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9-02-11 21:30:02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2月11日訊 (記者 李金珊)近日,《國家寶藏》第二季收官,九件入選特展的國寶名單揭曉。其中,山東有一件“國寶”銀雀山《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漢簡,入選入選故宮博物院終極特展,展期時間為2019年2月10日至2月22日。
《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揭秘千古懸案
《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于1972年出土于銀雀山漢墓,一號墓共整理出竹簡4942枚,分長短兩種,長簡占絕大部分,簡長27.6厘米、寬0.5-0.9厘米、厚0.1-0.2厘米,其長度相當于漢尺的一尺二寸;短簡長約18厘米、寬0.5厘米,相當于漢尺八寸;另外發現少量木牘,長約23厘米,相當于漢尺一尺,所謂“尺牘”。 二號墓整理出竹簡32枚,簡長69厘米、寬1厘米、厚0.2厘米,長度相當于漢尺3尺。銀雀山漢墓簡牘包括四類書,第一類是兵書,第二類是論政論兵之書,第三類是數術書,其余歸入其它類。其中兵書數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孫子兵法》與失傳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同墓出土,結束了關于孫子其人其書的千古論爭,意義重大。
銀雀山《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漢簡
漢代以前的正史文獻雖然多次提及孫武、孫臏及其兵法,但均極簡略而零碎。最早記載孫武、孫臏的文獻有《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兩漢時期的《史記》、《漢書》也均 有所記,但《隋書·經籍志》中,《齊孫子》不見著錄,自此以后,歷史上有沒有“孫武”這個人?孫武是否就是孫臏?還有,《孫子兵法》的真偽問題,成為了一場聚訟千年的懸案。
銀雀山漢墓的《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同時出土,給出了準確答案——即兩者為不同時期的兩個人,歷史原貌不辨自明。銀雀山漢簡的出土,向世人昭示,孫武和孫臏不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兩位人物,而且分別有“兵書”流傳于世,同時也證明了《史記》、《漢書》等早期文獻記載的真實性。
現有《孫子兵法》源出孫武,完成于孫臏,是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長期戰爭經驗的總結,并不是一個人專著。漢簡出土名揚四海,震驚中外,與“馬王堆”“兵馬俑”齊名,被列為“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盤點入選特展的其它八大文物
故宮博物院:樣式雷建筑燙樣
在清代康熙到宣統的二百多年時間里,有一個雷姓家族,延續八代,主持或參與設計了幾乎所有的清代皇家建筑,其中包括圓明園、頤和園、天壇、北海、清東西陵等等。他們制作的建筑燙樣得到了歷代皇帝的青睞,而“樣式雷”的名號更是響徹整個京城。目前中國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均打上了“樣式雷”的烙印。
廣東省博物館:金漆木雕大神龕
金漆木雕大神龕寄托了潮汕人血濃于水的骨肉情誼,以及即便四散海外也不忘故土的民族大義。如今我們雖并不知道這座神龕所屬何人,但它代表的家族精神是所有潮汕人共同的信仰,這種信仰,永存不滅。
河北博物院: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出土于河北滿城漢墓,通體鎏金,因燈座底部銘文“長信尚浴”而得名“長信宮燈”。她的整體造型為一曲裾深衣的漢宮侍女,跣足而坐,左手執燈,右手擋風,看得見燈盞明滅,卻看不見煙霧婉轉。這個美貌與智慧并存的小宮女,宛若燈靈一般,你望著她的眼睛,仿佛真的可以一眼穿越千年。
四川博物院:后蜀殘石經
這是幾塊經歷過戰火的“劫后余碑”,碎石殘片上的秀美正楷,誕生于五代離亂之際,直至宋代,歷經近200年才刻成。由于這些石經是在孟蜀廣政年間由毋昭裔主持刊刻,因此又稱“廣政石經”,是中國著名的儒家石經。它的內容為儒家經典,包括《論語》、《爾雅》、《周易》、《尚書》、《左傳》、《禮記》、《毛詩》等,其最大的特點是,將經文與注文合刻在石經之上。
云南省博物館:聶耳小提琴
這把看似普通的小提琴出產自德國,歷經戰亂走入和平。八十多年過去了,四根琴弦依然光亮如初,腮托安靜的躺在小提琴的左下角,似乎在等待它的主人聶耳再次把它托在臉頰下方,拉動琴弓,奏出動人的旋律。聶耳過世后,他的遺物被家屬收回國內,解放后,全部遺物被捐贈給了云南省博物館,其中就包括這把他至愛的小提琴。這把小提琴自始至終一直伴隨著聶耳,見證了這位人民音樂家短暫而輝煌的音樂人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于1995年出土于尼雅遺址,長18.5cm,寬12.5cm。方寸之間,橫布小篆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與金木水火土五星對應的五色經線,于藍錦上織就出祥禽瑞獸云氣紋。顏色絢爛,紋飾詭秘,文字激揚,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
1969年,銅奔馬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一經現世便艷驚四座。銅奔馬的鑄造者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精準地把握力學平衡原理,將馬的全部重量集中在一只飛鳥身上,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鳥使其回首驚顧的瞬間,塑造了一匹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形象。1983年,銅奔馬的形象被確定為我國的旅游標志,是絲路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征。
山西博物院: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侯馬市西郊董氏墓。戲俑共五件,平均高約20厘米,出土時位于墓室北壁上部的磚雕舞臺上。舞臺為單檐歇山頂,兩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臺面,簡潔精巧。戲俑并列一排,從左至右分別為末泥、副凈、裝孤、引戲(裝旦)、和副末五個角色。其中裝孤為主演,與以副末和副凈作為主演,以滑稽搞笑為主要內容的早期雜劇不同,表明了中國戲曲藝術正逐漸走向成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