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海報新聞
2020-04-13 08:16:04
經過了一個“史上最長寒假”之后,沉寂已久的校園,本周三(4月15日)將要迎回高中畢業班的學生。按照4月3日省教育廳發布的通知,在4月15日高中畢業班正式開學之后,初中畢業班原則上按順延一周開學作準備。
時間回撥到2個月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打亂了大中小學的開學節奏,開學的日子一再推遲。開學后,久違校園的高三學生,將會面對哪些不同以往的情形?師生們又是怎樣度過這個漫長的假期的?
近一段日子,記者多次走進濟南外國語學校,并在校園外采訪了多名老師、學生和家長,探究這所學校的戰“疫”備學故事。
學校組織防疫演練,老師們在學校門口排隊測量體溫。(□記者 王健 通訊員 包春娜 報道)
迎開學,教室餐廳宿舍重新安排
4月10日下午4點,濟南外國語學校兩次部署高三年級開學工作。為確保校園絕對安全,開學后,學校將實行全封閉管理,406名高三學生全部住校,前兩周所有的任課教師、后勤人員以及校領導、中層管理人員等也要全部住校。
“超過30人的班級,將分為AB班,一個班十幾個人,分別上現場課和視頻課。”副校長姜明說,保送工作結束,現在高三每個班只剩下30來個學生,即將開學的12個班全部采用小班化教學,現場課和視頻課輪換進行。以前一個樓層配備一臺飲水機,學生下課后集中接水。現在為保證學生飲水時不聚集,教室內配備5個暖水瓶,學生下課后可排隊倒水。
初三年級一個班50來個人,開學后需要一分為二,暫時使用初一的教室。
“4月15日高三開學,14日學生們就要來報到,12日家長們就提前把被褥送過來了。”副校長張紀余介紹,12日當天,由30名教師組成的志愿者小組負責幫學生搬運行李,送到每個人的床鋪上,其中還有8名外教。
學校方面介紹,非疫情期間,學校食堂最多可容納6000多人同時就餐,開學后完全能保證高三406名學生安全就餐。每個餐桌配備4把椅子,目前3把椅子已固定在桌子正下方,學生只能拉出來使用剩余的一把椅子,拉開了就餐距離。學生進入餐廳,要先進行體溫測試和消毒,單人單桌同向就餐。在餐廳需間隔1米取餐,就餐期間,需要加餐時可以舉手示意,食堂加餐車會送至就餐位置。
如果將來其他年級開學,學校會安排一批學生在餐廳就餐,另一批學生在教室就餐,食堂還專門準備了不銹鋼餐盒。教室就餐實行配餐制,以班級為單位,師生志愿者到指定位置統一領取午餐并運送至教室內。
對于學生宿舍,學校也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提前進行了改造,原本8個床位的宿舍,實行對角線入住,每間不超過4人。高三學生中女生238人,男生168人,共安排了102個宿舍。學生休息時須“腳對腳”躺在床上,洗漱時需錯峰。在宿舍內有暖水壺,為了避免聚集,宿管老師提前把水打好放在宿舍置物架上。宿舍樓外測溫通道,一日三次測溫。宿舍樓準備了備用宿舍,備有一次性隔離服、一次性手套、額溫槍、消毒洗手液、口罩等應急處置物品。
學校工會主席杜海峰介紹,學校防疫物資準備充足,已配備額溫槍172支,醫用外科口罩4.7萬多只,洗手液1700瓶,84消毒原液9.9噸。
說到開學,作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姜明坦承他承受著巨大壓力,雖然網課的效果還不錯,但畢竟無法代替課堂教學。“因為孩子們自律性不同,網課將會增強學生的兩極分化情況。”
3月31日上午,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聯合舉行了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畢業年級開學條件抽查復核培訓會。下午,三部門聯合組成的50個復核工作組,分赴全省137個縣(市、區)開展抽查復核,核驗合格后方可開學。
“對于開學,我們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已經非常完備。”3月29日下午,張紀余又在完善、細化疫情防控各項制度及預案。他介紹,進入校門時,學生按照指示地貼間隔1米以上距離,排隊入校,經過人臉識別系統。首次返校的同學,需要提交《學生每日健康信息記錄表》和《學生返校承諾書》,通過紅外線設備測溫,體溫不超過37.3℃方可進入校園。
