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客戶端
2022-05-18 15:22:05
原標題:濟南75歲老人開了家庭博物館,14000多件老物件里的人世間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記者 李靜 張錫坤
崔兆森的家庭博物館,開在濟南恬靜又市井處。
這家博物館像一個磁場,匯聚著14000多件生活中的老物件,和崔兆森一家三代人的“人世間”。而這個磁場,輻射出一個普通家庭70年的命運,又悄無聲息地回答了家庭、社會與時代如何相融的問題。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來臨時,記者來到崔兆森的家庭博物館,看看一個家庭博物館的故事,和這家博物館的力量。
崔兆森帶記者參觀博物館
地下室藏著一家博物館
在濟南經七路春元里小區的一處地下室,藏著一家“齊泉博物館”。
所謂“齊泉博物館”,意指“齊魯泉城”。博物館的主人是今年75歲的崔兆森,一個地地道道的老濟南人。在400平米的博物館里,崔兆森收藏了14505個老物件。
這些老物件不是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而是崔兆森一家三代人生活中用過的老物件。小到糖紙、信件、鉛筆,大到縫紉機、電視機、自行車……處處都是歲月的味道。
崔兆森將收藏的《大眾電影》雜志做成“封面墻”
關于崔兆森辦這樣一個家庭博物館的初衷,要從1994年講起。那一年,崔兆森妻子的單位分了一套三居室的宿舍。崔兆森說,“兩間做臥室,一間當書房,我決定系統地整理一下以往的生活資料。”
崔兆森,1966年高中畢業。1970年,崔兆森入伍到部隊當兵,曾經多次受過嘉獎,并立過三等功。當了15年兵,崔兆森從部隊退役到機關單位工作。
在部隊時,崔兆森曾擔任文化干事,分管電影組,經常下連隊放電影。崔兆森對《大眾電影》雜志情有獨鐘,“當時能看電影,看報紙,就是我們全部的業余文化生活。而電影,對我們這代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淘換一本《大眾電影》雜志,崔兆森跑過很多城市。“那時候網絡不發達,收藏不像現在這么方便。”崔兆森常常坐火車到上海、南京等城市,輾轉多個文化市場、舊書市場,一本一本地淘《大眾電影》雜志。
2002年,朋友告訴崔兆森在濟南一個文化市場有一本《大眾電影》創刊號。崔兆森騎上車就到文化市場,花了2800元錢買下這本創刊號。2800元,對于他來說不是小數目,但是經驗告訴他,一旦遲疑就會錯失這本雜志。崔兆森說:“之前有一篇寫我的文章,叫《尋尋覓覓十年路,一步之遙大團圓》。一直到我買下這本創刊號,才真正實現‘大團圓’了。”
《大眾電影》雜志成為崔兆森漫漫收藏路的開端。經過20年的積累,崔兆森的收藏達到了一定的規模。2015年9月25日,崔兆森創立了“齊泉博物館”。
14000多個老物件里的舊時光
在崔兆森的齊泉博物館里,舊時光“看得見”“摸得著”。
循著時光的軌跡,博物館里年齡最大的老物件,要數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崔兆森母親曾經穿過的衣服、父親用過的書本。
崔兆森的日記本
齊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崔兆森用50多年寫的129本日記。“這些日記里,傾注了我最多的心血。”崔兆森說。
“參軍入伍后,我憧憬著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就開始寫日記,一直堅持到現在。”如今,這些日記本摞起來有兩米多高。崔兆森的日記很有特點,就是將每一天的生活如同“流水賬”一樣記錄下來。
“1970年12月22日,早上穿上了一身軍裝,披掛了帽徽和領章。父母父母、妹及李榮送我出門。……到了部隊,他們分別給我進行了入伍教育談話。”這是崔兆森寫下的第一篇日記。
“很多時候生活雖然單調,但是現在再回頭看反而覺得很有意思。”崔兆森講到。
現在,崔兆森每天早上到齊泉博物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頭一天的生活寫在日記本上。
崔兆森還用自己“二指禪”的技術,將這些日記陸續錄入到電腦里,總計1500多萬字。“把日記錄入電腦以后,最大的好處就是檢索方便。”有時,崔兆森偶爾想不起一件事情,就從電腦上檢索出來。
