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1-02-02 14:50:02
原標題:擴面增品提標 山東農險由“保成本”邁向“保收入”
來源:大眾日報
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穩定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顯示,2019年,山東省(不含青島)農業保險保費收入33.58億元,提供風險保障877.76億元,分別比2018年增長27.13%、23.57%,支付賠款26.66億元。2020年1—10月份,山東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34.5億元,已提供風險保障827.82億元。
據測算,山東省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承保覆蓋率達到75%以上;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縣擴大到50個,覆蓋全省50%以上的產糧大縣,年參保農戶近1600萬戶次。“山東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風險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省農業農村廳計劃財務處處長冷彩凌表示。
2019年在東營利津等6個縣組織棉花目標價格保險試點,以“保險+期貨”的方式化解棉花種植戶市場價格下跌的風險,參保農戶每畝獲賠192元。2020年繼續實施棉花目標價格保險試點17.45萬畝,參保棉農每畝獲賠60元。
在煙臺長島實施海洋牧場保險試點,獲得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創新項目支持,豐富了海洋牧場保險品種,推動山東省農業保險開始從陸地走向深海。還在煙臺開展了蘋果“訂單+保險+期貨”保險試點,在淄博臨淄、濟寧嘉祥、德州武城等開展玉米、大豆收入保險,在日照開展茶葉氣象指數保險,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探索成本保險向收入保險轉變,取得良好成效。
2020年,在現有中央和省級補貼險種基礎上,將46個具有區域特色的地方險種納入省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范圍,品種涵蓋特色糧經作物、特色園藝作物、特色畜產品、特色水產品、林特產品及其他品種,鼓勵各地開展品種創新。
冷彩凌介紹,如今省內已開設溫室大棚、蘋果、桃等省級特色農業保險,經過多次調整完善,溫室大棚保險每畝最高保額由2萬元提高到6萬元,蘋果、桃保險每畝最高保額提高到4000元、3000元,較好地保障了農民利益。
筆者實地走訪獲知,濟南濟陽、淄博桓臺等地農險逐步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轉變,而威海乳山也就牡蠣養殖風災指數險擬開展招投標,從中篩選出最能保障養殖戶利益的產品。
農業保險讓種地有保障
一場冬雨過后,41歲的濟南市濟陽區張高村村民高丕泉出現在村頭,面對著自家276畝麥地,顯得躊躇滿志。在“小麥喊渴”的時候,雨水來了,讓他情不自禁地向筆者強調:“冬雨貴如油啊。”
支撐高丕泉底氣的,不僅僅是“及時雨”,更有2020年年初繳納的小麥全成本保險。
據了解,他投保的小麥全成本保險金額930元/畝,保險費37元/畝,其中各級財政補貼26元/畝,這就意味著高丕泉只需繳納每畝11元就可以享受全成本保險。
掐指算來,高丕泉已經兩次享受到上述保險帶來的好處了。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6月,他家小麥有40畝出現倒伏情況。最后,保險公司賠付了近9000元。
“完全成本保險是指保險金額覆蓋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農業生產總成本的農業保險。”濟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東峰向筆者介紹,這個險種的保險責任涵蓋當地主要的自然災害、重大病蟲害和意外事故等。
當然,好的農險產品離不開農業農村部門的推動。數據顯示,濟陽區小麥全成本保險連續投保面積達到70萬畝之上,連續兩年投保率達到90%以上。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如果最低收購價是保障收獲后收益的話,那么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則在生產環節就起到了保護傘的托底作用。
相對于其他地區,在濟陽種地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原因在于其高保障性。
2018年,這里成功申辦山東省小麥全成本保險,2020年又申辦了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收入保險。這兩大動作使得濟陽成為國內首個小麥、玉米保險高保障縣區。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小麥全成本保險,濟陽區的玉米收入保險更具有看點。用當地窩溝李村村支書李方祿的話說就是,“我買的這個保險跟以前的保險不一樣,這次是產量、價格雙保險,既不用擔心大風、冰雹、蝸牛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也不用擔心價格了。”
濟陽區農業農村局高玉新向筆者表示,濟陽的玉米收入保險,兼顧了農業生產中價格和產量兩個核心要素,提供的保險保障更為全面,能更有效地滿足農民多層次風險管理需求。
價跌傷農不再,全靠棉花目標價格保險!
