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07-12 14:07:07
原標題:“全國金融戰線上的一面紅旗”——“大挎包”李金玉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李金玉、大挎包,有錢朝里存,用錢往外掏。”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首民謠一直在臨沂市蒼山縣(今蘭陵縣)下村鄉的老百姓中間傳唱,背著大挎包走鄉串戶的老黨員“老農金”李金玉,一直被鄉親們記在心中。
當年,他是“全國金融戰線上的一面紅旗”,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挎包”“百事管”“貼心人”。他曾三次進京,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山東省政府曾號召在全省財貿戰線開展學習李金玉的活動;他創造的“三勤四上門”辦信用社的經驗事跡,多次被《人民日報》《大眾日報》等報刊重點報道。
如今,蘭陵農商銀行黨性教育基地最醒目的位置擺放著李金玉的塑像,他曾用過的粗布大挎包,被珍藏在山東農村金融展覽館里。挎包上的補丁密密麻麻,繡在上面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經歷了歲月的長河,依然清晰可見。作為“大挎包”精神的發源地,該黨性教育基地每年都迎來全國幾千名金融戰線的黨員和群眾,重溫農村金融那段篳路藍縷的創業故事。
放空槍打不倒高利貸,
要掌握足夠“子彈”
李金玉1906年出生在蒼山縣下村鄉東澗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10月,蒼山縣籌建信用合作社,李金玉被黨組織安排任籌委會副主任,具體負責澗村信用合作社的籌建工作,并在首屆理事會上當選主任。那時候農民有了土地,生活有了改善,可抵御不了天災人禍,有些人還遭受高利貸的盤剝。
面對高利貸者的阻撓破壞,面對支農資金的嚴重不足,李金玉認為,信用社好比一桿槍,放空槍是打不倒高利貸的,要掌握足夠的“子彈”,不能光靠國家給資金,一定得自己想辦法。
他和會計宋建璽披星戴月,東奔西跑到處動員,終于落實了一批存款。在信用社的支援下,社員們度過了1956年春荒。從此,信用社的威信大增,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扎下了根。
對經濟上比較富裕的社員,李金玉說服他們不要亂花錢,把多余的錢存到信用社,一些社員把錢一點點存起來,最后用自己攢的錢蓋上了新房子、有了新營生、步入了新生活。
時至今日,在蘭陵縣下村鄉的老一輩人里,仍有人念念不忘李金玉當時教的順口溜。6月17日,記者到80歲的村民王彩云家中采訪,她流利地說出“拾塊糞,真怪強;上地里,多打糧;多打糧,還怪強,上級號召賣余糧;賣余糧,花不了,送到銀行保存著;銀行就是‘大挎包’,用的時候就去掏。”形象地反映出那個年代“大挎包”在生產生活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也正是在生產不斷發展和社員生活逐步改善的基礎上,信用社的存款逐步增加。有了存款,貸給誰?這是涉及到黨的信貸方針、政策的問題。
當時的農村信貸工作,金融系統內部有兩條路線,一種認為“貸富不貸貧”:富裕人貸款“有借有還”“工作好做”,把窮隊和困難戶看作包袱。
李金玉是第二種,他堅決響應黨的號召,把困難戶看作親人,認為“越窮越要貸款,越困難越要貸款”。他堅定地相信只要依靠集體力量,依靠廣大群眾,通過扶持生產,開展多種經營來幫助困難隊、困難戶自力更生,一定能夠做到有借有還。
下村鄉村民楊振東今年已經87歲了,說起李金玉對他的幫助,老人依然滿懷感激。1960年,楊振東復員回家。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義務兵,他始終懷揣著對祖國和家鄉的深情,家中的困境讓他陷入了苦惱,“我是個很能干的人,但一身的力氣不知道往哪兒使。”
1964年,楊振東認識了李金玉,兩人之間的一次對話,他至今沒忘。
“振東,家里窮,你得想個門路。”看到楊振東家徒四壁,李金玉急在心上。
“沒錢呀,一窮二白能怎么辦?”楊振東愁上眉頭。
“錢不用愁,貸給你款,你得養點什么。”李金玉支招。
思慮再三,楊振東有了主意。“要不養兩頭小豬吧。”
這次對話后,楊振東從李金玉那兒貸到了30元,買了兩頭小豬,養到年底,兩頭豬賣了百余元,“還完貸款還余下70多元,改善了生活,添置了農具,也有了以后生活的本錢。”這是楊振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李金玉貸款,通過這30元貸款,他的日子紅火了起來。
“哪里貧窮就往哪里鉆,哪里困難就往哪里跑。”李金玉幫助老百姓克服了買糧、喂豬、搞副業、修房屋、治病等方面的許多困難。老百姓覺得他知心、溫暖、實誠、牢靠。正如那首廣為流傳的民謠里唱的,背著大挎包的李金玉成了老百姓的“貼心人”。
不論錢多錢少,
存進李金玉的“大挎包”里才踏實
“李金玉,腦子好使!”記者在下村鄉采訪,多位村民在回憶中交口稱贊,李金玉是出了名的“會算賬”,給誰放款、放多少錢、什么時候還款、本息多少,都在他腦子里。
但是,讓人難以想象,“腦子好使”的李金玉,竟然不識字。干起工作來難度多大可想而知。
