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yè)·大眾日報
2021-07-12 06:07:07
原標題:“圓夢小康 山東答卷”百姓故事丨日子甜,鄉(xiāng)風好,百姓樂起來
來源:大眾報業(yè)·大眾日報
毛吉志:農(nóng)民畫出灘區(qū)好日子
□ 本報記者 蔣 鑫 王兆鋒
本報通訊員 王恩標 代 明
一支鉛筆,一塊木板,兩個鐵夾子和一疊白紙,是他畫畫的工具;一條河,是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他,是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xiāng)竹林新村72歲的農(nóng)民畫家毛吉志。給予他靈感的河,便是黃河。
毛吉志說,過去幾十年,灘區(qū)群眾一直在與黃河水患斗爭,但始終擺脫不了“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的惡性循環(huán)。
“單說我們家就蓋了八次房。蓋了塌,塌了再加高房臺再蓋,蓋了又塌……”毛吉志說,從小他就生活在黃河岸邊,水患也一直“陪伴”著他,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他盼望著能有一個安穩(wěn)的家。
直到2013年,竹林村搬遷到了建好的村臺——竹林新村。就是這個“新”字,讓遭受多年水患的毛吉志和5100多名村民一起,住上了盼望已久的新家。喜歡畫畫的他決定“扛著鋤頭、拿著筆”,用一幅幅畫,將黃河沿岸群眾從飽受水患到實現(xiàn)安居夢的生活變遷展示出來。
他這一畫就是8年。
“上午我下地干活,下午沒事了,我就去畫畫,積累素材。”6月25日,毛吉志告訴記者,畫畫已經(jīng)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不管走到哪兒,他褲兜里總少不了筆和紙,眼前的場景,經(jīng)過他幾分鐘的創(chuàng)作后,輪廓便在紙上清晰了起來。毛吉志說,從村臺施工現(xiàn)場到群眾搬遷,再到搬入新家后群眾的生活等場景,都是他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
在村臺的展覽館里,70多幅畫作掛滿了整個展館。
“黃河一泛水就沒好日子過。我這幅畫,畫的是當時黃河發(fā)大水,我們一家人躲避洪水的場景。”走到一幅作品前,毛吉志說,1975年黃河發(fā)大水,他家的三間房全部坍塌,只有屋脊露出水面,一家人為了躲避洪水被迫爬到屋脊上求生。
“這幅畫是壘村臺的場景,把黃河的泥沙淤積過來,清水放出來;這是我們村東大門,也是我們村臺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看著自己的作品,毛吉志興致勃勃介紹著。毛吉志說,他的畫里雖然有過往的苦難,但更多是展示如今的美好生活。
“黃河影響了我一輩子,我也因為黃河過上了好日子。今后,我將繼續(xù)用筆,畫出灘區(qū)群眾的新生活。”毛吉志說。
作為黃河入魯?shù)谝豢h,東明縣是山東省黃河灘區(qū)居民遷建的主戰(zhàn)場,全省28個村臺安置社區(qū),東明縣占了24個,安置人口近12萬人,占全省村臺社區(qū)安置人口的94%。為給灘區(qū)群眾穩(wěn)穩(wěn)的家,山東投資368億元啟動黃河灘區(qū)居民大遷建,涉及沿黃7市16縣(區(qū))。到5月底,山東黃河灘區(qū)28個新建村臺全部實現(xiàn)分房到戶,其中,9個村臺已經(jīng)搬遷入住。灘區(qū)群眾有了“穩(wěn)穩(wěn)的家”。
宋記鋒:志愿服務讓鄉(xiāng)鄰更親近
□ 本報記者 孟一
本報通訊員 邵輝
“鋒子!這會兒有空不?俺家堂屋的燈泡閃了,能不能幫著看看?”