2020年初冬的利津,吹來凜冽的寒風。豐收之后的棉田里,棉枝在隨風搖曳。
“我們利津的棉花不怕澇,就怕風,更害怕忙活一年棉花價格低。”汀羅鎮割草村棉農王英華已經50歲,有著十幾年棉花種植經驗。
2020年他總共種植了100畝棉花,經過挖池抬田后的棉田更抗澇災,就在2020年11月15日,他剛剛將最后的一塊棉田采摘完畢。
“2020年光照時間長,棉花整體長勢很好,棉花茬上都沒有爛桃,是風調雨順的豐收年,一畝平均能出450多斤籽棉。”說起這一年的收成,王英華笑得合不攏嘴,可是他最擔心的還是價格。“現在棉花還在倉庫里,等到元旦之后再銷售,最近幾個月棉花價格一直低迷。”
近年來,棉花價跌傷農現象屢屢發生,已經成為不少棉農的一塊“心病”。為了打贏這場棉花價格“阻擊戰”,2020年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下發通知,確定利津縣等作為試點,從8月份開展實施棉花目標價格保險。
在農業農村部門的推動下,利津全縣共有10.51萬畝棉田被投保,做到“應保盡保”全覆蓋。“棉花目標價格保險是政府買單,不用我們棉農交錢,真是為我們棉農著想啊。”這一惠民政策讓王英華看到了新希望。
“根據山東省棉花生產情況,皮棉平均產量按每畝0.08噸折算,單位保險費統一定為120元/畝,保險費實行全額財政補貼,保險期限為4個月,即2020年9月1日至12月31日。”利津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孫桂芹介紹,保險結算價格為4個月期間鄭州商品交易所CF2101合約每日收盤價算術平均值,每個月計算一次價格。
“政府部門充分利用保險、期貨等金融工具,探索新型棉花補貼方式,有效化解棉花市場風險,保障棉花種植收益,切實調動了棉農生產積極性。”東營市農業農村局計劃財務科科長楊同建表示。
往年遭災,怕是要打幾年工了
時間回到2019年8月中旬,利奇馬臺風肆虐山東,桓臺縣城發生內澇,田莊鎮周圍萬畝麥田受災,部分農田積水齊腰,這讓當地種糧大戶史濟彬心有余悸。“往年我要是趕上這么大的災,怕是種不了地,要出去打幾年工了。因為來年的化肥苗種都買不起。”
同樣心有余悸的,還有乳山吉星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焉軍旗。當時他天天刷手機、看新聞,生怕利奇馬臺風帶來強風大浪,“養殖牡蠣最怕風浪,小風浪會擠碎蠣殼,大風浪會直接把浮標網箱從海里甩到岸上。”
此外,乳山牡蠣養殖成風,設置網箱的海域連成片,一旦風浪興起,某片海域的網箱遭災被卷走時,往往還會連累相鄰海域的網箱遭殃。“有一年,鄰居養殖戶的網箱卷到我這邊了,結果風浪沒給我造成太大損失,但鄰居的纜繩和我的攪在了一起,損失了不少網箱。”焉軍旗告訴筆者。
小麥是糧食作物,牡蠣是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一次天災,這兩類完全不同的農產品卻同樣損失慘重,這被兩位農戶同稱為“靠天吃飯”。
為了探索完善市場化的農業生產風險分散機制,2018年,山東被財政部列為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工作試點省份之一;桓臺也被山東省列為4個試點縣之一。而在同一年,乳山相關部門也印發了《乳山市牡蠣養殖風力指數保險實施方案》,探索建立政府、保險、養殖戶“三位一體”的產業保險長效機制。
推廣攻關,從降保費負擔開始
縱然能分攤農業生產風險,但作為新生事物,農業保險推廣沒法一步到位;而且,作為試點省份,山東沒有現成的“作業”可“抄”。
而當被問起推廣農業保險最大的阻礙,兩位農戶的回答如出一轍:缺乏保險意識。
焉軍旗以自己為例,“每畝保費200元,我保了3000畝,光保費就60萬元,不是一筆小數目。”他認為農戶缺乏保險意識的原因之一,在于保費負擔過重。
此外,他對理賠依據也有疑問:“風和浪都會破壞養殖,但保險公司最初的方案,只是以風力為依據,而忽略了浪的影響。”
據乳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譚林濤介紹,乳山專門成立了牡蠣養殖工作領導協調小組,充分發揮政府職能,讓養殖戶和保險公司各抒己見。“最后保險公司采納了養殖戶的建議,采用風浪指數做理賠依據。最關鍵的,是確定了保費分攤比例:農戶自負50%,市財政補貼50%。”
桓臺則以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包括投保意向、賠償標準和保費承擔比例等,并以此為依據,將小麥全成本保險試點保費由此前的每畝18元提升至37元,保險金額則由此前的450元提升至930元。同時還通過財政分擔機制,將農戶自負維持在3.6元,新增保費由市級以上、縣、鎮財政分攤。
據史濟彬測算,每種植一畝小麥的物資和化肥成本,大約是600元,“保費還不到半袋化肥錢,萬一遭了災,哪怕絕產,領了保金,第二年我還可以繼續種我的小麥,不至于外出打工。”另據乳山的試點,養殖牡蠣每畝最高賠付4000~5000元不等。“如果風浪完全毀壞了浮標網箱等設施,這筆錢還夠來年買新的設施及苗種。”焉軍旗表示。
試點農業險,收獲“規模化”
2020年12月4日,筆者跟隨史濟彬來到他承包流轉的2000畝土地時,發現這是一片一望無垠的麥田。據桓臺縣農經服務中心主任李宏業介紹,桓臺縣總面積509平方公里,耕地40余萬畝,而且整個縣地處平原,耕地更是連接成片,非常適合大型農機耕種。
先天條件如此優越,史濟彬卻說:“早些年,機械化耕種啥的,這些根本不敢想象。”
原來由于抗風險能力弱,在試點農業保險前,農戶始終不敢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史濟彬直言,自己以前最多拿出300畝小麥的啟動資金,如果連續兩年受災或歉收,他就種不下去了。
“現在有了小麥全成本保險作保障,我就敢繼續擴大規模!”他表示。而種植規模擴大后,史濟彬還啟用了大型農機,“尤其是大型噴灌機能覆蓋幾十米寬的農田,一口氣走到頭,幾十上百畝地就澆完了。”
大型農機替代了大量的人力、節約了大量的成本,原先并不賺錢的糧食種植也有了足夠的利潤,賺錢后的史濟彬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現在已經種了2000畝。
李宏業表示,現在試點的小麥全成本保險,除了物化成本,還涵蓋勞動力、土地平均價格等,是一種“準收入型”保險,保障了農戶的物權收益和勞動力收益。“下一步,我們還打算引入社會資本,與大商所合作,將農產品價格列入保險范圍,實現農民種植‘零風險’。”他說。
據譚林濤介紹,下一步乳山將對牡蠣養殖保險實施招投標,發揮市場競爭作用,在幾家保險公司中選出兼顧保險公司、地方財政和養殖戶利益的最優者,并建立長效機制。(王礎)(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