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9-11-28 08:49:11
山東省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儒家文化發源地,創造了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11月26日,山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磊報告了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情況。
目前,山東省文化遺產分布廣、級別高,總量居全國前列。
不可移動文物方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近5萬處,其中登錄國家數據庫3.35萬處,位居全國前列。世界文化遺產4處(泰山、“三孔”、齊長城、大運河),居全國第3位。國務院最近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有35處入選,國保單位至此達到226處,另有合并項目7處,數量居全國第9位。全省省級重點文保單位1711處,居全國首位。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萬余處。
可移動文物方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顯示,全省671家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共登記文物286萬余件/套、實際數量558萬余件,居全國第三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8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名錄173項,居全國第二位。省級751項,市級3490項,縣級10544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4名,省級447名,市級2312名,縣級6717名。
“十三五”以來,山東省文化遺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各級越來越重視,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全社會關注程度極大提升;保護利用傳承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山東經驗”;重點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傳承狀況明顯改善,合理利用穩步推進;文化遺產工作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
圍繞全省區域發展戰略,組織實施了“七區三帶”文物片區保護(曲阜、臨淄、省會、黃河三角洲、半島、沂蒙、魯西七個片區,大運河、齊長城、山東海疆三條文化帶),集中連片文物保護模式得到國家文物局推廣。
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工作理念逐步確立,相關保護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孕育發展的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設立了10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5個縣(市、區)完成縣域歷史文化展示工作,807個鄉鎮(街道)、1.3萬個村居(社區)建成歷史文化展示場所。對75周歲以上、年老體弱的省級傳承人和35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實施搶救性記錄。
文化遺產研究機構不斷強化。2015年成立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2017年改建成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古建筑保護研究院。孔子博物館歷經5年建成,今年9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山東自然博物館正在規劃中;省文物保護科研修復工場將在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趙君 劉一穎)(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