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新銳大眾
2019-06-28 08:43:06
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今年將完成“四改八”道路拓寬
征途三十年,再造新濟青
修建高速公路應該是什么樣?瀝青混凝土往來運輸,大型機械施工繁忙,作業現場人頭攢動、塵土飛揚……這是很多人對修建高速公路的大概印象。
然而,記者近日在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蹲點采訪時發現,與1990年開工建設時截然不同,也區別于單純將道路加寬,建設者正在用全新的理念、前沿的技術對濟青高速進行重塑,為這條“服役”近三十年的黃金通道,注入帶有綠色、科技、智能等標簽的生機活力。
據了解,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今年將完成“四改八”道路拓寬。
施工現場少有工人身影
6月16日,記者從高處俯瞰濟青高速新拓寬的八車道,平坦寬闊、氣勢龐大,與過去的四車道相對比,左右兩側拼寬的路面仿佛為這條黃金通道插上了翅膀。
記者發現,盡管施工仍在繼續,現場卻鮮有工人施工作業的身影。山東高速集團濟青高速改擴建項目工程處處長楊偉剛給記者揭了秘。
“20世紀90年代初修建濟青高速時,還極大地依靠人力進行作業。”楊偉剛舉了幾個例子,例如施工材料很多時候需要小車運輸,進行路面強夯時要利用大鐵錘進行人工作業,拌和工序多數要用小料斗直接在路邊進行。“因此,很多人對修高速公路的印象,就是塵土飛揚、人來人往。”
濟青高速改擴建,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通過兩側拼寬達到擴建的目的,從開工建設至今,全過程基本全部實現機械化,人工僅用來輔助作業。“碾壓車、運載車、拌和站如今一應俱全,只要配備上能熟悉操作的人員便可以實現高效施工。”楊偉剛笑著說,改擴建中大部分人力都用到了植樹綠化中,與當年人山人海大修路的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
路基鋪設用上赤泥
“20世紀90年代初修高速公路時,只要能把路修通就行,對于綠色節能都還沒有概念。”濟青高速改擴建項目副主任郭建民回憶起濟青高速最初修建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如今的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成為交通運輸部確立的國內唯一的高速公路改擴建綠色科技示范項目,其中蘊含的綠色科技元素成為新濟青路上的最大亮點。
在濟青高速濱州段有這樣一段路,從已經施工完畢的路面上看不出任何區別,但路面下的路基材料卻非同一般。“在這段4.9公里的路面下,是以赤泥為原料的路基。”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工程師孫兆云告訴記者,赤泥是氧化鋁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一種工業固體廢棄物,在濟青高速沿線十公里范圍之內堆積著接近1.33億噸赤泥。
“這一邊,赤泥作為工業廢料,大量堆放在場地上,占用場地資源又容易產生揚塵,企業還要專門付費進行管理;另一邊,我省施工用土非常緊缺,建設方更加迫切想要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孫兆云表示,目前,赤泥在濟青高速的運用中各項路用指標和污染性控制指標均滿足設計與規范要求,今后將以濟青高速為起點,在各種道路施工中廣泛使用。
山東高速集團在施工時,還將原先拆除的廢舊材料,例如舊路面材料、廢棄混凝土材料等實現了100%再生利用,全線的舊波形梁護欄也實現了60%高值化利用。同時,以濟南東服務區為試點,在全省首創海綿服務區,利用特殊透水路面收集雨水進行再利用,在最大程度上做到綠色節能環保。
人們出行將更加智慧
在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中,小清河特大橋的施工是事關全線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主要施工難點之一。近兩個月來,記者多次前往小清河特大橋采訪工程進度,發現即便是全線的難點,施工仍進展迅速,現場有條不紊,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六標第五工區經理申樂強告訴記者,這很大程度上依賴BIM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
“原先橋梁建設靠的是一本圖紙,再生動也是二維成像,應用BIM技術后,三維成像的可視化表達能更好地滿足施工需求。”站在上橋面的施工處,申樂強指著相互穿插的鋼筋介紹,三向預應力鋼筋分為橫向、縱向和豎向,不同方向交互穿插的預應力鋼筋對橋梁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意義重大。過去施工中,三個方向的預應力鋼筋在穿插時會出現碰撞,需要拆卸返工,影響工程效率與施工安全。應用BIM技術后,通過查看小清河特大橋的BIM三維立體模型,就可有效規避這種碰撞,施工質量與效率均得到了有效保證。
除了建設過程更加智能外,濟青高速開通后的運行也將更加智能。“‘互聯網+’時代,通過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無線移動互聯技術可以實現高速公路相關信息在各種方式間的順暢傳輸、交換,使人們的出行更加智慧。”楊偉剛表示,目前,山東高速集團依托濟青高速改擴建項目,已經成立了相關課題,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高速公路智慧出行服務,給群眾提供精細化、個性化出行信息服務。(通訊員 谷艷)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