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21-03-15 16:54:03
原標題:解讀3·15|消費者是這樣入坑的!山東高院發布六起消費者權益糾紛典型案例
來源:魯網
魯網·泰山財經3月15日訊(記者 馮明月)15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消費者權益糾紛審判工作情況及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山東省法院民一庭副庭長陳東強介紹了六起消費者權益糾紛典型案例。
【案例一】淄博市人民檢察院訴侯某等六人產品責任民事公益訴訟案
基本案情:
2015年底至2016年4月,侯某在沒有生產、經營食用鹽資質和手續的情況下,以每噸340元的價格購買工業鹽50噸。2016年3月至7月,侯某將其中約5噸工業鹽裝到加碘食用鹽編織袋內對外售賣,另將約6噸工業鹽制作成假冒“一品海晶鹽”,一部分賣給無食鹽經營資質的龐某,后經龐某、紀某等人層層轉賣。共流入消費者市場6.78噸,消費者購買金額10745元。2016年7月,國家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出具檢驗報告,認定上述假冒食鹽不合格。
2018年4月,侯某因犯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受到刑事處罰。檢察機關認為,侯某等六人生產、銷售假冒食鹽的行為足以對淄博地區不特定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據法律規定,侯某等六人對其已售出的假冒食鹽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遂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侯某等六人在各自生產銷售假冒食鹽數量范圍內,按照消費者所付價款的十倍賠償人民幣共計107450元,并在省級以上主流媒體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裁判結果:
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的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生產者和銷售者有義務確保其經營行為的合法性,即在消費品交易中無欺詐,以及銷售的消費品,特別是食品不存在違反相關標準的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的風險,本案侯某等人制售、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鹽的行為,違反了其上述義務,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為使侯某等人的侵權行為所損害的公共利益獲得補償,同時威懾遏制此類行為,使行為人及潛在的可能從事該行為的人不再從事該行為,侯某等人應當依法承擔懲罰性賠償金。
最終,法院判決支持了淄博市人民檢察院的訴訟請求。
點評: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部分商家利用欺騙手段甚至采取違法行為獲取食品生產和銷售的高額利潤,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相關權益。人民檢察院在處理涉及食藥品安全領域侵權案件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人民法院經查證確實存在侵害不特定人數消費者公共利益的侵權行為時,應依法判令共同侵權人承擔連帶侵權責任,按消費者所付價款的十倍承擔懲罰性賠償金并在公共媒體公開賠禮道歉以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促進公眾恢復對相關產品的信任,恢復心理安全。
【案例二】王某與某商行、淘寶網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20年4月,王某在淘寶網上某商行購買了NIKKA日本威士忌酒6瓶。王某收到貨物后飲用了其中1瓶,后經觀察發現酒水包裝顯示制造商位于日本國東京都,且沒有中文標簽、不適宜人群、產品原產地、生產日期、境內代理商名稱等我國食品安全法強制規定標注的內容,遂以該產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為由與某商行協商賠償事宜。
因協商未果,訴至法院,請求退還貨款并賠償十倍貨款,淘寶網承擔連帶責任。
裁判結果:
肥城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簽;依法應當有說明書的,還應當有中文說明書。標簽、說明書應當符合本法以及我國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并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或者標簽、說明書不符合本條規定的,不得進口。”故案涉酒屬于不符合我國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本案訴訟過程中,淘寶公司如實向法院提供了某商行經營者的姓名、聯系方式等相關信息,王某也不能證明淘寶公司明知或者應知某商行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故一審法院判決:某商行退還王某貨款2880元并支付十倍的賠償金28800元,王某向某商行返還所購商品(如不能返還實物,則從應付購物款中以每瓶480元予以扣除),駁回了王某對淘寶網的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
點評:
近年來,消費者網絡消費權益維護問題日益突出,關于如何維權,借這個機會向廣大消費者提個醒:首先,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除幾類特殊商品外,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七天無理由退貨”。
