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8-11 08:44:08
原標題:“十大創新”看德州丨以創新之力 聚發展之勢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德州厚植人才發展沃土,打造營商環境強磁場,多措并舉兜底線惠民生
以創新之力 聚發展之勢
□記者 張雙雙 通訊員 劉振興 報道
德州堅持“引鳳來棲”與“固巢留鳳”并舉,積極構筑廣納人才的平臺載體,釋放人才活力,增強創新動力。圖為德州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
“十大創新”一脈相承,是一個彼此關聯、互相支撐、各方影響的整體。德州加強頂層設計,扎實貫徹落實省“十大創新”行動計劃,推動一批力度大、創新強、舉措實的重大改革事項落地見效。
德州圍繞“十大創新”,完善政策體系,形成推進機制,建立考核評價辦法,確保各項改革創新舉措取得實效。抓住人才這個“牛鼻子”,打出招才引智“組合拳”;將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構建政商關系新生態;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以新思路新舉措兜底線惠民生。
引人才“活水”,聚創新動力
8月9日,夏津縣的山東朝陽軸承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塊鋼材經過鍛造、車削、熱處理、磨加工、超精加工等40多道工序,變成一個個閃亮的軸承。“同類錐形產品的接觸角度一般在28°左右,我們能將接觸角度提升至35°左右,且實現了穩定量產。”公司技術副總經理李暢介紹,朝陽軸承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進河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鄧四二、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鄧建新等多位行業領軍人才幫助企業提升產品科技含量。
近兩年,兩位“鄧教授”與公司合作多項科研項目,其中,在“軸承表面創成設計方法與軟件化技術”“軸承滾道表面完整性的可控磨削方法”兩項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相關技術的突破,讓軸承質量更穩定、噪音更低,增加了5倍的額定壽命。”公司行政事業部部長高占群說。
“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德州求才若渴,不惜拿出“真金白銀”,聚力推進“雙招雙引”工作,打造“引”與“育”的人才港灣。
5月13日,德州市委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德州拿出580萬元重獎人才工作表現突出單位,并對12名突出貢獻人才進行表彰。5月27日,“‘德’有你 才‘州’全”德州市人才政策獎補資金發放儀式上,40名人才代表現場領取安家補貼、薪酬補助411萬元。德州還將市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提高至2億元,保障相關政策有效落地,今年以來市本級落實人才獎補資金近5000萬元。
德州從全局視角對人才工作進行了整體設計和系統籌劃,持續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周春華介紹,德州出臺現代產業人才支撐計劃、人才政策“黃金30條”及升級版,打造以聚才“十策”為核心的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布局。“總體部署,分步實施,全力打造面向京津冀魯的區域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前不久,在武城縣的山東龍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場關于人防工程材料工藝問題的視頻會議正在進行。視頻那頭,是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科學領域的專家劉錦春。兩年前,龍祥新材料在青島科技大學設立新材料研發中心,開啟“青島研究+武城制造”的“飛地”模式。雙方共同研制出的纖維增強的功能性聚氨酯脲彈性體材料,大大提高了人防設備產品的防護、防爆、減震、降噪、阻燃等性能,該項目還被列入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以前我們生產的人防門年銷售額在5000萬元左右,技術升級后,年銷售額實現1億—1.5億元。”公司副總經理馮國玉說。
德州堅持“引鳳來棲”與“固巢留鳳”并舉,投資5000余萬元啟動建設“駐外人才飛地”,吸納尖端技術、使用高端人才,打造“市內注冊、市外孵化、成果回歸、互利共贏”等合作新模式;建立覆蓋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群體的4990人數據庫,深入實施“優才引進計劃”,面向海內外發布博士、碩士招聘崗位658個。深入開展“名校直通車”“百企校園行”等大學生招聘活動,截至目前,新引進大學生6200余人。
優營商軟環境,促大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
宜瑞安是一家跨國公司,在平原縣總投資10億元的10萬噸變性淀粉項目已經正式投產。該項目擁有36項世界一流生產工藝,是疫情期間德州市引進的最大規模的外資項目。“相較于內資項目,宜瑞安落地環節更加繁瑣。與全球40多個分公司相比,平原項目在審批和開工投產兩個階段節省工期50%以上,現已成為宜瑞安在中國最大的生產基地。”項目經理富一林介紹。
對標國家營商環境評價18項指標,德州逐項分析,以刀刃向內的勇氣逐項改進,不斷抬高標桿。在今年的德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動員大會上,現場將296項優化營商環境任務,交辦給19個牽頭部門。
7月12日,在德城區的德州三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車間,30多名工人正忙碌著。“員工增加了,效益更好了,政府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也都享受到了。”公司經理張玉龍說,公司是“扶持個體工商戶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的受益者。
