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6-11 15:12:06
原標題:\"齊\"心\"魯\"力|黃河三角洲生態“守衛”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6月11日電(記者 張武岳 吳書光)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趙亞杰記得,自己親手給30多只東方白鸛辦了“身份證”——環志。她很欣慰,因為不少有環志的東方白鸛又回到保護區筑巢、繁育。
在山東東營市黃河入海口,黃河匯入渤海,形成獨特景觀(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記者在保護區看到趙亞杰時,她正將厚重的防護衣和雨靴穿好,與同事登上小船開始一天的工作。小船蜿蜒前行,趙亞杰講解說:“環志就是給雛鳥安裝彩環和追蹤器,以此獲知其遷徙路線及生活習性,為鳥類研究提供更多參考。”
黃河入海處,在追蹤器的記錄和“見證”下,許多候鳥已成為“留鳥”。
穿行在保護區,常能看到電線桿上直徑數米的東方白鸛巢。自2002年以來,保護區先后實施了一系列濕地恢復和生態補水工程,并建設東方白鸛人工招引巢、實施東方白鸛繁殖棲息地保護改善工程,良好的生存條件為東方白鸛順利繁殖提供了保障。
保護區管委會科研中心負責人王安東對記者說,東方白鸛2003年開始在保護區筑巢繁殖,截至2020年已累計繁殖雛鳥1954只,今年繁殖的雛鳥數量有望創新高。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只丹頂鶴在水草間棲息(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作為退海之地,黃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區成陸時間短,土地鹽堿、植被少,生態環境脆弱。智慧的黃河口人民深知:黃河水沙資源是黃河口濕地生存和發育的根本,黃河水沙量是否豐富,決定著河海交鋒的勝負,關系著陸與海的此消彼長。
2002年以來,保護區通過筑堤修壩向濕地引水、蓄水,恢復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用淡水沖堿壓鹽,以促進濕地的自我恢復、自我發育。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耿沛華說,黃河水是濕地的“命根子”,水來了,不僅濕地得以恢復,隨之而來的還有魚類和鳥類。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黃河口生態條件的改善:1992年,保護區鳥類有187種,1995年達到265種,2000年283種……截至目前,保護區觀測到鳥類370種,其中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等24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大天鵝、灰鶴等二級保護鳥類64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
在東營市白鷺園,一只白鷺展翅飛翔(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根據2015年到2020年的調查,東營市海洋游泳生物增加13種達到69種,海洋大型底棲生物種類數也明顯增加。”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生態資源研究室副主任劉艷芬說。
保護區之外,東方白鸛也在筑巢。東營市圖書館附近,記者通過望遠鏡看到大鳥窩里有4只東方白鸛雛鳥正在玩耍。“經過初步調查,今年已有超過70巢東方白鸛在保護區外安家。”東營市觀鳥協會會長郭建三說。
在東營市區北郊,一片70余畝的白鷺園棲息了數千只白鷺。記者看到,這里常年流水的六干渠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水和魚蝦資源,而且樹高林深,形成了天然的“鳥類樂園”。
東營市新舊動能辦副主任張月銳講述了一件“道路讓白鷺”的事:“按照原規劃,道路本要穿過樹林,但當地為保護鳥兒棲息地專門讓道路往北拐了彎。”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只丹頂鶴飛越樹叢(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如今的東營市區水面遍布,清風湖、秋月湖、悅來湖、天鵝湖等點綴其間。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喬來秋介紹,當地濕地總面積達4567平方公里,約占山東省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2018年獲評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成為人鳥和諧共處的“天堂”。“濕地和鳥類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參與采寫:孫曉輝、張昕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