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2-08-04 10:06:08
原標題:大愛煙臺,為“愛”護航
來源:煙臺日報
“白了、胖了,我媽在這沒遭罪。”7月12日,在煙臺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77歲老人小芹(化名)的兒女們緊緊握著工作人員的手,激動地落淚,不停地表示感謝。古稀老人走失七年終與家人團聚,煙臺這座“大愛”城市以善意和關懷守護著人間溫情,為“愛”護航,讓“愛”回家。
時間倒回七年前。2015年7月8日,救助巡查小組在芝罘區南大街天橋下發現一名流浪老人,她思維混亂、口齒不清,東北口音,巡查小組在現場運用人工甄別“一看二問三聽四查”快速尋親方法,除了得知其叫小芹(音)外,再沒有其他個人相關信息。隨后,工作人員把她接回了中心救助,為其剪了發、洗了澡、換了衣服,然后轉送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心理康復治療。
期間,尋親小組以“小芹”“東北口音”為突破口,將其信息上傳全國尋親網等媒體刊登尋親,并及時報請公安部門人臉比對并采集DNA,結合跨省甄別尋親聯動機制,把小芹的相關信息推送至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兄弟站進行方言識別和協查,但尋親一直未果。2019年6月又聯合中國失蹤人口檔案庫搭建短視頻直播間平臺,舉辦線上“現場認親”公益活動,雖然在直播尋親期間,救助中心有5名長期滯留人員當場找到了家人,但小芹還是尋親未果。
今年4月,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將35名符合條件的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妥善落戶安置,納入特困供養范圍,并形成常態化的安置機制,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實現了救助管理機構內,在站3個月以上的受助人員“零滯留”目標。
35名長期滯留人員雖然都得到了妥善救助和安置,但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放棄幫他們尋找親人。工作人員會定期到福利院和他們交流,通過口音及生活習慣,判斷他們是哪里人,再進行細化尋找。由于很多人無法正常交流,工作人員就將每次獲取的一些支離破碎的線索組合起來,再聯合公安部門幫他們尋親。經過大量細致的工作和努力查找,在落戶安置期間成功為6名受助人員尋找到親人。這次,離家七年的小芹是其中之一。
今年7月1日,圍繞“夏季送清涼”專項活動的開展,聯合煙臺市港航公安分局開展“讓愛回家·照亮回家路”公益活動時,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再次將多名已安置落戶的尋找不到親人的受助人員照片發送至市港航公安局進行人像比對。7月12日上午,工作人員收到部分受助人員比對結果,經過多次人臉比對的小芹,與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某鎮張某某相似度高達98.91%,工作人員立即聯系當地派出所并聯系到該村書記。該村書記表示本村張某某已走失多年,子女一直尋母未果,工作人員添加了村書記的微信,將小芹剛被救助時的照片和近照等信息發送過去。村書記立即聯系了小芹的兒女,確認她是否為走失多年的母親。當日中午得到反饋,小芹就是佳木斯市走失的張某某。
7月12日當天下午,小芹的兒子、女兒、兒媳三人從文登趕到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小芹從救助車一下來,便被其子女緊緊抱住,一向糊涂的小芹竟然叫出了兒女的小名。聽著媽媽的聲音,女兒抱著媽媽轉起了圈,看著媽媽干凈的衣著、白凈的皮膚,女兒邊哭邊笑:“白了、胖了,我媽沒遭罪”。兒子哭著說:“母親38歲時患病,2015年4月中旬走失,家人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尋找,均無音訊。最近幾年幾乎要放棄了,真沒想到還有見到媽媽的這一天”。一次次的擁抱,一遍遍的握手,一聲聲的感謝讓現場的工作人員感動地潸然淚下。
就在這一天,工作人員們得知小芹已經77歲了。一位古稀老人走失在陌生城市,在救助中心2506天的救助服務和生活照料中,400多次的尋親問詢,200余次的心理治療,10多種尋親方式,經過5次人像比對,這一刻,她與親人團聚,終不負工作人員辛勤的付出。
多元尋親,暖心服務,讓流浪走失者感受煙臺城市的溫暖。多年來,煙臺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在流浪乞討人員的尋親服務中,與各部門協調聯動創新尋親模式,完善受助人員身份信息快速查詢機制,建立專業尋親隊伍,在充分利用言語識別、實地詢查、站際合作等傳統尋親手段的基礎上,聯合公安部門,強化人臉識別、DNA比對、“互聯網+尋親”等信息技術的運用,拓寬救助尋親渠道,積極開展多種尋親行動,已成功幫助多名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尋親返鄉。
YMG全媒體記者 賴皓陽 攝影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