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1-09-09 08:25:09
原標題:清末設在威海的兩所軍校
來源:齊魯晚報
□陶遵臣
1888年北洋海軍成立后,為了培養急需的艦艇槍炮和陸上槍炮官兵,經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提議,于1889年創辦了劉公島北洋水師學堂。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駐威海衛的綏鞏軍統領戴宗騫呈請李鴻章上報朝廷,又在金線頂設立武備學堂。至此,清末威海衛共有兩所軍校。
威海水師學堂創辦于1889年,是清政府專門用于培養海軍后備人才的學校,翌年6月3日正式建成并授課。該學堂是目前唯一一處有跡可循的清代海軍學校。
威海水師學堂位于劉公島西端,1890年建成并授課,是清政府繼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東水陸學堂之后創辦的第四所培訓海軍軍官的學堂。當時,國內已有三所海軍學堂,為何還要創辦威海水師學堂呢?
1889年,北洋海軍成立的第二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呈請李鴻章代奏設立威海水師學堂。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根據當時《美國海軍年鑒》的排名,北洋水師位居世界第九、亞洲第一名,因此,創建一所現代化的海軍軍校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其次,北洋海軍現有各師船需才甚殷,非多設學堂不足以資造就。堂內學生課程有洋文、洋語、史論、算學、海圖、星象、測量、格致諸物,必須研究數年,方能略窺蘊奧。及挑入練船,又須練習風濤、沙線、帆纜、輪機、槍械、雷炮各藝,計非十年之久,不能畢業,水師學堂之設,實為海軍切要之圖,僅止天津一堂,儲才無多,恐難敷用;再次,威海衛是北洋海軍基地,包括練船在內的所有北洋船艦常年駐泊在此。《北洋軍章程》規定:駕駛學生在堂習業四年,畢業派上練船學習船藝一年,送回堂再習三月,然后撥入槍炮練船再習三月,考試如式,派歸兵船差遣補用。因此,丁汝昌認為,設立威海水師學堂,俾堂課之余,能獲實地兼習槍炮、雷學、船藝等,畢業后即可直接赴艦服務。
威海水師學堂首批招收46名學員。獲得清政府批準后,學堂于1889年動工,共建房屋70間,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花費購地銀、工料銀近萬兩。
1889年冬,北洋艦隊照例到南方操巡,順便為威海水師學堂招收學生。由于艦隊在各地都是短暫停留,沒有足夠時間在社會上公開招生,生源多是在上海、香港、福州等地停留期間由艦上軍官引薦的家鄉青少年。由于北洋海軍軍官多是福建人,所招學生也以閩籍居多,平均年齡在15-18歲。這次招生除36名正式學員外,還招收10名自費生。他們隨艦隊到達威海基地后,于1890年6月3日在威海水師學堂正式開課。
學堂開辦后,威海水師學堂只設駕駛專業,由提督丁汝昌兼任學堂總辦,下設委員、提調、總教習、洋文教習各一名,漢文教習兩名,配有敏捷、康濟、威遠、海鏡四條練船。內堂課目有國文、英國語言文字、國家課本(各國地理、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數學(代數、幾何、立體幾何)、物理、化學、天文學、航海學、電學實驗、磁學實驗、海上測畫、大量學、魚雷學、水雷學、靜力學。
外場課目有單人教練、步兵操法、艦炮操法、柔軟體操、器械體操、劈劍刺槍、信號學、船藝、成隊教練、成營教練、野外演習、彈道學、射擊實施、槍炮法理、火器學、泅水、舢板操練、升桅操練。
水師學堂開辦后,至1895年甲午戰敗共開辦四年,畢業學生一屆,共46人。畢業生中有多人后來成為民國海軍高級將領。其中,吳紉禮系威海水師學堂畢業之首名,1897年任“海圻”巡洋艦協長,1902年任保定陸軍學校教訓處檢閱股委員及英法文總教習;1915年9月29日,晉授海軍少將;1947年被國民政府授為海軍中將。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安徽省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畢業生羅開榜歷任國民政府陸軍部次長,代理陸軍部總長中將軍銜,1912年任段祺瑞組建的定國軍總參謀長,1924年任段祺瑞執政的中華民國臨時府高參。另外,威海水師學堂畢業生楊教修、崔富文、李圣傳均在海軍服役,也成為著名的海軍將領。
令人遺憾的是,威海水師學堂跟北洋海軍的命運一樣,在甲午戰爭中飽受摧殘、毀于甲午戰火。戰后,部分學生轉入天津水師學堂繼續學習。1894年甲午戰爭后至1944年劉公島偽海軍起義期間,威海水師學堂曾先后被英國和日本侵略者占據。新中國成立后,學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管理使用。
威海水師學堂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有東西轅門、照壁、小戲樓、旗桿座和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營房、軍官宿舍等。盡管歷經130年的戰火洗禮和歲月滄桑,威海水師學堂仍是我國唯一一處有跡可循的清代海軍學校。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了培養急需的艦艇槍炮和陸上槍炮官兵,經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提議,駐威海衛的綏鞏軍統領戴宗騫呈請李鴻章上報朝廷,在金線頂設立武備學堂,又稱槍炮學堂。
威海灣畔的金線頂因有一道黃色石線貫穿整個山丘,故名“金線頂”,該處海拔46.6米,北東南三面環海,與劉公島隔海相望,遙相呼應,西與陸地相接。這里地理位置特殊并處在海岸制高點上,因而備受重視。該學堂購用民地34畝,耗銀1289兩。建設有練勇棚、學堂、廠庫、大小住房、操場、石圍墻、石泊岸、土坡等,耗銀37,823兩,合計用銀39,112兩。學堂建制基本參照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的北洋武備學堂,學制兩年,招募16至18歲青年。
應募者在年齡、身高、文化基礎上都有嚴格要求,其中16至17歲者,身高需在四尺六寸以上,18歲需在四尺七寸,能夠自書姓名。入學者必須有父兄或保人畫押作證,并規定,凡刑傷或罪犯之人概不招募。學習科目有槍炮裝配與維修、四輪槍炮法、大炮操法、洋槍操法、刀劍操法,還要學習游泳。
學堂每月發給贍家銀4兩,學員入學后待遇豐厚,費用一律公費。學堂還供給制服、禮帽、靴子(每兩個月一雙)、臥被、枕席、床帳等,每月請人洗衣理發。學堂膳宿極優,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打牙祭(改善伙食),平時三葷三素。此外,學堂還按月考成績發給賞銀,超等8兩、特等6兩、平等4兩。在當時,武備學堂的學員每月所得獎金即可贍養家室了,況且學成畢業后又可以升級擔任軍官。
甲午戰爭后,該學堂及其附屬設施全部被日軍炸毀。自開始籌建,前后存在不足五年,培養了兩屆共計60名學員。學員以安徽、山東和廣東籍學員為主。畢業后多數分配到艦艇上,少數分配到海岸炮臺。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曾任學堂總辦,美國洋員馬吉芬也曾執教于該學堂,楊用霖、劉步蟾等甲午海戰英烈都曾在這里授過課。劉公島水師學堂第一屆畢業的46名學員都曾在這里受過半年的槍炮技術培訓。
威海武備學堂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作為中國最早培養槍炮技術的專業軍事學校之一,它在中國軍事教育史和北洋軍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如今,威海武備學堂的遺址早已無處尋覓,但它所承載著的那份強兵的夢想卻不容忘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