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21-03-03 10:24:03
原標題:在春天:灘區遷建居民們的幸福事兒
來源:魯網
魯網3月3日訊 站在翠屏家園小區的居民樓前,86歲的楊奇松心中無限感慨。作為梁山縣趙堌堆鄉黃河灘區居民,他一生中曾8次蓋房、7次因水患被毀。如今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東風下,楊奇松和6340戶灘區群眾實現脫貧搬遷,整體入住遷建安置社區。從昔日的“水窩子”到今天的新社區,在楊奇松的人生歷程中,這是堪稱“滄海桑田”般的宏大敘事。
冰雪漸消,從楊奇松老人的故事開始,記者走進灘區遷建安置點,探尋灘區群眾的春天故事。
物業服務
從“村民”到“居民”完成華麗轉身
從“村民”到“居民”,短短兩個字的變化背后,不僅是從“平房”到“樓房”的硬件改善,更是搬遷群眾適應現代社區管理要求、樹立文明生活理念的“軟件”提升。
作為社區的主要管理者,物業部門服務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區的居住體驗。春節前的臘月二十七,梁山縣國鑫物業完成社區保潔工作的接管,正式成為兩個遷建社區的物業運營商。
兩大社區、299棟樓、6340戶居民、1199013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巨大的項目體量也給管理提出了挑戰。“作為國有企業,我們提出以‘紅色物業’建設為抓手,以環衛保潔工作為突破,引導居民適應現代社區的生活節奏。”國鑫物業負責人周廣印坦言,身上的壓力不小:“好在縣鄉兩級政府對我們的支持都很大,辦公場地、用品都給我們免費配備到位,也為快速開展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月初四,國鑫物業在社區舉行了大型招聘活動,提供就業崗位270余個,吸引了近千名群眾前來報名。在周廣印看來,這場大型的社區招聘不僅為灘區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更讓物業部門獲得了一支強大宣傳引導隊伍。“就拿保潔工作來說,我們每天都會召開晨會進行簡短培訓,這樣用一名保潔員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幾戶鄰居、幾戶鄰居輻射一個樓棟,進而在全社區形成健康文明的風尚。”正在說話間,周廣印把手指向了辦公室門口:“具體的情況,你可以找她聊聊嘛,她也是我們今年剛招的保潔員。”
就業保障
讓群眾“搬的出來、富的起來”。
“現在我就在小區里上班,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真是給我解決了一個大問題。”作為灘區搬遷居民,40歲的雷二妮原先在臨鎮的一家服裝廠上班,但去年冬天,家中老人的身體出現了問題,一下子有些讓她有些被動:“以前都是老人幫忙看孩子,現在老人也需要照顧,我也沒法打工了。”就在她感到有些茫然時,社區里的招聘會讓她看到轉機:“我們村里幾個姐妹都在物業上班,家里的事兒也不耽誤。”
雷二妮的故事是梁山縣多舉措解決搬遷居民就業發展問題的縮影。按照“地租保障基本收入、務工提高經濟水平、創業引導發家致富”的思路,梁山縣通過政策鼓勵、技術幫扶的一系列措施,激發灘區居民內生動力,引導他們流轉土地、創業致富,培養一批具有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的致富“領頭雁”,不斷放大本地就業市場,保障灘區居民“搬的出來、富的起來”。
多年來,黃河水泛濫帶來的沖擊地貌,形成灘區獨特的土壤環境,非常適于西瓜、花生和地瓜等作物的生長。特別是以味道清甜、口感綿密著稱的“黃河灘西瓜”,廣受濟寧及周邊市場歡迎,但相關產業化運作一直較為滯后。遷建工程實施后,大規模土地流轉有了基礎,為灘區現代農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除原有土地外,復墾的宅基地也仍屬于個人,僅這一項就增加耕地3000多畝,讓規模農業、高效種植成為可能。”趙堌堆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灘區原有及復墾土地總面積約2.4萬畝,將按照“標準農田”建設的相關要求完成整修,并最終形成萬畝農業產業園區。在農業產業園內,灘區居民除了穩定的地租收益外,還可以通過入園務工增加收入。目前,黃河灘區西瓜也已經完成地理標志認證,為今后的品牌化經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趙堌堆鄉還計劃利用灘區沿岸萬畝防浪林發展“林下經濟”,立足“將軍渡”等本地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精品文旅項目,放大現有的家居產業產業園規模,最終形成“三區同建”格局,近一步放大就業市場。
“不光是我,我們村里的不少人都找到工作開始上班了。而且社區里還有學校,孩子們上學也特別方便。”雷二妮指著社區的東南方向說到。
學業提升
優質基礎教育鞏固脫貧成果
結束了今天的教務會,宋亞魯再次沿著校園轉了一圈,作為翠屏家園小學的校長,他要確保新學期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3月1日,擁有24個教學班的翠屏家園小學已正式投入運行,500多名灘區子弟在這里迎來新學期。
現代化、高標準,是翠屏家園小學給記者的最初印象,它擁有300米塑膠跑道,以及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等完備體育設施,配置有圖書閱覽室、舞蹈室、聲樂室、實驗室等功能性教學室。隨機走進一間教室,獨立課桌椅擺放整齊,先進的多媒體教學系統格外引人注目,前后雙空調等舒適性配置保證莘莘學子們冬暖夏涼,所有硬件規格堪稱“豪華”。
初入校園時,宋亞魯也有些驚訝于學校先進的硬件建設:“我們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都是高端型號,包括一些功能性教室的配備,可以說比城區的學校還要好。”擁有26年教育從業經歷的宋亞魯具有豐富一線執教與管理經驗,深入了解后,他也找出了學校存在的一些問題:課程設置不全面,一些文化藝術類課程較少,師資及學科配置尚待優化。針對這些問題,宋亞魯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開設校本課程,結合梁山當地的水滸文化和黃河文化,讓學生們體悟到蘊含在鄉土中的傳統文化脈動;開展全校讀書活動,讓學生們發散思維,提升素質水平,進而在全校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有效的教學經驗落實到基層,讓灘區子弟享受到和城區一樣的優質教育。”宋亞魯說到。 (通訊員 武旭 鄭國棟 馬扶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