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1-01-17 09:54:01
原標題:經濟日報:濟南市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探索實踐
來源:經濟日報
編者按 2021年1月16日出版的《經濟日報》,在生態版頭條位置刊登了題為《泉城唱響黃河謠——山東濟南市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探索實踐》的報道,配發短評《在“黃河大合唱”中發出強音》,從黃河流域濟南段植樹造林、建設綠色生態走廊、多措并舉謀“治水”、打造“智慧生態黃河”等方面,關注濟南市在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進程中的進步和變化。本報今天對此全文轉載。
大河之濱,城河相融。
萬里黃河奔流不息,自平陰東阿入濟南,由濟陽仁風出泉城,綿延約183公里,長久以來潤澤著這座河濱城市。
城與河相伴相融,河與城共進共榮。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是濟南改革發展進程中的應有之義,更是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做好“黃河文章”的責任所在。
近年來,一系列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的“濟南之治”,繪就了黃河濟南段生態環境水平持續提升的嶄新畫卷。
大河兩岸披綠衣
冬日清晨的濟南黃河百里風景區,候鳥在枝丫間不時鳴唱,不遠處二胡聲聲婉轉動聽,市民晨練的步伐隨之律動……動靜之間,更顯生機盎然。早先,這里也曾“無風三尺土,開口一嘴泥”。
“自2002年啟動標準化堤防建設以來,植樹成為每年的一項重要任務。”濟南黃河河務局工程管理處處長許洪印說,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黃河濟南段堤防已遍著“綠衫”。植被遍布的黃河兩岸,筑就了防風護堤的綠色屏障,也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植樹造林,勵耕不輟。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后,濟南市第一時間制定了《濟南黃河生態保護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建立了統籌推進黃河生態保護體系建設的工作機制。2020年,春季植樹綠化工作植樹16.8萬株,完成率高達109%,成活率達到98%以上;黃河堤防工程綠化提升改造(一期)項目覆蓋濟南黃河淤背區空白段22.3千米,覆蓋土地面積181公頃,栽植苗木近8萬株……這一組組數據,折射出濟南這座城市在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方面的持續努力。
去年底,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數十次提及黃河。在濟南市一系列著力做好“黃河文章”的舉措中,“加快建設綠色生態走廊”是重要一環。在“十四五”時期,濟南將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沿黃森林公園,打造黃河生態風貌帶,實施重點河段和重要節點適度自然化、景觀化改造,增強黃河堤防生態旅游、觀光休閑和城市交通功能。濟南正通過這一系列有力舉措,著力讓黃河兩岸更添“綠色動力”、更顯生機盎然。
多措并舉謀治水
站在黃河沿岸,河水在冬季暖陽之下緩緩流淌,一望無際的壯闊河面令人倍感大河氣勢之雄渾。
隨著歲月變遷,黃河的水正變得越來越清。濟南濼口水文站的黃河含沙量數據顯示,在2016年和2017年,平均含沙量分別降至1.39公斤/立方米和1.49公斤/立方米,為歷史低點。一方面,因為近年來黃河流域各地加強生態保護,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減少水土流失,使泥沙減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黃河小浪底水庫的蓄水攔沙功能。
不只是含沙量越來越低,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治理的持續深入,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也在逐步改善。長期以來,治水是濟南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進程中的重要一步。為做好治水這篇文章,濟南摸清了黃河流域干支流的污染底數,為分類施策、提升黃河流域水生態治理水平打下了基礎。目前,濟南已基本掌握了主要河湖排污(水)口的分布狀況。下一步,濟南將強化環境污染系統治理,開展黃河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行動,加強黃河支流及流域腹地生態環境監測治理,確保支流水質逐步恢復到Ⅳ類及以上,凈化黃河“毛細血管”。
黃河流域水環境自動監測網絡的建設工作也在進行中,濟南還啟動編制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總體方案,推動黃河流域省份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匯集和集成應用,著力打造“智慧生態黃河”。推進國家生態環境大數據超算云中心、黃河大數據中心規劃建設,搭建空天地大數據采集匯聚處理、共享應用服務系統,打造“智慧生態黃河”,已成為《中共濟南市委關于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與科技處處長韓道汶說:“‘智慧生態黃河’的打造,有利于打通水質與水量、資源與環境、支流與干流之間的隔離,推動實現生態、水、氣、固廢協同治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進入精細化監管治理階段。”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濟南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多措并舉、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平穩步提升。沿黃國土空間綜合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也已全面啟動。濟泰山脈一體化保護與發展規劃、濟齊濕地一體化保護與發展規劃已形成階段性成果。
城河共榮繪新篇
在濟南,黃河與城市的關系始終密切相連。長期以來,黃河水改善了濟南市的地下水狀況,為城市供水、農業灌溉、生態用水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生態補水為例,2018年,黃河水量調度部門下達了河道外生態用水計劃,生態用水被列入黃河用水計劃。3年來,在西客站片區生態補水、南部山區補水、灘區濕地建設等進程中,黃河水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奔涌的黃河水一次又一次為濟南這座資源性缺水的城市注入著靈動之源。引黃調水工作是濟南黃河河務局防汛辦公室副主任肖學新的一項重要工作。“僅去年的生態用水取水量就達到了9559萬立方米。”肖學新表示,這一生態用水取水量,相當于80個大明湖。
從荒野變成“動植物天堂”的濟西濕地里,840多種植物、140多種鳥類和20多種魚類在自由生長;從澇洼地蝶變而來的黃河玫瑰湖國家濕地公園,已經發展成為市民游客的游玩勝地和大量野生鳥類的棲息地,還有秀美的蘆蘭河、商中河……在黃河水源的潤澤下,這些水域的水生態環境都得到了顯著改善,地下水資源得到充分涵養。“現在這些水域的生物多樣性恢復成效顯著。水生植物、魚類長勢喜人,白鸛、白鷺等珍稀鳥類也越來越多。”濟南黃河河務局副局長趙建勇認為,在西客站片區生態補水、南部山區補水、灘區濕地建設等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治理中,黃河居功至偉。
一幅更為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在濟南加速繪就。謀篇“十四五”,濟南將進一步強化生態用水保障,開展濟西、玫瑰湖、白云湖、大汶河等濕地保護提升行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強生態修復、水源涵養、生物棲息功能。這座城市,正從“大明湖時代”奮力走向“黃河時代”,更是以生態保護體系建設為抓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黃河之聲”中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大河之濱,大城崛起。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服從服務全面融入中實現強省會加快崛起,這座城,航向清晰、目標篤定。多措并舉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以高質量生態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將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經濟日報記者 管斌 濟南日報記者 王端鵬趙云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