“孩子的爺爺還沒有退休,家里就只有我能抽出時間來照顧孩子。”李女士說,“平時沒有時間去跳舞,所有的時間都在小孩身上了。”
像李女士一樣,為了幫著兒女照料小輩,馬女士從河南老家特意趕來,“我七八年前就從河南過來了,現在孩子們都在濱州定居了,我和我對象也就在濱州定下來了。”兒子一家工作比較忙,接送孩子的事,馬女士就趕過來幫襯著,馬女士的先生則是在女兒那邊照料著。“我們兩個分開照顧著,搭把手也能讓他們輕快點。”
在早教機構記者看到,在等候區等待的奶奶或者姥姥很容易打成一片,三三兩兩團坐在一起,談論著家常。除了看著監控視頻里的孩子,她們更多地是聊著各自帶孫子孫女的經驗。
“現在看孩子和我們過去看孩子又有很多不一樣了,每個人說說自己的方法,就能學到很多。坐在這聊聊天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班女士說,“今天這家做了一個好吃的菜,明天那家買了件好看的衣服。大家坐在一起聊聊還挺開心。”
相比于這邊的熱鬧,爺爺姥爺那邊則是顯得“寂寞”了很多。在家長等候區,爺爺和姥爺在人群中凸顯出來,一方面,在眾多家長中,爺爺姥爺的人數比較少,在人群中很容易就發現他們;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像“奶奶團”一樣暢聊無阻,“我老家是外地的,兒子上班忙沒有空照看小孩,我和他媽媽就過來幫幫忙。”郭先生說,“對這邊不熟悉,也沒有多少話題可以聊,就在這邊看看手機打發時間了。”
愛聊的老太太朋友多
社區廣場上“自然熟”
老家是肥城的孫翠珍是一個性格開朗的老太太,在農村的時候就跟街坊鄰里的關系處得特別好,鄰居們愛跟她聊聊,有時還需要她化解矛盾糾紛。自從2016年下半年孫女出生之后,孫翠珍和老伴就從老家來到濟南,看孫女的同時也照顧兒子兒媳的生活。
新環境對于一位擅長交際的老太太來說并不是難事,她表示,最初的幾個月里,她感覺不太適應,但很快她就有了新的交際圈,這其中一部分老人是同在一起看孩子的奶奶或姥姥,經常在小區廣場帶孩子,大家一來二去就熟悉了,還從中找到了幾名老鄉,大家經常約著一起去菜市場,晚飯后一起散步、聊天。“有一次,我和孩子、婆婆一起去菜市場,從小區一路到菜市場,遇到的每一位老太太,我婆婆都認識,都會打招呼,這著實出乎我的預料。”孫翠珍的兒媳驚訝地說,老太太的盡快適應,也讓她和老公高興。
對于大部分給兒女看娃的老人來說,離開家鄉也就意味著離開了熟悉的朋友,需要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搭建自己的人際圈。對于性格開朗的老人來說,這也許并非難事,但是對于性格相對內向的老人,這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家住領秀城的李梅已經來濟南3年了,能說上話的朋友也就兩三個。“就是經常在一起玩的那兩三個孩子,跟他們的奶奶或者姥姥稍微熟悉些。”李梅的兒媳婦說,婆婆一直不是很愛說話,但是為了能讓孩子交上朋友,她還是克服了自己的內向,試著跟別的老人交流。“我們也非常感激她,為我們和孩子做了很大的犧牲。”
李梅好不容易認識的朋友也要很快說再見了。因為兒子兒媳的工作調動,李梅要跟他們去澳門生活。“聽說那里的人說粵語和英語,都聽不懂,這可咋辦啊?”對于即將開始的新生活,李梅非常發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邊浩玥 林媛媛 王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