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2019-04-15 07:40:04
在菏澤市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佃戶屯街道辦事處張和莊烈士陵園內(nèi),長眠著136位在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的無名烈士。因為張和莊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張景憲10余年來的堅持和努力,94名烈士的身份得以確認,并先后幫15名烈士找到了家人。
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泰安新泰的婁炳才帶著孫子來到張和莊烈士陵園,為在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的堂哥婁元盛掃墓,這已是婁炳才清明節(jié)來此掃墓的第三個年頭。打小,婁炳才就從家里老人口中聽說了堂哥為國捐軀的英烈事跡,但一直不知道堂哥在哪里犧牲,直到2016年張景憲的出現(xiàn),他才知道了堂哥的埋身地,“當(dāng)年7月份,張書記一行人帶著資料找到這里,我們才知道了堂哥生前在華野第8縱隊23師68團2營4連任副班長。”
婁炳才找到為國捐軀家人安葬地的背后,是張景憲十余年來的默默堅持和努力。作為一名退伍老兵,村西頭的這片陵園常常喚起張景憲的從軍記憶,2008年起,他決心要幫這些無名烈士確認身份、找到家人。
幾經(jīng)周折,張景憲終于在2014年拿到了烈士花名冊,無名烈士終于有了名字,可如何找到烈士的家人?張景憲最先想到了電話聯(lián)系。
這些犧牲的烈士中,職務(wù)最高的是張文祿,時任華野第8縱隊23師67團2營5連副連長,花名冊上的住址為濰坊市臨朐縣九區(qū)老莊子村。張景憲決定從尋找張文祿烈士的家人開始。
“當(dāng)時就是打114查號臺尋找,光電話就打了七天,由于地名的更改更換,很難聯(lián)系到。”張景憲說,還好輾轉(zhuǎn)電話聯(lián)系到了那個村子的村支書,“張文祿烈士沒有兒女后人,村支書給了烈士兩個侄子的電話,算是終于找到了烈士家人。”
“奶奶在彌留之際,唯一的遺愿就是希望俺們能夠找到四叔。感謝張書記幫俺找到了四叔,了了奶奶的心愿。”張文祿烈士的侄子張起華感激地說。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張起華、張起成兩兄弟就會來到張和莊烈士陵園,陪長眠于此的“四叔”說說話。
雖然輾轉(zhuǎn)找到了第一個烈士家人,但電話尋親的效果并不明顯。2014年,張景憲又想到了用寫信的方式尋找。他在信封上用大號字標明,收信人是“烈士”,落款是烈士陵園的詳細地址,并附上了自己的手機號。85封遲到近70年的家書,開始在每年春節(jié)過后和建黨節(jié)前,從張和莊烈士陵園發(fā)往全國各地。
然而,因為時間久遠,各地區(qū)劃名稱變化較大,很多信件石沉大海。也有不少信件一封封被退了回來,信封上寫著退信理由:“查無此人”“查無此地址”。
不過,張景憲依然會照例把這些信一一發(fā)出,“只有發(fā)出去了,才會有希望。”張景憲說,后來為了引起郵遞員的注意,他嘗試著在信封上加了一段說明。如在發(fā)給張現(xiàn)先烈士的信,在信封上注明:該烈士(17歲),于1947年12月犧牲于菏澤戰(zhàn)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至今,為了幫烈士尋親,張景憲已寄出上千封信件。截至目前,他已為包括婁元盛、張文祿在內(nèi)的15名烈士找到了家人。
“現(xiàn)在就是跟時間賽跑,時間越久,隨著老一輩的離世,知道烈士的人會越少。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盡快幫烈士找到家。”張景憲說,雖然幫無名烈士尋找家人,就像大海撈針,但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張景憲向記者介紹為烈士尋親的過程。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如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