3月18日,兩位熱心家長為學校送來了兩臺紅外無感快速人體測溫篩查熱像儀,可以用在宿舍樓和教學樓前;每個班還配了額溫槍。上課當中,有孩子發熱,其他孩子需要快速轉移到中轉教室上課,原教室進行全面消殺。姜明說,他們進行了3次大型開學演練,組織了7次疫情防控知識培訓,確保每個老師掌握所有環節。
初二道德與法治課老師趙亮在直播教學(□記者 王健 通訊員 包春娜 報道)
備高考,調整計劃調整心態
漫長的寒假、新高考第一年、高考延期,對高三學生來說,考驗一個接著一個。
3月30日,高三年級的嚴婧謙18歲生日。第二天,高考延遲一個月的消息傳來。嚴婧謙覺得這算是一個驚喜,多了30天的準備時間。
“3月31日下午我們就緊急開會研究,多出來了一個月肯定要進行教學計劃調整。”高中教導處副主任董海濱說,本來二模考試安排在3月24日,后因疫情推遲,他們初步決定4月初進行一次正規的模擬考試,“摸摸底”。
“最開始得到高考延遲消息的時候,我只想說四個字:心態崩了。”高三學生孫文說,她所有的計劃都是按6月倒計時安排的,現在又得多煎熬一個月。不過很快,她的心態就調整好了:多了30天學習時間,可以提高很多分,心里更有底了,之前積攢的壓力小了不少。
她很適應現在的空中課堂,還會通過各種平臺找網課。她上自習的方式有點特別:在B站上對標UP主。B站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年輕人文化社區嗶哩嗶哩(bilibili),UP是upload的簡寫,意思是上傳,UP主就是上傳視頻的那個人。
一個人學習很枯燥,孫文會在B站找高考空中自習室,看UP主直播自己學習,這樣一抬頭就能看到有人在學習,自己也會跟著學。她看過的一個UP主,6.4萬人同時在看,他們都算得上“同學”。
“現在每周都有考試,而且完全不用監考,這個時候誰再抄答案,才是對自己不負責呢!”高三學生孫曉鷗說,學校制訂了課程表,她完全跟著課程表走,跟在學校上課一模一樣。她一般6:30之前起床,6:50早讀,晚上11:30休息。
馬上進入二輪復習,剛開始她擔心在家復習的效果,不過很快就調整了心態。“剛開始放假的時候,我就制訂了計劃,突擊寫完作業,然后自己復習一輪,因為開學后肯定就是更高強度的學習了。”
壓力大,情緒煩躁咋辦?這些高三的孩子也各有辦法。孫文會去打掃衛生,孫曉鷗會觀看詩詞大會、下棋,嚴婧謙則會聽歌、快走或者打羽毛球,有時還會和玩具熊做游戲。“別人偷懶時我在努力,我就能比別人強。”對有些孩子來說,心理暗示也是不錯的情緒調節方式。
3月21日、22日晚上,高三以班為單位召開線上家長會,各班班主任除了分析當時居家學習的情況,還結合高三當前形勢,為學生和家長的高考備考提供指導。
模擬考,開學之后月月有
“學校要求高三老師及相關教職員工4月7日全部到校上班,并準備好健康碼、體檢表、承諾書,疫情期間學校還專門印制了工作證。”董海濱說,馬上要開學了,很期待,但更要謹慎,畢竟學生要聚集上課了。
開學前這一周老師們還是繼續上網課,同時為課堂教學作準備,開學之后會安排為期一個月的查漏補缺、重點提升環節。“濟南市還增加了一次模擬考試,這樣4-6月每個月都會有統一的模擬考試。”
“最開始的時候,直播平臺準備不足,出現卡頓的情況在所難免,現在不但平臺優化了,我們學校還實現了錯峰直播。”在姜明看來,這次網上的教學實踐對未來意義深遠,直播課、微視頻等完全可以用到以后的教學中。
而對于多數老師和學生來說,更關注的是開學之后怎么做。
“挺期待,畢竟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效果肯定更好一些。”高三學生家長劉華說,畢竟距離高考越來越近了。
“其實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更擔心的,是孩子在家這么長時間,到了學校是不是能盡快適應。”嚴婧謙的爸爸嚴曉東說,之前開家長會的時候,學校也要求準備好健康表,并告知開學之后進行二模考試,“各科老師還對孩子進行了點評”。
對于孫文、孫曉鷗、嚴婧謙們而言,學習已內化成習慣,開學之后更得繃緊弦兒,充分利用好高考前這段最寶貴的時間,沖刺一下。