崔兆森說:“這些日記,實際上也是社會發展的大數據。我有很大的感受是,這一代人很難理解上一代人的生活。我希望后來人知道我們這一生是怎樣度過的。”
關于孩子的物件,崔兆森擺放得別有新意。一個嬰兒車,裝有一臺電腦。“這兩樣物件,正是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標志。”
每年3000多人來館內參觀
齊泉博物館每年會迎來3000多人,人們來尋覓記憶,或者存放記憶。
自從建起博物館,崔兆森便向公眾免費開放。每年寒暑假會有很多學生,來到齊泉博物館參觀。附近的社區和單位也會把黨建活動安排到這里。齊泉博物館被評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
來人參觀時,崔兆森就會變成講解員,為來者講述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說,“我們家也有這些老物件,但是都沒有完整地存下來。到這里一看,感覺似曾相識,會想起自己過去家庭的生活。”
陸繼琨捐贈給博物館的音響
陸繼琨是眾多來訪者中其中之一。在參觀完博物館后,陸繼琨受到極大的觸動。第二天,他又來到博物館,并帶來一大堆老物件捐贈給博物館,其中有一臺音響和一本護照。
陸繼琨向崔兆森講起音響和護照的來歷。當年,陸繼琨買這臺音響花了一萬多元錢。“老陸一直注重追求文化生活。”崔兆森將陸繼琨的音響擺在他曾經用過的音響旁,并標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陸繼琨的護照也很特殊。“老陸退休以后,去過85個國家,護照上蓋著85個章,最后章都蓋不下了。”崔兆森的博物館里放著一張特殊的中國地圖。在地圖上,崔兆森在每個省份都附上了自己的留影。崔兆森說,“這些都反映著我們這一代人的生活。”
后來,陸繼琨還將自己的自行車、旅行包等,都捐贈到了齊泉博物館。崔兆森說:“大家很多老物件丟之可惜,放著沒用,就送到我這里了。”
崔兆森特地留出幾個柜子,為大家存放老物件,存放記憶。
“這是我們的人世間”
齊泉博物館里這些曾經司空見慣的老物件,在一波一波時代浪潮退去之后,留存下時代的痕跡。
在一個又一個老物件前,崔兆森講述著科技的飛速進步。“有了打火機,火柴被淘汰了。有了計算機,算盤被淘汰了。”
崔兆森還保存著老家“小緯六路南街”的門牌,“過去的很多場景在我們現在的城市里已經遺失,但是從這些老物件里還能回憶老濟南的生活。”
平時,崔兆森和哥哥一起打理齊泉博物館。“我75歲,哥哥81歲。現在每天打掃這里,我們感覺有點力不從心。”崔兆森說,“我想找到一家文化單位合作,幫我管理博物館,把這些歷史傳承下去。不過做這件事情,需要有情懷。”
崔兆森的家庭照
在齊泉博物館里,有一個獨特的相框。中間放了電視劇《人世間》的劇照,四周放著崔兆森一家人的照片。最近,電視連續劇《人世間》熱播,崔兆森也迷上了。崔兆森說:“我覺得《人世間》這部電視劇就是反映的我們這一代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我這個小博物館,也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切面。在這里,大家或多或少能夠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崔兆森感慨,“我們父母那一代,生活不容易,艱苦奮斗了一生。我們這一代生活在一個和平環境中,經歷了很多巨大變化。孩子們趕上了好時候,可以盡情馳騁在更廣闊的天地。可以說,我們與祖國同成長,共命運。”時代,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具體的體現。
崔兆森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家庭博物館里的中國——我家七十年》,里面詳細講述了家庭博物館里老物件的故事。山東大學《文史哲》主編王學典教授為崔兆森作序,“他以他的用心與堅持,通過個人記述、個人檔案、個人收藏,對逝去的歷史實施了搶救,為時代變遷留下了一份生動的記錄,留下了宏大歷史的私人‘切面’,這是十分難得的。”
采訪最后,崔兆森語重心長,“這是我們的人世間,希望大家看完博物館,能夠看清我們走過的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