其次,消費者要保存包括價格、產地、保質期等證據,看清貨物之后再簽收。如果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再次,如果商家躲避消失、無法聯系,網絡交易平臺亦不能提供銷售者或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網絡交易平臺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案例三】邱某與某商業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19年7月,邱某到濟南鋼城區某商業公司購買空調。
經銷售人員介紹,邱某最終購買某知名品牌的空調,加上材料、安裝費,共消費13200元。安裝過程中,因空調管路走線等問題,雙方發生爭議,邱某遂即撥打了該品牌的客服電話。
客服人員到場查驗后發現案涉空調無條形碼,爾后將空調現場拆解并出具《產品鑒定說明》,載明“上述鑒定產品不符合我司產品標準,非我司原裝正品,是被改造過的產品。”
某商業公司銷售人員對案涉空調無條形編碼等事實無異議,但表示公司是授權的售后服務單位,無條形碼是因為案涉空調是從萊蕪區域以外進貨,萊蕪代理商的貨有條形碼,且該產品有合格證、說明書。
最終,邱某訴至法院,請求判令某商業公司退貨退款、退還材料、安裝費并賠償三倍賠償金。
裁判結果: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某商業公司雖主張其是某品牌空調授權的售后服務單位,但無法提供產品三包憑證、正規進貨渠道等予以證明。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三條第三款規定“經營者提供的…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發現瑕疵,發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故某商業公司應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
根據《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第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得有下列行為:(七)在銷售的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十)騙取消費者價款或者費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第十六條第二款“經營者有本辦法第五條第(七)項至第(十)項、第六條和第十三條規定行為之一的,屬于欺詐行為。”本案中,某商業公司明知所售賣空調為無條形編碼空調,卻隱瞞事實向邱某售賣,構成欺詐。
最終判決某商業公司退還邱某空調價款9950元、材料及安裝費3250元,計13200元,并賠償邱某29850元。
點評:
商品買賣中,商家以次充好、銷售摻雜、摻假,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等欺騙性價格銷售產品,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準、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情況時有發生。
對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假一賠三”。
如果遇到此種情況,消費者應當擦亮雙眼,妥善保存好產品信息、銷售憑證等證據,及時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案例四】張某與某車業公司、某電動車店產品責任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16年9月,張某在某電動車店購買某車業公司生產的電動自行車一輛。2017年8月,張某駕駛該電動自行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自己輕傷,同乘人重傷。經鑒定,案涉電動自行車屬于機動車,故公安機關認定張某因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卻駕駛機動車,應當承擔事故的次要責任。
張某認為,某車業公司和某電動車店以電動自行車,即非機動車的名義生產、銷售機動車,隱瞞了不合理的危險,誤導了消費者,致使張某誤認為自己買到、使用的是非機動車,危險性小、駕駛易學,操作簡單,依法不需要學習考試,獲得駕證。
因此,案涉車輛存在嚴重的缺陷和明顯的危險。故張某向法院起訴,請求某車業公司、某電動車店賠償自身損失。
裁判結果:
東營市墾利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國家對電動自行車技術標準有著明確的規定,某車業公司生產、某電動車店銷售的案涉二輪車,整車重量等多項指標超過國家標準,致使該電動車被鑒定為機動車。
雖然案涉車輛被公安機關進行掛牌登記,但是該行政管理行為并不影響案涉車輛本質為機動車的事實。案涉車輛的生產者或銷售者未對車輛為機動車進行標注、說明,將其作為非機動車進行生產、銷售,誤導了消費者,導致張某不知道駕駛該車輛需要考取機動車駕駛證,張某因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駕駛該車輛被公安機關認定承擔案涉交通事故的次要責任。
因此,案涉車輛存在缺陷,某車業公司、某電動車店應就張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因此,法院判決某車業公司、某電動車店支付張某284803.45元。二審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
點評:
電動車不等于非機動車,市面有一些電動車的技術參數并不符合電動自行車的國家標準,不屬于非機動車。根據我們國家電動車新國標的規定,最高時速不超過25千米,整車質量不超過55千克,須有腳踏騎行能力,電機功率不超過400瓦,蓄電池標稱電壓不超過48伏,且需有3C標志的,才能稱為電動自行車,即屬于非機動車。而機動車無論是整車質量還是最高行駛速度、制動、信號等方面均與非機動車有不同的要求,同時由于駕駛機動車輛操作難度和危險性相對較大,法律規定需要經過嚴格的身體檢查、學習培訓和考試,取得駕駛證后方可駕車上路。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此類產品時,一定要仔細核實相關產品信息,及時到當地交管部門辦理相關注冊登記手續。
