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文齊魯
2018-10-19 19:39:10
文|趙德發
走進浮來山定林寺三教堂,看著里面供奉的釋迦牟尼、老子和孔子,我恍惚覺得,這里少了一缸醋。
我多次見過,在一些宣紙、絲帛之上,在一些玉石、象牙之上,或畫或刻,常常有三個老頭。這三老,是釋迦牟尼、老子和孔子,他們三位,圍著一缸醋伸指蘸嘗,表情各異:
孔子表情凝重,憂心忡忡;
釋迦牟尼深抿嘴角,一臉悲憫;
老子仰面觀天,開懷大笑。
據說,他們這是在品嘗人生,并且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儒家以人生為酸,決心以教化改正其味;
釋教以人生為苦,勸人通過修行求得超脫;
道家則以人生為甜,教人珍視生命力求長壽。
人生滋味,三家各用一個字表述,雖不全面,卻也簡潔。
這個題材的藝術品,被人叫作《三酸圖》。
其實,最早的《三酸圖》上不是釋迦牟尼、老子、孔子,而是蘇東坡、黃庭堅、佛印。這三位生活在北宋且過從甚密的高士,在品嘗佛印和尚自釀的桃花醋,皺眉吐舌,煞是有趣。也許從三張嘴里喊出了這么三聲:“酸!”“酸!”“酸!”,于是畫題就成了《三酸圖》。
后來,藝術家將三酸改為三位教主品味人生,是思想的超拔與升華,令人贊嘆。然而,那個名稱的保留卻值得玩味:是說三老酸腐,還是調侃儒生、和尚、道士社會地位之低下?
定林寺在莒縣城西浮來山,三教堂在定林寺后院的最高處,籠罩在一棵大銀杏樹的陰影里。這棵銀杏,樹齡已有一千多年,此時綠葉蔽日,布下了滿院的清涼。不過,與前院那棵相比,這棵樹只是曾孫輩。那一棵,高26.3米,樹圍15.7米,樹齡達三千多年,被人稱為“天下銀杏第一樹”,可謂閱盡滄桑。
《春秋》記載,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公及莒人盟于浮來”,銀杏樹肯定見證了兩位國君的會盟。當時的華夏大地上,很多國家都想“做大做強”,便有了充滿陰謀詭計的合縱連橫,有了血雨腥風中的頻繁結盟。然而這些結盟并不可靠,莒國雖然當時是現山東省地盤上僅次于齊魯的大國,雖然與多國結盟,后來還是沒有逃脫亡國的厄運。
南亞大陸也有相似的一段歷史。中國的春秋時期,古印度境內有一百多個不同的種族和部落,國家林立,相互討伐。其中有一個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不斷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后來被鄰國攻破,男子盡滅,有五百名婦女面對敵國國君琉璃王的淫威寧死不屈,被斬斷手足,全部活埋。
那是一個生靈涂炭、苦難深重的時代,也是一個催生思想、孕育圣哲的時代。
楚國人李耳苦思冥想,深究大道,在騎著青牛過函谷關時以五千言表達了他的超人智慧;
魯國人孔丘為了實現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奔走呼號,嘟嘟噥噥,讓學生記下了那么多的“子曰”;
在古印度的伽耶城外,一位釋迦族的王子坐在菩提樹下,面對無常的世間日夜沉思,終于大徹大悟,若干年后弟子結集,遂有恒河沙數的“如是我聞”……
函谷紫氣,杏壇書香,菩提梵音,從此在世界的東方升騰,飄散,傳播。全球最高的喜馬拉雅山也沒擋得住三者的融匯。本來,儒道兩家在中國的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成為顯學,甚至成為帝王之術。自從洛陽城外有了一匹白馬,幾位胡僧,中國的文化格局從此改變。
洛陽白馬寺
漢明帝派人用白馬從西域馱來佛像經卷之后,二百九十年過去,浮來山的銀杏樹下響起了梵音。公元377年(晉太元二年),高僧竺法汰曾到浮來山講法。劉宋永初年間,一位叫僧遠的和尚住錫浮來山,專修禪定,此寺故曰“定林”。
據說,文學評論家劉勰在完成了他那部偉大的著作《文心雕龍》之后出家為僧,535年前后從京口回到家鄉莒州,在定林寺修行、校經。此說雖無定論,但劉勰功成身退,成為慧地法師,卻是不爭的事實。《梁書》記載,他出家心切,竟然燒掉自己的發須表明決心,足見佛教對他的影響之大。此時,人們站在浮來山遠眺江浙,已經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了。
傳說,定林寺的三教堂,即在唐代建起,小院銀杏,也于那時栽下。唐宋以降,浮來山有佛寺,有道觀,僧人羽客共處,梵唄青詞交響。山下的縣城里則有文廟,孔子像前香煙裊裊,書聲朗朗。
后來,志書上明確記載:清康熙三十七年,莒知州袁還樸撥銀重修三教堂,工竣曾題楹聯:“儒釋道一宇同仰德昭千代,日月星三光同輝澤被眾生”。不知定林寺三教堂經歷過幾毀幾建。現存的這座似農家院落大小的建筑,極有可能是在三百四十年前重建,后來地方官員對禁毀令沒有積極貫徹,讓它得以幸存。
我估計,各地三教堂的被毀,不只是因為朝廷的幾次禁令,后來的兵燹、匪患、火災、清末民初的“廟產興學”、建國以后的“破除迷信”,尤其是“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都給包括三教堂在內的宗教設施帶來極大破壞。
然而,浮來山上的“三教堂”,除了塑像被毀,竟然保留至今,成為山東省惟一的一座。這里面的三圣像,是莒縣文化局在改革開放之后找人重塑的。三圣寶相莊嚴,身邊各有兩位侍者,墻上還繪有三教故事的壁畫。許多進入這間殿堂的人,都畢恭畢敬地焚香禮拜。
我想,不管今人對儒釋道三家如何評價,三家文化在兩千多年來共同鑄造了中華民族靈魂,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支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至今為無數華夏兒女所珍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還做如此臆想:取儒釋道三家精華,在三教堂釀一缸酒,“綠樽翠杓,為君斟酌”,讓東西方來客盡情品嘗,不知可否?
(壹點號 人文齊魯)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