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0-04-13 11:15:04
在足不出戶,只能“云春游”的這段時間里,“直播助農”不再是件新鮮事。
最近,不止有“小朱配琦”朱廣權和李佳琦的直播間賣湖北農貨,連身處山東壽光的中國蔬菜博物館,也開啟了直播賣菜,幫助農民售出了大量蔬菜。
山東壽光在疫情期間曾先后捐贈給武漢1000多噸蔬菜,捐了那么多還有存貨,山東被網友紛紛感嘆是“蔬菜大戶”!
其實,山東蔬菜不光產量大,個頭兒也大,不光蔬菜個頭大,所有食物的個頭都大,連裝菜的“盆”都大……
山東的蔬果,你為啥這么“膨脹”?
是時候揭開山東“巨型食物”之謎了!
在出產大大大大蔥的章丘,每年都會舉辦一屆“中國·章丘大蔥文化旅游節”。
有一個環節,總會受到萬眾矚目,且自帶熱搜體質——章丘大蔥種植狀元評選。
說白了,就是比誰家種的大蔥最高。
之所以能上熱搜,是因為它的參賽標準,非常傷人:
185cm以下的蔥,沒有參賽資格。
2019年冠軍,2.435米高,還不算歷屆里最高的。
▲感受一下普通章丘大蔥的高度
據說,很多沒有蔥高的男孩紙,因此陷入自閉三連:
別問我算哪根蔥了……我哪根蔥都不算……我太難了……
山東這片土地,種啥都瘋長,別人種蔥就是蔥,他們種蔥就是樹。
別的櫻桃長得像櫻桃,山東大櫻桃長得像桃。
別的蘋果是蘋果,煙臺蘋果是蘋果11 Pro Max。
別的大棗,可以生吃可以煮,可以曬干,可以做棗泥餡……
沾化大冬棗,除了以上功能,還可以盤。
別的白菜,大嬸舉兩棵,不費事。
山東大白菜,大叔舉一棵,就這么大……
可怕的是,別的地方蔬菜減產漲價,頂多上個當地衛視晚間新聞。
壽光蔬菜一漲價,直接上國際新聞,還是能上好幾天那種。
所以,當你的山東小伙伴從老家回來,要給你帶好吃的,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對方看著你驚愕的表情,還一臉不好意思“哎呀就是隨便買了一點啦”,那一定不是ta膨脹了。
山東的蔬菜水果,真的太膨脹了。
山東人的熱情“浩克”,舉國皆知。家鄉飯菜的款待,一頓一頓不重樣。
然而,從上桌那一刻開始,你眼中的世界,從此就不太一樣了。
原本,你眼里的饅頭可能是這樣的:
然而山東饅頭,是這樣的:
如果恰好碰上節慶,膠東人民的棗餑餑,直徑30公分起:
山東人會說,這沒什么呀。
傳說山東老鄉諸葛亮發明饅頭,為的就是代替人頭,作為祭品。山東大饅頭,自然也承繼了原初饅頭的精神:你頭多大,饅頭就有多大。
何況,餑餑雖大,可一點不噎人。暄軟可口,糖甜棗香,撕下一塊輕若云朵,既是主食,又是甜點,只有家人團聚,才能分食這蛋糕一般的神仙饅頭。
單身久了,看到饅頭都有被催婚的壓力:一個人兩個人的,好意思吃這么大的饅頭嗎?
偶爾會造成壓力的,除了饅頭,還有包子。
很多人懷疑,山東人民,尤其是膠東人,對“餡兒”這個詞可能有點誤解。
別處的包子,包的是餡兒,山東大包,有可能包了一盤菜。
山東人民包包子的畫風,很多是這樣的:
肉包子里,蕓豆是切段的,白菜是切片的,豬肉是切塊的……一掰開,餡都往外掉。
然而最神奇的,是一種吐骨頭的包子。
一個上海人去買小肋排,人家會問:“做糖醋小排呀?”
一個山東人去買小肋排,人家會問:“回家包包子呀?”
山東的排骨大包,把整塊排骨剁成2-3厘米長的小段,與白菜或豆角一同作餡,排骨特多:
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包子里有骨頭,邊吃邊吐。
這還只是肉包子,過去的菜包子,更嚇人。
蔡瀾先生描述山東大包,最常用的一句話是:“有一只鞋那么大!”
當年他在中國香港吃到的大包,多是素餡的,“皮很薄,餡中的粉絲和木耳炒得又松又發脹,樣子嚇人。”
然而,他老先生能連吃五個,再干一瓶茅臺——皮又薄,餡里全是青菜,不會讓人飽脹難耐,甚至還是一道下酒菜。
今天的山東大包,比起當年只能算“小包”,但也算氣勢雄壯了。
煎餅像床單,鍋餅像鋼板,桃酥像燒餅,燒餅像湯碗,是山東面食的日常操作。
厚實,則是山東人對糧食基本的尊重。
飯大,菜自然也大。超乎尋常的菜量,是一家山東菜館的及格線。
如果你跟著山東男/女朋友回家,至少有一頓飯,是要下館子的。這頓飯的意義,對山東人來說非比尋常。
下館子意味著,他們要向來賓展示山東巨型飲食的另一面:一個盤子里,要承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美好的祈愿……盛這么多東西,盤子能不大嗎。
有朋自遠方來,糖醋鯉魚,是一場酒席的擎天柱。
一條昂頭擺尾的鯉魚挺在盤中,澆上糖醋汁,承載著魚躍龍門的美好寓意,也是魯菜廚師一次完美的炫技。
而蔥燒海參,則是鑒別一個山東人懂不懂吃的分水嶺:
一人一只海參按例上,像下圖這種,本地人是不認的。
真正的蔥燒海參,就要一燒一大盤,蔥燜得散,汁收得干,把食材的一切香氣,硬生生逼進原本無味的海參里,那才見功夫。
然而超大盤的魯菜,也只是對來賓的禮敬,平日也不是頓頓吃海參。至于鯉魚?肉緊刺多,再炸出一層硬殼,澆上糖醋汁,也不是人人能消受。
當你跟山東人混熟了,他們帶你下的館子,肯定不是正經八百的魯菜館了。
開在城里的“農家樂”與大排檔,才是他們吃飯喝酒的第一選擇。
▲招牌很迷幻,菜色很本分
然而,這些飯店的第一特點,還是大。
長期在這里吃飯的山東人,經常對別處的菜品大惑不解:
重慶的辣子雞,哪能叫吃雞?
