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18-10-27 21:36:10
膠東在線10月27日訊 長島是山東省正在建設的海洋生態文明綜合實驗區,通過全域生態整治和生態修復,長島扼守海洋生態“藍土地”,從天空到陸地,從海岸到海底,正在加速形成一道縱跨渤海灣南北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在長島海岸向海里望去,一條條嫩綠的大葉藻在海水中隨波搖曳。大葉藻生長在潮間帶和潮下帶,是海洋生物生長的基礎,對海水水質的要求很高,因此,它也就成為海洋生態環境的自然檢測員。曾經大葉藻是長島近海岸最常見的海草,也是膠東特色民居“海草房”的主原料。但從20年前開始,大葉藻日漸稀少,直到現在才重回長島海灘。長島縣海洋漁業局副局長潘富平說:“一看到這個藻類出現了,就說明海水好了。這幾年通過海洋環境監測,我們長島這個水質一直是國家一類水質。”
1984年,長島縣開始實施“耕海牧漁”戰略,“跑馬圍田”式大面積增養扇貝等海珍品,漁民收入快速提高。1992年,長島縣成為山東省第一個“小康縣”。隨后,長島又興起海參育保苗產業,岸線上遍布大大小小的育保苗場,一片片灘涂被水泥大棚覆蓋。在短暫的富裕之后,育保苗場帶來的生態災難逐步顯現:“海底森林”逐年稀疏,灘涂生物日趨變少,海鳥也難見蹤影。面對臨岸灘涂上光禿禿的石頭和沙礫,長島人終于認識到,持續發展是主題,生態保護是根本。當地政府痛下決心,已投資11億元,54萬平方米的養殖設施被拆除,修復了20多公里的自然岸線。在政府的扶持下,漁民就近轉產轉型,發展漁家樂等旅游業態。長島縣南長山街道辦副主任張基寅說:“還有一部分從事的是海洋牧場(行業),從近海走向遠海,從一產向三產過渡。”
長島生態保育工作不僅在海上進行,在陸地,這項工程也在全面展開。這幾天,在北長山島的裸露山體上,噴播機正在加緊施工,混合著植物種子和養料的泥漿覆蓋了整個裸露的山體,全部修復工作將在10月底完成。指著一片生長茂盛的小樹苗,長島縣山體治理項目負責人樊龍飛告訴記者:“這塊兒我們5月底噴完了,現在已經長這么高了,這一片山體的生態功能已經基本恢復。”
除此之外,長島還拆除80臺風機,對5萬平米基座進行生態恢復,修復破損山體面積20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超過了60%,自然岸線和旅游岸線達到74%,生態環境不斷提升。長島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孫華君說:“依托全域保育這個根基,立足資源環境優勢,推動旅游度假、生態漁業、海洋文化發展,動能向高端、高質、可持續發展上轉換,努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