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島都市報
2022-06-06 10:35:06
原標題:停航青島,偶然中的必然
來源:半島都市報
沙子口漁港碼頭,遠離喧囂,寧靜平和。正值休漁期,漁船有序地停靠在碼頭一側,平靜的海面,搭配不遠處起伏的山巒,仿佛一幅油畫,令觀者心曠神怡。
東夷先生帶領半島全媒體記者來到這里,是因為這處海灣,同樣被研究者視為法顯書中記載的“牢山(嶗山)南岸”的登陸地。出碼頭,沿沙港路一路前行,經過栲栳村,抵達潮海院,這里被視為法顯取經回國后第一個講經、譯經的場所。碑文大致的記載如下:潮海院原名石佛寺,是青島最早的寺廟之一,法顯于公元399年與慧景、道整等四人西出長安取經路上,歷經艱險,抵達天竺,同行者或歸或亡或樂居天竺,法顯顧影唯己、孑然一身,學梵語,寫經畫像,搜求經律論,完成求法夙愿后,歸國。搭商船泛海東歸時,途遇暴風,漂流九十余天,到達南海耶婆提,停留五個月。再搭商船,航行月余,又遇風暴。船家認為“此沙門使我不利”,欲將法顯推下海,法顯嚴詞辯斥,又有以前施主仗義反對,才免遭劫難。漂兩月“水盡糧竭”時,“忽至岸,入浦尋村”,乃嶗山南岸即今至栲栳島。得到青州長廣郡太守李嶷相助,在此立寺,譯經說法,后南下建康,再去荊州,逝于辛寺,享年八十六歲。
潮海院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該寺創建于南北朝初期(有的古籍記為唐代或宋代修建),明萬歷年間曾重修,與華嚴寺、法海寺并稱為嶗山的三大寺院。潮海院規模宏偉,環山傍海,松竹蔚盛,是一處幽靜的勝地。周至元曾作詩:
古剎何年筑,門臨萬里潮。
曲溪藏紫竹,琳宇逼青霄。
說法魚聽偈,談經魅伏魈。
無生如許學,愿此絕塵囂。
隔門而望,院內,幾棵茂密的銀杏樹遮陰,據記載有的已有1000多年樹齡。因栲栳島為軍事駐地,未做過多打擾。
對于法顯是否登陸此地,東夷先生提出不同意見,他考證潮海院為宋代建筑,與法顯登陸時間不符。
而華嚴寺前,也立有法顯銅像,像座書有八個大字“法顯嶗山登陸紀念”,后加了一組銅浮雕,以紀念法顯,人稱“法顯廣場”。可見,對于法顯登陸的地點業界存在有爭議,說法不一。
其實不僅登陸地點,法顯的生平、事跡都存在著不同的說法。半島全媒體記者為此專訪了朱艷所長,她表示,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所以法顯身上的謎團很多,在她看來,這些都不會影響對法顯的研究和他停留青島對這座城市的重大意義。
到青島,法顯不是有意而為之。搭乘商船,他聽從商船的決定,而商船的目的地又是廣州。誰料到,臺風將商船和船上的法顯送到了青島嶗山南岸。
看似偶然的事件,朱艷所長說,其實,這又是必然的:
“嶗山南岸綿延較長,從嶗山到石老人之間有大量的平靜海灣。山東半島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受西風氣流控制常刮偏北大風,夏季主要受西太平洋副高和大陸熱低壓控制,常吹東南風。在古代的海洋航行和貿易中,每年夏秋之際的臺風,為南方北上的商船提供了天然動力,同時也極易使商船葬身海底。一些失去控制的漂泊海船,特別是那些利用原始風帆航海的木帆船,在臺風暴雨中桅桿被刮折、帆被打爛,漿被打碎的無助漂流中,隨海流漂泊到這條沙嶺之間時,船體就會隨臺風海流漂泊到嶗山腳下的大福島、沙子口一帶擱淺,甚至觸礁沉沒也是常有之事;而幸運越過沙嶺的船只則隨臺風海流偏東,越過大小福島、嶗山頭一帶深水海域,繼續向東北方向漂移,沿山東半島南岸往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方向去了(這也正是海上絲綢之路北線的主航線)。從法顯的《佛國記》中我們得知,當年法顯乘坐的商船正是無動力帆船,途中因遇到臺風而被吹到青島嶗山來的。”
朱艷所長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可以說,是歷史選擇了讓法顯登陸青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