作為一所以外語教學為特色的學校,濟南外國語學校共有40名外籍教師,涉及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六個語種,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
50歲的肖恩2月20日就從英國回來了。當時他的母親還有點擔心,讓他準備了100多個口罩,而現在母親則告誡他,好好待在中國學校,千萬別回英國,“中國最安全”。
50歲的美國外教莫里斯2月25日回到中國,一路走來,他不斷在微信中說中國是疫情防控做得最好的國家,政府做事高效,人們都很友善和無私。
“現在有20余名外教已經在學校了。”濟南外國語學校校長助理王紅妹說,疫情暴發后,學校第一時間成立外教疫情防控小組,實施校園封閉式管理,做到疫情排查管控無死角;撰寫英文通告傳達疫情信息和國家政策法規,同時為外教提供生活物品代買服務和食堂無接觸送餐服務,全方位做好外教疫情防控工作。同時,按照教學計劃組織外教參與空中課堂教學,也做好了開學后部分外籍教師無法返回的教學工作預案。
上網課,愛人成了第一個“學生”
停課不停學。開學之前,網課成了濟南外國語學校師生們的生活重心。
3月29日,周日。上午9點半,濟南外國語學校安靜異常,大門處的1米線和導流欄桿分外醒目。要想進入校園,需核驗身份證、登記信息、測溫。門口的保安對于這一套流程十分熟練。
周末家里看孩子的人多,初三英語備課組組長王艷青來到了學校,她要錄制微課。王艷青有兩個女兒,老大上小學一年級,老二只有兩歲。“學校里清靜些。”她笑著說。
初二年級的“90后”老師趙亮,則是道德與法治課教研組第一個嘗試網課的人。
“大家好!我是趙亮老師,疫情特殊時期,由我來講第一課。”2月10日下午2點,趙亮坐在了電腦前。她打趣說,自己是新晉“十八線女主播”。
直播間里1000多名學生盯著屏幕上的老師,沉浸在好奇與興奮中,似乎聽不出老師聲音里的顫抖。只是趙亮自己知道當時緊張的程度,只得離話筒稍微遠一點。后來看到不斷有學生“送花”,她的情緒舒緩了不少。
為了保證直播效果,趙亮提前買了支架和話筒。支架上的手機里,她用學生賬號進入直播課堂,隨時以學生視角查看自己直播的情況,及時調整;支架旁邊的鍵盤上,放著四張A4紙,這是她的“備忘錄”,一共4700多字,上面用紅筆或黑筆做著各種標記:開話筒、關話筒……這些都是為了確保她的第一堂課萬無一失。
“作為組內最年輕的教師,我有責任主動承擔第一課的上課任務,給其他老師爭取更多的緩沖時間。”趙亮說。
其實,早在2月1日學校布置網課時,教研組就已經定下趙亮第一個直播授課。首堂課結合疫情和課程內容對學生做一個正式開課前的引導,同時簡單介紹課程知識以及新學期的要求。
多次視頻集中備課,內容早已準備好了。關鍵是首次面對1000多名學生直播,是個太新奇的體驗。作為老師,容不得半點馬虎。她的“備忘錄”照著課件修改了3遍,然后就是多達十幾遍的試講,不順口的地方直接在紙質稿上修改。
平常上課拖堂在所難免,但是直播課40分鐘就是40分鐘,超時要影響接下來其他老師的課。為此,她光計時就練了好幾遍,還特意在稿子上標注了時間節點,提醒自己。
接下來就是試講。愛人成了她的第一個直播課學生。
播放視頻時需要關閉話筒音,否則會有雜音;不要忘記打開課件本身的音頻按鈕;什么時候開話筒、關話筒……這些都是試講時發現的問題。為了測試不同終端的效果,她在書房講課,愛人在客廳用電腦、電視、手機同時聽課。
講第一課當天上午,趙亮還在不停演練。中午本想在沙發上瞇一會兒,但一閉上眼,腦子里都是上課的內容。
首節課很快就結束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熱干面沖沖沖!”“老師,辛苦了!”“亮亮老師,愛你!”學生們在討論區的留言,讓趙亮特別感動,下課后在電腦前坐了很久,仍沉浸在其中。
像趙亮一樣,很多老師都變成了“人氣主播”。第一次直播的王艷青提前接好了熱點,甚至準備了直播故障之后的B計劃;初一級部老師們為找到最好的授課方式,分頭探索,把各大直播平臺試了一個遍。
“老大也需要上空中課堂,為此我們又專門買了臺電腦。”但孩子畢竟年紀小,自律性差,王艷青和她一起結合課程表制訂了時間安排表,幫她做細計劃。這樣王艷青上網課的時候,老大也能自己上課學習。老二則由老人看著。
讓王艷青欣慰的是,現在老大已經能自己打開電腦、點開空中課堂學習了。
解疑惑,“我們24小時在線”
“王老師,您能再給我講講這道題嗎?”