雞肉切大塊,蔥姜青辣椒一大把,加醬油炒出一大盆,雞汁拌飯連吃三碗,那才叫炒雞。
▲“炒雞”大的炒雞
鐵鍬盛海鮮算什么
山東人吃海鮮,都是花甲炒一盆,螃蟹蒸一盆,皮皮蝦煮一盆,扇貝煮一盆……好的,開吃。
湯里只有西紅柿雞蛋?那不行。
疙瘩湯,要有蝦仁蛤蜊雞蛋小蔥,一大盆;
排骨湯,要有排骨黃豆粉皮醬雞蛋,一大盆;
全家福,要用海參蝦仁魷魚肉片鵪鶉蛋木耳銀耳,熬出超大的一!大!盆!
是的,山東親友聚餐的飯桌,永遠是三維空間。
盤子的平面,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了,盆,才是一頓好飯的基本配置。
山東食物的大,幾乎是天然的:
誰也說不明白,為啥蔬菜水果都跟遨游過太空似的瘋長;也沒人能搞清楚,誰第一個把臉盆端上了餐桌。
因此,這成了舉國撓頭的謎團。
蔬菜水果之大,還好解釋:山東的地理與氣候,是真的好。
要山有山,要海有海,沃野千里外加四季常晴,超常發育很正常。
▲壽光的象征:大白菜雕塑
至于飯菜為啥這么大……山東人撓撓頭:可能我們力氣大吧,飯量也就大了。
其實原因誰也說不準,唯一能確定的是,大家都習慣了。到外地下館子,經常情不自禁露出同情的目光。
原因之一,可能在山東的宴飲文化上。
比如,魯菜最高端大氣的分支,孔府菜的誕生。
▲也是中國第一私房菜的誕生
山東有個孔夫子,因為他,皇帝隔三岔五就往山東跑。
祭孔大典,是封建王朝的重要祭禮之一,歷代皇帝都要前往山東曲阜祭祀。
其中,最愛熱鬧的乾隆一共去了八次。他一去,當地接待官員就腦漿子疼。
招待皇帝,既要讓他吃得開心,又得符合孔府世襲封爵、位列一品的規格。
總之一句話:保質、保量、有排面兒。
我們腦補一下,當時的情景可能是這樣的。
乾隆第一次去孔府,得吃飯吧。
官員:吃,吃大塊滴!兩塊夠嗎!
于是有了孔府知名硬菜“神仙鴨子”。
沒幾年,乾隆又來了,這次得換換花樣。
官員:吃,吃大塊滴!兩塊夠嗎!
于是有了“一卵孵雙鳳”,一個挖空的大西瓜里,蒸出了兩只小雛雞。
下次他老人家再來,官員和廚師都要瘋了。
“要不給他來一大鍋得了……”于是有了雞鴨魚肉、鮑參翅肚、大蝦火腿一鍋蒸的“孔府一品鍋”。
這當然是玩笑話,不過孔府菜的形成,也是魯菜“巨大化”的一個側面:
場面多大,盤子就有多大。
但沒完沒了的觥籌交錯,熱愛酒局的山東人也受不了。
離開酒桌,他們會對朋友吐露真心:
“啥都不想吃,就想燉個排骨白菜豆腐,吃碗米飯喝口湯,多美啊……”
他們只想家里熱乎乎的大鍋燉菜,下飯喝湯兩不誤,那叫一個養胃。
在家,沒有一杯接一杯的白酒,只有蓬松暄軟、香甜可口的大饅頭;
沒有主賓副陪勸酒的套話,只有老人和孩子相互勸著“多吃點”的關懷;
沒有誰也不敢第一個動筷的尷尬,只有一家人自在隨意,閑聊家常的溫馨。
重要的是,大鍋燉菜大盆湯,是要全家人一起吃的:酒桌上的孤獨,在一頓團圓飯里,才有了依托。
所以,當你和一個山東boy&girl,中間只隔著幾大盆菜的時候,ta一定有一肚子話想說。
也許他想家了,特別想跟人一起吃頓家鄉菜;也許他怕你冷,怕你胃里不舒服,非要看你吃頓熱飯才放心;也許,他終于找到了一個人,一起分享溫暖的一頓,還有下一頓,再下一頓……
其實那么多話,就一句:余生里一切可以交托的,就交給你了哦。
多少溫柔和浪漫,全在大盆大碗里盛著,熱氣騰騰,滿滿當當。
(大眾日報記者 高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