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1-05-12 06:05:05
原標題:融媒畫像|設計、建造、解說“一肩挑” 曲堤農民自建博物館
來源:濟南日報
人物速寫:郭懷福,53歲,曲堤街道北街村農民。一身樸素的著裝,郭懷福埋頭整理展架上的物件,精心按照分類擺放整齊。不管哪件物品,他都能滔滔不絕地講上一大段故事。
一開始聽說濟陽區曲堤街道北街村有位農民建起了一座民俗博物館,記者心想大概也就兩三間房子的樣子,沒想到現場一看,著實有些驚喜:這座博物館不僅面積大,足足有5000平方米,就算走馬觀花式地看下來也得花費1個小時;而且藏品達上萬件,從民間生產生活工具到古代文玩,各式各樣包羅萬象;這位農民館長不僅自己規劃設計,手繪導覽圖,還擔任起了解說員的工作。
騎著摩托車收回上萬件藏品
這座博物館名叫“濟水韶音博物館”,館長郭懷福是土生土長的曲堤人,打小對曲堤古鎮的各種歷史人文故事爛熟于心,更愛好收集本土的老物件。
別人眼里的廢品,也許就是郭懷福心里的寶貝。一張糧票、一盞油燈、一架飽經風霜的紡車、打谷機,在郭懷福看來,這些都是曲堤百姓每個時代生活的見證者。從上世紀90年代起,他開始留心收藏民俗類物件。
郭懷福在村里經營著一家超市,生意不錯,但他時常被妻子埋怨,因為超市的收入基本都用來購買藏品了。20多年間,郭懷福騎著摩托車走遍了曲堤的每個村莊,看到上了歲數的村民,總要跟他們聊上半天,一來挖掘曲堤的老故事,再就是詢問家里有沒有老物件。
與其他藏家不同,郭懷福更看重藏品的時代意義。一位村民家中珍藏著一張拍攝于1976年的老照片,照片是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接見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代表們的合影,其中一位代表就來自曲堤。為了這張老照片,郭懷福前前后后去了這家3趟,可人家就是不賣,可當他說出想籌建博物館的想法時,對方卻改變了主意。“一說要拿出來給大家參觀,他們都很支持。”郭懷福說,自己之所以能建起這座博物館,背后承載著很多曲堤人的期待。
設計費太貴那就自己動手
博物館正門兩側是算盤形的墻壁,一進門有幾排古樸的平房,這是各個主題的展示陳列館。起初郭懷福本想聘請專業設計師,但得知僅設計費就要30萬元,他干脆自己設計起來。他將20余處閑置院落、100多間房屋和20余畝廢棄池塘加以設計改造,最終建成了這座博物館。博物館涵蓋了民宿生活展示、地方特有建筑、歷史古跡復原等,重現了曲堤古鎮的風貌。
農具廳、飯屋、鐘表廳、魯北民居……郭懷福根據藏品分類設計了數十間展示館,隨便走入一間,你會驚嘆于這里的藏品之多、種類之全。僅僅是古時候用來稱量糧食的升和斗,郭懷福就收集了各式各樣數十種;在魯班廳里還有一處上世紀60年代的“寶寶用品區”,是當時能工巧匠們純手工打造的寶寶椅、學步車和嬰兒床,讓大家看到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當時的人們依然能夠用有限的材料創造美好的生活。
魯北民居里完整地還原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百姓的生活環境,從房屋到內部陳設再到桌子上每一個小擺件,都是那時留下來的。另一間屋子的玻璃柜里,陳列著花花綠綠的糧票、地契。愛國教育展館里陳列著各個年代的報紙、照片和紀念品,數量之多能夠看出郭懷福在收集時耗費了很大精力。
博物館記錄鄉村變遷
雖然藏品眾多,但在郭懷福心目中最有分量的,要數聞韶臺前的一塊福字碑。聞韶臺因孔子的傳說被稱為濟陽區八大景觀之最,文革期間遭到拆毀,其中一塊石碑流落到當地村民家中,后來得知郭懷福要建博物館,這戶家庭主動捐出這塊石碑,現在成為了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
博物館還根據資料照片復原了聞韶臺的外觀,并在南側復建了聞韶書院。歷史上的聞韶書院曾有多位名人志士在此讀書,也是濟南境內最早的書院。
“濟水韶音博物館”開館后免費向市民開放,郭懷福擔任起了解說員。每當有游客、研學游的孩子們來到這里,他總會向大家介紹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我笨嘴笨舌的,也不會說普通話。”郭懷福鄉土味的解說風格,卻讓人聽得格外入神。他說自己想用這個博物館記錄曲堤的變遷,以后還將定期舉辦紅色教育和文化旅游活動,讓博物館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濟南日報融媒報道組 王飛 張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