3月23日晚上11點,王艷青的QQ又亮了,她放下手中正在批改的作業,開始耐心給學生解答。“我們24小時在線,隨時解答學生的問題,有時半夜12點還在打電話。”家人開玩笑說,自從有了空中課堂,她從雙休日一步跨入“007”,每周7天,不是在備課批改作業,就是在答疑。
為了保證學習效果,每天下午學校組織專門的答疑課,老師錄制重點難點易錯點的微視頻,或者直播答疑。每次上完直播課,各班任課教師也會錄制視頻,給學生們“開小灶”,幫他們鞏固知識點。
當然,學生們最喜歡的還是線上答疑。
“在QQ上向老師請教,可以多追問,尷尬少一些。”高一學生劉嘉儀說,不在學校,大家和老師的交流反而更多了。在她看來,上網課能夠回放,老師也會把課件發到群里,筆記做得更扎實。而且疫情發生以來,網絡上的課程明顯多了,有些問題也可以直接搜索微課。
而為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淡化線上教學的距離感,直播課上也能提問和點名。“我第一次被老師點到的時候挺緊張,手心里都是汗,還好當時我把算式寫到了演草紙上,讀出來就行。”初一9班的張櫻琦說,在1000多人的大課堂,回答問題的感覺特別不一樣。平常他們都被“禁言”,老師提問時,才會打開他們的話筒。
“上網課對我們學校來說,最大的擔心是抓不住學生以及教學計劃能否完成。”姜明說,解決這兩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測驗。為了保證成績的真實性,他們采用濟南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或山大鷗瑪的考試系統,選擇題直接作答,簡答題、計算題等拍照上傳。
高二年級在3月20日-22日剛剛進行了一次“云考試”。考試過程中,家長成了監考老師;老師則通過電話或者視頻巡考等方式輔助。考試結束后,老師們認真閱卷并及時錄制微課或通過直播課進行試卷講解。從學生成績來看,空中課堂的效果還不錯。
“我們的學習共同體在疫情期間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既有利于大家互幫互助,還可以打卡學習。”高中教導處副主任董海濱介紹,一般6-7個人一個小組共同學習,可以緩解學生長時間獨自學習的壓迫感。
“起床了”“吃飯了”“睡覺了”……在孫文的學習小組QQ群“我們”里,大家發的最多的是作息時間,有對比,就有動力。她一般6點起床,晚上11點休息,早讀和晚自習就靠學習小組的群體監督。
家長忙,孩子經歷多方面成長
延遲開學,影響的不只是老師和學生,還有家長。2月10日大面積復工復產以來,很多家長上班了,孩子咋照顧?在家學習能自學嗎?一個個問題讓很多父母焦慮起來。
“因為疫情,公司還是比較照顧我們的,早上可以晚到,中午可以早走一會兒。”孫志旭的孩子上高一,每天在家上網課,自律性明顯比之前強了。“如果我們中午不能回家給他做飯,他就自己叫外賣。”畢竟孩子已經16歲,自理能力還不錯。
對于很多父母已經復工的孩子來說,外賣小哥們幫了大忙。只不過有的是自己點,有的是父母幫忙點。
13歲的初一學生張若熙甚至能夠自己炒菜,“中午一般炒雞蛋或者青菜,主食是饅頭和花卷”。她通常利用20分鐘的課間整理導學案,中午或者下午整理完筆記,晚上就有更多的時間看書。她正在看的英語“書蟲”是《魯濱遜漂流記》。
張櫻琦因為年紀小住到了爺爺奶奶家,這樣中午就能吃到熱乎飯,“以前放學回家媽媽就把飯做好了,而現在變成了我在家等他們”。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這樣的換位經歷讓雙方更多了一份理解。有一次媽媽晚上7點還沒到家,張櫻琦著急得不行,疫情期間,她最擔心媽媽出事兒。而讓媽媽感動的不只是她的關心,還有她的自律。“以前上網就是看漫畫或者青春偶像劇,而現在不是上網課,就是和同學在APP上比賽刷題。”從最開始的散漫、手足無措到現在按部就班上課,孩子們已經成長了。
“學校的課程表安排得很科學。”這是家長們的共識。而這,也是姜明最滿意的地方。
以前在學校,課間只有10分鐘,而現在調整到了20分鐘,這是為了保護孩子們的眼睛;增加眼保健操和體育活動,體育老師錄制微視頻,指導孩子們在家鍛煉;學校還制訂了心理輔導方案,并通過電話家訪了解學生的情況。
“5959個學生,我們全部進行了電話家訪,幫助家長指導孩子學習,了解孩子或家長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幫助解決。”張紀余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