【案例五】李某等人與高某虛假宣傳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19年7月,高某假冒與某品牌公司聯合銷售的名義,在高密市某村舉行產品促銷活動。活動期間,銷售人員采取免費分發小禮物、購物返錢等方式吸引人流,之后極力宣傳凈水機、營養破壁機等產品。李某等四位老人架不住銷售人員的宣傳和誘導,均購買了上述產品。之后,李某等人發現案涉凈水機、營養破壁機并非某品牌的正規產品,且不具備銷售人員宣傳的,諸如“老年人喝了這個凈水機的水,本來能活60歲,喝了以后就能活到80歲,小孩喝了這個水,到老了骨節不疼,個個能活到90歲”的產品性能,故訴至法院,請求法院撤銷買賣合同,退還購貨款,并支付懲罰性的三倍賠償。
裁判結果:
高密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高某組織的促銷活動中,采用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未真實、全面向消費者提供所售商品的質量、性能等信息,以虛假和引人誤解的宣傳,誘使消費者購買其商品,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根據法律規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因此,李某等人關于撤銷雙方之間買賣行為的請求,應予支持。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造成的損失。
因此,法院判決:撤銷李某等人與高某之間買賣凈水機、破壁機的行為,高某返還李某等人的購貨款,并三倍賠償李某等人,李某等人將所購商品返還給高某。一審判決之后,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
點評:
近年來,個別商家采用不法手段侵害老年人消費者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他們利用老年人反應慢、心軟等弱點,打著“免費理療”“感恩旅游”“專家坐診”的幌子以及免費領取雞蛋、花生油等日用品的手段,進行虛假宣傳和誘導,哄騙老年人購買保健產品或其他非生活必須品。
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在此,我們也提醒廣大老年人,一是要抵制低價誘惑,謹防合法權益受損。要根據自身需求理性消費,不要因商家所謂的低價促銷、免費贈送、買一送一的宣傳介紹而盲目購買,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二是要保留消費憑證,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可以通過錄音錄像、截屏等方式,保存商品宣傳與服務承諾,保留消費憑證。一旦遭受侵害,及時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案例六】張某、于某與威海某醫療美容公司醫療服務合同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20年1月11日,張某、于某來到威海某醫療美容公司咨詢美容事項。該公司為二人設計了懸眉定位、祛眼角紋等醫療美容項目,收取每人醫療費1萬元。次日,該公司對張某、于某實施了手術。當晚,張某就因頭疼發燒被送往醫院治療。
2020年1月15日,威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執法大隊根據群眾舉報,對該公司進行現場檢查。該公司不能出示《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工作人員陳述已向審批機關提交了辦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相關材料,尚未拿到證。
2020年4月9日,威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對該公司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決定予以沒收違法所得61400元、并處罰款3000元的行政處罰。
之后,張某、于某以該公司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系在無資質的情況下行醫為由,訴至法院,請求返還服務費用,并三倍賠償。
裁判結果: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和服務的信息應當真實、全面和準確,不得實施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現場演示等宣傳行為。
本案中,該公司在尚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情況下,為張某、于某實施醫療美容手術,違反了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該公司的行為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的欺詐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張某、于某要求返還服務費用,并三倍賠償價款損失,證據充足,與法有據,予以支持,遂判決該公司返還張某、于某手術費各10000元、賠償損失各30000元。
二審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
點評:
醫療美容機構應當經過衛生行政部門登記注冊,并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之后,才可以在主管部門核定的科目范圍內提供醫療美容服務。消費者在選擇醫療美容服務機構時,應當確認該機構是否取得了相應的許可,選擇的項目是否在經營范圍之內,主診醫師是否具備相應資質。開展美容項目之前,應當與醫療美容機構就具體事項簽訂合同,要求醫療美容機構將實施項目的禁忌、效果、風險、注意事項等如實告知,必要時寫入合同。切忌輕信微信朋友圈或美容機構的虛假廣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