“好嘞,奶奶!您先回,我忙完手頭這點兒活就過去。”
6月27日一大早,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村口的小超市又來顧客了,不過,這次上門的不是買東西的村民,而是80多歲的彭慶香老人。老人平時大都自己住,每每遇到換燈泡、修水管之類的麻煩事兒,總會找超市老板,同時也是村里的“民享資源庫”志愿者宋記鋒來幫忙。
自2018年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啟動以來,武家村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把活動做進生活、做進人心。去年,偶然聽說有村民串了八家門硬是沒借到一把鋸子的事,村里萌生了一個想法:何不把村民手中不常用的工具歸個檔、建一個“民享資源庫”,方便互相借用,也促進一下交流?
想法一出,村“兩委”立馬忙活起來,挨家挨戶搜集工具信息,一周時間完成了資源庫的建檔和公示,147戶村民把342件大大小小的工具拿出來共享。
記者在村廣場旁的公示欄里看到,共享工具小到打氣筒、管鉗,大到拖拉機、三輪車一應俱全,而像宋記鋒這樣的超市老板,更是把自家的小店整個變成了村里的工具庫。為方便借用和歸還,公示欄上留有工具所有者的電話,小物件可直接互借,大物件則需聯(lián)系村“民享資源庫”管理員協(xié)助交接并由雙方登記、簽字承諾。之后,村里還根據(jù)村民建議,把簡單的“借物”延伸到了“借人”,懂維修和專業(yè)技術的村民成立了資源庫志愿者團隊,可直接上門為村民提供服務。
“現(xiàn)在生活越過越好,家家不愁吃穿、各過各的小日子,可街坊鄰居間的聯(lián)系卻變少了,少了原來那股熱絡勁兒。”談到小工具借用在促進鄉(xiāng)風文明方面的作用,宋記鋒直言,借物借力是小、推心置腹是大,現(xiàn)代農(nóng)村,感情就得是“麻煩”出來的。
“好辦法要做到可持續(xù),就不能只讓熱心人白忙活。”武家村黨支部書記武波告訴記者,為鼓勵志愿服務,濟寧在完善文明實踐云平臺點單服務的前提下,在包括武家村在內(nèi)的全市數(shù)十個社區(qū)和村莊布設了“濟寧禮遇”終端機,志愿者每完成一次志愿服務就可以累積相應積分,并在終端機兌換免費體檢、免費公共自行車使用權等。當接足了地氣的文明實踐活動遇到完善的志愿服務運行和獎勵機制,越來越多的“宋記鋒”正在不斷涌現(xiàn)。
鄭榮超:“80后”新市民扎根青島
□ 本報記者 張忠德
“我們這個項目是董家口產(chǎn)業(yè)區(qū)的化工管廊架工程,已經(jīng)完成了92%,預計還有3個多月就能完工。”6月29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泊里鎮(zhèn)常河店村的中建筑港集團一公司項目部辦公室里,項目商務經(jīng)理鄭榮超告訴記者,“好的時候,一周能回趟家,更多的時候就住在項目部的宿舍里。”
“這是和我媳婦兒、孩子在小珠山野生動物園里看鸚鵡;這是和女兒參加親子運動的視頻……”不時翻看著手機,給記者“解說”著,這個1989年出生的小伙兒眼里寫滿了寵溺與幸福。
2013年,剛剛從山東交通學院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yè)畢業(yè)的鄭榮超,帶著一絲憧憬、一絲忐忑來到了青島市黃島區(qū),入職中建筑港集團一公司,從一名項目實習生做起。
“我這個專業(yè),做的就是水工活,可以說專業(yè)是對口的。”鄭榮超說,“但更讓我欣喜的是,剛一到黃島這個地方,我就愛上這里了。首先,這里氣候宜人,就這兩天,氣溫才20多攝氏度;同時,自然環(huán)境好,有山有海、有島有灘,從當?shù)嘏笥训目谥校€聽了這么一個詞,‘半城山水半城綠’!”
