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19-09-15 10:03:09
產業是經濟的命脈,是城市生存發展的重要支撐,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煙臺市一二三產業脫胎換骨、蓬勃崛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煙臺蘋果聞名全國,蘋果產業的發展歷程,也是煙臺市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政策推動下,棲霞當地農戶開始家家戶戶種蘋果,75歲的史志玉和果樹打了一輩子交道。
棲霞市官道鎮小花園村村民史志玉說:“大隊上都發動(村民),積極的在山坡上都開始種,關鍵是覺得挺積極的。”
很長一段時間,棲霞蘋果產量穩居全國縣級蘋果產量之首,然而到了80年代末,市場經營模式開始逐步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當地農民感受到了寒冬。
煙臺泉源集團董事長姜延泉告訴記者,農戶的蘋果當時都放在蘋果樹的下邊,轉過年以后,蘋果損失很大,壞了一大堆蘋果。兩萬斤蘋果一起放在樹下,嚴重的時候連一半好蘋果都挑不出來。
為了改變粗放式的農業經營模式,煙臺市加快改革步伐,在全國率先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財政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行政管理、公共財政、計劃投資、規劃建設管理等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棲霞蘋果、萊陽梨等一批品牌農業可追溯體系建設完成,煙臺當地農產品開始走出國門。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業產業在煙臺市產業結構中是主導產業,建國初期更是達到了78.9%,當時的煙臺是名副其實的“農業立市”,但是隨著八十年代中期鄉鎮工業和鄉鎮建筑企業的崛起,第二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比重迅速上升,煙臺市開始向“工業立市”轉變,其中玲瓏集團的發展史可以說是煙臺市工業產業快速崛起的真實寫照。1975年,在不足300平方米的幾間土房內,玲瓏輪胎的前身招遠輪胎制修廠成立,當時廠子的主要業務是翻新、修補輪胎,是典型的手工作坊式企業,到1986年底,全廠總資產還不足50萬元。
玲瓏集團董事長王希成對記者說:“當時企業的基本狀況就是,資金短缺、停車、職工放大假,車間也是個小平房,大家擠在一起,前后三個小平房,就是個車間,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提出要上輪胎。”
至此,中國輪胎行業的一艘巨輪開始起航,1987年一年,輪胎廠生產輪胎9.2萬套,完成產值650萬元,實現利潤45萬元。2002年10月,第一條全鋼子午線輪胎成功下線,創造了中國輪胎行業由斜交胎向子午胎轉型的“玲瓏速度”,2018年企業營業收入達153.02億元。企業還緊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今年在塞爾維亞建立了首個中國輪胎歐洲工廠。
據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陳波介紹,這是這些年來塞爾維亞獲得的最大的一筆投資,同時也是中國企業到塞爾維亞最大的單筆投資。
在發展工業產業過程中,煙臺市通過合資合作,引進龍頭企業和核心配套項目,迅速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技術、設備上的差距。成功引進通用東岳、浪潮LG、富士康等大項目,培育壯大汽車、手機、電腦三大“千億級”產品集群。煙臺制造初步形成了規模較大、層次較高、集群化發展的新型工業結構。
1992年,煙臺市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這期間,煙臺市服務業不斷發展,向著規模化、品質化邁進,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的尤為明顯。蓬萊把旅游產業作為富民強市的戰略性產業培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年接待游客幾萬人次,到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超過1000萬人次。
優美的濱海風光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是自然和祖先賜予蓬萊的寶貴財富,“人間仙境”的美譽響徹海內外。在國家旅游業發展的大背景下,蓬萊也加快了旅游產業的發展步伐。1980年10月1日,成立了蓬萊閣管理所,負責蓬萊閣景區的日常管理以及景區內文物的恢復。
蓬萊閣景區管理處文物科科長袁曉春說:“設立蓬萊閣管理所之后,逐漸門窗,包括殿內的木雕雕刻都重新修復,所以現在看到的古建筑,都是80年代重新彩繪維修。另外塑像也是在那個時候逐步全部恢復的,塑像塑好了以后,門票從5分錢到1毛錢,到了1983年,門票漲到了1毛5。”
恢復起來的蓬萊閣古建筑群占地面積32800平方米,分為六大建筑組群,整個古建筑群亭臺樓閣分布得宜,寺廟園林交相輝映,因勢布景,協調壯觀。
“在80年代后期,蓬萊閣已經成為山東省的三大古跡,曲阜、泰安泰山、蓬萊閣,這三處最有名的名勝古跡,每年幾十萬的游人。”袁曉春說。
90年代開始,煙臺市服務業快速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服務產品從供給稀缺走向相對豐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服務業,像一輛開足馬力的火車,拉動煙臺經濟加速向前。煙臺市還瞄向高端,先后引進了大連萬達、廣州越秀、中糧集團、韓亞銀行、世茂集團、紅星·美凱龍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有力提升了煙臺市服務業發展的層級和水平。
縱觀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市發展歷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最初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
1949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78.9%、6.6%和14.5%。八十年代中期工業企業逐步崛起,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
1986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34.8%、41.8%和23.4%,第二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實現了產業結構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飛躍。
1992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實現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再次跨越,標志著我市經濟結構躍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此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基礎鞏固加強,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形成第一產業較為穩固、第二產業占居主導、第三產業逐步加快的新格局,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6.5%、49.1%和44.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1%、50.7%和46.2%,與1949年比,第一產業比重回落72.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42.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29.9個百分點,有力地保證和滿足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融媒體記者 劉瑞 李俊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