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9-02-25 09:19:02
朱玲華和她收到的兩封寄給“烈士”的信 濟南日報記者劉華 攝
“這幾天,我腦子里全是這件事,一天找不到烈士的家,我就感覺不是滋味”“我發(fā)動了身邊所有的關系在尋找烈士老家,有大伙的支持,我相信一定會為烈士找到家”……23日,記者在萊蕪郵政公司投遞二部見到了朱玲華,為烈士找家成為她最牽掛的事。
地址有誤的來信
朱玲華說,19日她收到兩封特殊的信。收件人是“山東省萊蕪縣汶陽區(qū)米家村徐恒古烈士”和“山東省萊蕪縣汶陽區(qū)戈林莊陳芘友烈士”。下邊特別標注兩人是在1947年菏澤戰(zhàn)役中犧牲的,年齡分別是24歲和23歲,寄信人還“望郵遞員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落款為“菏澤市開發(fā)區(qū)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烈士陵園”。
看到這兩封信后,朱玲華感覺事情意義特殊,隨即逐級向領導進行了匯報。公司領導高度重視,立即進行了安排部署,要求投遞部想方設法、千方百計找到烈士的親屬,做好信件的投遞工作,幫助烈士找到“家”。同時,朱玲華也深感震驚和不安:“烈士為了我們現(xiàn)在的新生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他們犧牲時是那么年輕,如果我不幫烈士找到家,我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可當看到收件人的地址時,朱玲華又傻眼了。“作為一名投遞員不是活地圖也算是GPS了,跑汶陽社區(qū)(汶陽區(qū)于上世紀50年代撤銷)已有多年了,可從來沒聽說過這兩個村名。我想這可能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地址吧,不管怎樣我必須盡全力尋找。”
心焦如焚的搜尋
接下來的幾天,在投遞報刊過程中,朱玲華跑到了汶陽村委打聽,汶陽村的劉瑞生熱情接待了她,還幫她分析村名并拍下了照片,說他會打聽一下老一輩的人,想辦法找到烈士家屬。劉瑞生表示說汶陽社區(qū)沒有這兩個村,按姓氏的話陳芘友有可能是陳盤龍村的。于是離開汶陽村,朱玲華又找陳盤龍村書記陳篤業(yè)打聽,陳書記也記下了烈士的名字,說一查到就立馬通知。另外,朱玲華還到處向大街上閑聊的老大爺打聽,可他們都不知道有這樣的村名,也不知道有人在外犧牲的事。
奔波多日,線索一點也沒有,朱玲華心焦如焚。考慮到菏澤那邊會著急,其間她聯(lián)系了菏澤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告知郵件的投遞情況,并表態(tài)一定盡力查找到。“寄件方的心情跟我一樣,希望能盡快找到烈士家屬。”
“一天找不到我就一天不安,愧對烈士。”朱玲華說。
烈士找到“家”
一晃幾天過去了,按規(guī)定信件在規(guī)定的頻次內無法妥投,應作退回處理,可朱玲華還是不甘心。22日下午,她又把烈士尋家信息發(fā)到了微信朋友圈和朋友群里。在朋友和熱心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群里很快傳來信息,有人回應說找到了其中一個烈士的家屬。隨后,朱玲華聯(lián)系上了“徐恒古”烈士的侄子徐希來。徐希來表示,“徐恒古”是他的大爺,一點疑問也沒有,但是村名和人名都有誤。“他告訴我,‘米家村’和‘徐恒古’可能是當年寫的字跡太潦草引起的筆誤。后宋村原先叫宋家村,宋和米差不多,應該是抄錯了。而且,前輩叫‘徐恒吉’,不是‘徐恒古’,兩個字有差別,應同屬此類情況。他還告訴我,他家有烈士證。”朱玲華說。
雖是這樣說,朱玲華還是不放心:“這不是小事,萬一弄錯就不好了。為此,23日上午,我又聯(lián)系了菏澤那邊再三核實、確認,確定‘徐恒古’和‘徐恒吉’為同一人。”23日下午,朱玲華將信件交到了徐恒吉后人徐希來手中。徐希來十分感動:“我大爺犧牲后,我爺爺曾去菏澤找過遺體,可是沒找到。這些年,也一直沒有消息,十分感謝熱心的郵遞員和社會上的熱心人士給我們帶來的信,我會和烈士陵園聯(lián)系,對接相關事宜。”
徐恒吉后人和老家找到了,可有關“陳芘友”的線索全無,朱玲華心中惴惴不安。她的朋友經(jīng)過分析后認為,戈林莊可能為照臨莊,應該是口音有誤導致的。“接下來,我會抓緊去打聽,一定盡最大努力為烈士找到家。”朱玲華說。
背后故事 為幫136名烈士回家,他寄了11年信
就在萊蕪郵政公司收到這兩封信的第二天,江蘇南京郵政六合區(qū)分公司雄州投遞部也收到一封來自“菏澤市開發(fā)區(qū)佃戶屯辦事處張和莊烈士陵園”的信件,寄往六合縣馬鎮(zhèn)區(qū)溝石村,收件人為“王慰華烈士”,并備注:“該烈士(20歲)于1947年12月犧牲于菏澤戰(zhàn)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信中的地址不存在,但在郵政人員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最終幫“烈士”找到了家。
這已不是張和莊烈士陵園第一年往外寄這些特殊的信了。撥打寄件方所留的聯(lián)系電話,接電話的是一個叫“張景憲”的人。1987年10月,退伍后的張景憲被安排到菏澤供銷系統(tǒng)工作。2007年,回到老家的他當選為張和莊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并開始關注社區(qū)西北角的那片“墳地”。2010年,在佃戶屯辦事處領導的支持下,張和莊社區(qū)把烈士土墳改造成水泥墳墓,2011年,菏澤市民政部門對烈士陵園又進行了升級改造。烈士陵園改造后,為“烈士”找家成了張景憲揮之不去的心愿。
張景憲表示,這些烈士的信息他獲知的也不是太詳實,獲取的渠道主要來自于軍事博物館和山東干休所等。從2008年開始,他的愿望是下半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讓136位烈士回家。11年來,他總共為各地的烈士寄出接近上千封信件,平均每個烈士90封左右,這么多年來,幾經(jīng)艱難,如今已尋找到13位烈士的后人。(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等)
原標題:兩封來自陵園的信讓投遞員四處奔波她發(fā)誓一定要幫烈士找到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