一眼入心,彼時,扎根于此的念頭就已經(jīng)在鄭榮超的心里萌芽。
2014年,黃島區(qū)全域獲批第九個國家級新區(qū)——青島西海岸新區(qū),迎來了大開發(fā)、大建設的活力期。彼時,總投資500億元的青島東方影都正在火熱建設中。“我最早參與的項目就是青島東方影都星光島的岸線整理。那時候,那片兒還是荒地、荒灘,我就住在辛屯附近的項目工地上,項目工程量很大,最多的時候,一天有4000多輛重型卡車承擔建設任務。”鄭榮超說,“如今,你再看,這里高端酒店、商場云集,誕生了很多地標性建筑,成為很多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打卡地。”
此后幾年間,鄭榮超跟隨公司承接的建設項目,足跡遍布大半個西海岸新區(qū),見證了靈山灣、董家口、古鎮(zhèn)口等片區(qū)的華麗蝶變。
在“零距離”見證西海岸新區(qū)澎湃活力的同時,鄭榮超開始謀劃在這里扎根。“我媳婦兒跟我是大學同學,是個典型的‘川妹子’,來探望我的這幾次,她也對西海岸新區(qū)念念不忘。”鄭榮超說,“2014年底,我們買下了安子片區(qū)的一套96平方米的三居室,在西海岸新區(qū)安了家。”
自然資源豐富,加之城市的迅速發(fā)展、公共服務的完善,青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鄭榮超”們流入并留下。根據(jù)山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青島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萬,達到1007.2萬人;占全省的比重從2010年的9.10%提高到9.92%;從增速看,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青島市增速為15.57%,高出全省9.58個百分點,增幅位居16市之首。
劉榮春:“啄木鳥”讓城市更文明
□ 本報記者 劉英
“我們的城市越來越漂亮,市民和游客的素質(zhì)越來越高,亂丟垃圾、亂穿馬路等不文明行為越來越少。”談及濟南這幾年的變化,濟南市旅游啄木鳥志愿服務隊資深志愿者劉榮春連用了幾個“越來越”。
劉榮春本職工作是山東老年大學培訓學院院長,全院師生有3000多人,日常的管理工作繁忙,即便如此,濟南旅游啄木鳥志愿服務隊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動,她依然保持了90%以上的出勤率,每周至少要到旅游啄木鳥百花洲工作站值一次班。6月26日下午,冒著34℃的高溫,劉榮春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按時來到百花洲工作站值班。“下午天氣太熱,百花洲可安靜了。”劉榮春在旅游啄木鳥值班微信群里留言道。
這樣普通的值班日,在旅游啄木鳥成長的5年里,劉榮春記不清有多少個了。在這份平淡的堅守中,劉榮春也逐漸悟出了志愿服務的真諦。
“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劉榮春說,最讓她難忘的是2017年濟南爭創(chuàng)全國文明城市的時候,大家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以城為家”“舍小家顧大家”的拼搏奉獻精神。在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最關鍵的5月份,劉榮春和其他旅游啄木鳥志愿者對全市近千家旅行社進行了“百日大巡訪”,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遇到臺階就要搬著自行車上下臺階。“六十多歲的人了,身體也單薄,我都不知道哪里來的勁兒。”劉榮春笑著說。
“除了《文明旅游三字經(jīng)》,還有‘泉水大碗茶’‘小叮咚’等,旅游啄木鳥孵化的公益項目差不多有10個。至于榮譽稱號,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都有了。”劉榮春說,最讓她和團隊自豪的是,作為起草單位之一,濟南旅游啄木鳥參與了文旅部《旅游市場社會監(jiān)督志愿服務指南》行業(yè)標準的制定。
如今濟南在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后,又要爭創(chuàng)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濟南的文明程度在不斷提高,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每個人的切身感受。不愁吃、不愁穿,很多人就有了精神和價值層面更高的追求,其中做公益回報社會就是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一種方式,現(xiàn)在這種公益理念越來越普及,社會的志愿服務氛圍也越來越好。相信未來的濟南一定會城更美,人更美。”劉榮春說。
記者了解到,五年來,濟南旅游啄木鳥已有成員1400多人,累計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700多個,志愿服務時長超過30萬小時,服務人數(shù)超過120萬人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