1965年,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工作組曾對李金玉進行走訪,還原了李金玉辦理業務的情景。當時,李金玉每天轉六個村子,經手的業務少時一二十筆,多時六七十筆,誰存了多少,誰支了多少,主要靠心記。
開始的時候,業務少,他就利用上衣的幾個口袋,把每村的貨款條、存折、存單和票子分別存放。晚上回來,顧不上吃飯,先和會計宋建璽下賬。后來,業務越來越多,他就努力學習,用紅藍鉛筆寫數碼,紅筆表示存,藍筆表示支。他不會打算盤算利息,就苦練心算,白天走在路上練,晚上向會計報賬的時候練,并且經常用自己的心算和會計的珠算核對。日久天長,李金玉在會計的耐心幫助下,竟然練就了過硬的心算本領。
除了提高業務水平,李金玉還總結出了“三勤四上門”辦信用社的經驗。“三勤”就是腦勤,多為人民生產生活著想;嘴勤,宣傳金融政策使之家喻戶曉;腿勤,走村串戶登門服務。“四上門”是動員儲蓄存款上門、兌付存款送上門、發放貸款“三查”上門、催收貸款上門。1956年8月,蒼山縣人民銀行召開全縣銀行和信用社干部職工大會,介紹推廣了李金玉“三勤四上門”的工作經驗。
1965年7月,李金玉又總結出“一講、二幫、三嚴、六上門”的做法。“一講”就是大講勤儉節約;“二幫”就是幫助生產隊勤儉辦社、幫助社員勤儉持家;“三嚴”就是嚴守自愿、嚴守信用、嚴守秘密;“六上門”就是存款上門拿、取款送上門、貸款送上門、還貸上門取、貸款買的實物送上門、各類服務上門辦。
和群眾走得近,和群眾心貼心,鄉親們都信任李金玉。新媳婦出嫁的壓柜錢,小孩子的壓歲錢,賣雞蛋的零錢,墻窟窿里的私房錢,三毛、五毛、一塊、兩塊,不論多少,存進李金玉的“大挎包”里才踏實。
李金玉常說:“造弓的望弓彎,造箭的望箭直。托咱辦信用社,咱就得忠心耿耿,一絲不茍地管好錢、用好錢。”他曾為2分錢的差錯徹夜難眠,后查出是少付了儲戶利息,第二天清晨,他翻山越嶺把2分錢送給了儲戶。
還有一次,一個儲戶去世,信用社里留下50元存款,他的兒孫都不知道。他的孫子找李金玉貸款辦喪事,李金玉告訴他:“不用貸款,你爺爺還有50元存款。”儲戶的孫子以為李金玉開玩笑。李金玉嚴肅地說:“你這是想哪兒去了,別說你爺爺還有你們這些后代,就是五保戶存的款,要是人死了,俺還得交到隊里去呢!”
1960年冬天,李金玉給崖頭村社員送款,不小心摔倒,把左胳膊摔傷了,他硬撐著把錢送到。后來他的左胳膊有一年多抬不起來,但工作一點兒沒放下。大伙兒都勸他歇些日子,他說:“這比起打鬼子時受的傷,算不了什么。”社員們都說他是“信用社迷”,連他孫子也說:“俺爺爺算迷在里邊了!”
“勤跑勤顛”,這是李金玉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管刮風下雨,不問嚴冬酷夏。蒼山縣多丘陵,李金玉每天要爬四五道山嶺,過六七條河溝。他患有氣管炎,有幾次走在路上喘不過氣來,險些搭上了命。貼心的服務,使群眾與他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許多群眾說:“兩天不見‘大挎包’,心里覺著空落落。”
原蘭山聯社金雀山信用社主任顏世英說,二十世紀的農信服務工作“只有鐵賬本、鐵算盤、鐵規章”。艱苦的環境下,“大挎包”精神給了她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始終將存款工作作為立社之本,工作中始終堅持“儲戶至上,信譽第一、禮貌待客,竭誠服務”的宗旨,把客戶當親人、當朋友,“這一直是我們老一輩基層農信人幾十年來的工作原則和服務信念。”
在外“百事管”,
大挎包卻是自己侄子的舊書包
除了業務好,李金玉還有一個稱號:“百事管”。
他躺在床上也好,走在路上也好,在家也好,外出也好,心里總是惦記著業務片區的大隊,經常琢磨怎么幫大家把日子過得更好、更舒心一些。
1964年快過春節的時候,上級下發了救濟款和烈軍屬補助費。當時下了一場大雪,路滑難行。李金玉不顧這些困難,跑遍負責的村,給生活困難的家庭送去救濟款,給12戶烈軍屬送補助費,給14戶烈軍屬、五保戶買糧、割肉、稱鹽。他還上門服務,給一部分社員支了存款,大家歡歡喜喜地過了春節。
他見事就管,遇事就攬。今年85歲的下村鄉村民趙玉啟,在孩童時代最愿意跟著李金玉走村串戶。6月17日,趙玉啟坐在自家天井下,回憶起往事仍歷歷在目。“我當時就愿意跟著他,想和他親近。”
原來,李金玉剛來到下村鄉開展信用社工作時,當時不少村民手里有一些老票(已經退出流通的紙幣)。老百姓拿著老票,買不了東西,急得直跺腳。李金玉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自掏腰包給老百姓兌換,把不能用的老票壓在了自己的手里。
“當時誰都不知道這些老票已經永遠不能用了,他總是這樣默默地去幫助老百姓。”趙玉啟說,李金玉前后一共用50多元錢兌換了村民手中的老票,這在當年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后來大家知道了這件事,更加敬重李金玉。
李金玉對服務的社員很大方,對自己卻十分節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李金玉外出服務背的大挎包,是自己侄子的舊書包。侄子上學背了五年,他辦信用社又背了九年多,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李金玉叫老伴兒縫補的時候,老伴兒總愛挖苦他說:“信用社那么多錢,連個背包也舍不得買。我看你呀,就是雞窩里打拳——小架式!”李金玉回答:“給社員辦事,一分一文也不能亂花!”
李金玉的“百事管”多著呢:生產隊缺地瓜種,他跑遍費縣、平邑兩個縣七十余個村莊,調劑來十五萬斤地瓜種;生鐵犁鏟在山區耕地碰到石頭容易折斷,他就與公社鐵業社聯系,督促抓緊趕制熟鐵鏟,并送到多個生產隊;生產隊搞副業,他幫著操持資金,并往返縣城與有關部門聯系買了小鋼磨和粉碎機,還到供銷社聯系人員給安上,指導操作技術;就連走在路上,他也四下留神,遇事就管,見到牛吃了莊稼,就趕緊去攆,還對主人說教一番……
原蒼山聯社下村信用社信貸員趙啟云,剛參加工作時是李金玉的徒弟,他們共事了7年。他清楚記得,李金玉把人民群眾的疾苦時刻放在心上,心甘情愿為他們排憂解難,在人民群眾中有著良好口碑。李金玉一直堅持在一線工作到76歲,當地群眾見面都親切地喊他“李姥爺”。“他對農信事業和人民群眾幾十年如一日,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在我心中,‘大挎包’精神就是他關心群眾、幫助群眾、心系群眾的精神。”趙啟云說。
“你是‘大挎包’的重孫子呀!”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李金玉一生牽掛的鄉親們終于拔掉了窮根,過上了好日子。雖然老人已在1992年離世,沒能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但他的“大挎包”精神,被千千萬萬的金融工作者傳承著,早已深深扎根。
蘭陵農商銀行三合支行客戶經理陳永生,在農村金融領域工作了36年,他的大爺陳漢鼎是李金玉事跡的挖掘人,也是李金玉當年的同事。陳永生曾干過基層信用社主任,但后來他主動要求去做一名像李金玉一樣的客戶經理,一干就是21年。2019年,陳永生還說服大學畢業的兒子陳默放棄了公務員的工作,成為蘭陵農商銀行的一名柜員,小伙子在去年全系統的點鈔大賽中獲得大獎。
陳永生告訴記者:“李金玉的事跡我從小就耳濡目染,我也始終在用‘大挎包’精神勉勵、指引自己,把‘百事管’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現在的他,也成了群眾的貼心人。接到不明電話、短信時,鄉親們會第一時間向陳永生咨詢;手里有了余錢,會請陳永生幫助規劃理財方式;手頭緊、有資金需求時,也會向陳永生求助,尋求最合適的貸款品種,并且能最快獲批貸款。真心換真心,鄉親們主動變成了“宣傳員”,口口相傳給陳永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新客戶。“我理解的‘大挎包’精神,就是一種服務精神,‘大’是個量詞,是指不論客戶有什么困難,你都要盡心去幫他解決問題,這也是服務精神的大義。”
“你是‘大挎包’李金玉的重孫子呀!”直到現在,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一聽李波是李金玉的后代,就趕緊拉起小伙子的手噓寒問暖。而老爺爺教的道理,李波至今都還記得:“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走滿天下端著碗,光喜勤快不喜懶”“我覺得這也是對他一直堅持的‘三勤四上門’的一種詮釋。”李波說,自己家里珍藏著記錄老爺爺李金玉的書籍,在書里他讀懂了“大挎包”精神,“它就好像一封家書一樣,我永遠把它視為傳家之寶。”
“以‘對黨忠誠、服務群眾、勤儉敬業、公私分明’為內核的‘大挎包’精神,是全省農商銀行的一面旗幟。”省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孫開連說,回顧我省農信事業創業史、發展史、改革史和轉型史,不難發現,“大挎包”精神始終是我們戰勝艱難險阻、創造輝煌業績的重要紅色根脈、基因密碼。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爽 徐佳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