半年前,張玉龍還是個體工商戶,受疫情影響,產品銷售出現困難,又無法參與招投標,經營一度陷入困境。近期,張玉龍通過“個轉企”,申辦了公司營業執照,又從銀行貸款50萬元,申請了商標,相關部門還幫助聯系解決了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問題。
今年4月,德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聯合市科技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等15個部門建立“扶持個體工商戶發展聯席會議機制”,打通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的痛點堵點,助力個體工商戶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抗風險能力。
當好大項目和規上企業“店小二”,也做好中小微企業以及小商戶“服務員”。德州陸續推出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不用去市里,在鎮上很快就辦完了公司設立、立項兩項業務,節省了不少時間。”7月6日,樂陵市味之聚調味品有限公司王經理在樂陵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鐵營分局辦完了相關業務。
今年,德州探索開展“縣鎮同權”綜合改革試點,選取10個中心鎮試點設立行政審批服務分局,采取機構、人員、窗口向中心鎮延伸下沉的形式,將210項行政許可事項、90項公共服務事項下放至中心鎮辦理,涉及商事登記、食品經營許可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高頻事項。
德州在全省率先推出無縫續貸業務,制定“無縫續貸企業白名單”,銀行機構提前1個月主動與中小微企業對接續貸事項,確保符合條件的“應續盡續、應貸盡貸”。目前全市銀行機構累計辦理續貸業務4255筆,金額110.12億元。搭建綜合性“政策通”平臺,實現惠企惠民政策“精準推送”“免申即享”,現已收錄國家、省、市、縣四級出臺的872個文件、2802項政策。30家企業兌現市工信局企業智慧賦能獎勵資金、市市場監管局標準化工作資助獎勵資金共計600萬元;20家企業通過“免申即享”獲取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資金獎勵等4類獎補資金1400萬元。
解急難愁盼,增百姓幸福感獲得感
7月23日上午,在陵城區丁莊鎮仙人湖景區,63歲的張書生正在清掃衛生。今年4月份,他通過報名、資格審核、公示公開等環節,當上了“環境維護員”。今年以來,德州市新開發公益性崗位1.7萬個,通過以工代賑模式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1萬余人。到年末,全市計劃開發公益崗位2.53萬個,市級安排專項補助資金2200萬元。
辦好民生實事,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德州開展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集成改革,圍繞公益崗位開發、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保險信貸、基層就業服務體系等課題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德州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改革辦副主任劉榮青認為,集成改革不僅關乎民生就業,也是優化勞動力要素分配的良方。
“很久前就想繳存公積金,但條件不符合。”今年26歲的王琳琳是一位靈活就業人員,由于之前頻繁更換工作,一直沒有繳存住房公積金。6月10日,德州市率先在全省推出《德州市新市民群體繳存使用住房公積金管理辦法》,將“新市民群體”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支持“新市民群體”建立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自主繳存住房公積金,并享受與在職職工同等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權利。《管理辦法》的出臺,讓王琳琳的買房計劃提上日程,她打算繳存一段時間的住房公積金后,就辦理住房公積金貸款買房。截至7月15日,已有1470位新市民申請建立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辦理住房公積金繳存手續。
7月6日晚,第五十一期大型融媒電視直播問政節目《問政德州》進行直播。如何暢通城市交通微循環?文體休閑設施如何才能滿足群眾需求?物業管理如何才能更到位?從當天起,該節目將圍繞“2022年18件民生實事推進落實情況”進行專題問政。
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德州市縣兩級主要負責同志,堅持定期公開接訪并接聽市民熱線,在全市打造嚴明型、求真型、專精型、務實型、高效型“五型”機關和干部隊伍,在重點行業、重點部門設立“群眾工作科”“群眾工作專崗”,各縣(市、區)重點部門單位設立“群眾工作股”或明確專人專崗,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我家孩子已經轉學半年多了,但是學籍一直沒辦理好,該怎么辦理?”日前,慶云縣教體局群眾工作股工作人員劉爽接到渤海小學學生家長李女士的電話,她當即與基礎教育科進行對接。原來該學生因父母來慶云經商,轉入渤海小學,但未在學籍平臺提交轉學申請,所以學籍一直未轉入。劉爽將學籍辦理程序對李女士作了詳細說明,建議她聯系原就讀學校盡快提交轉學申請。僅用4天,孩子學籍就辦好了。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德州多方面發力,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創新開展農民工免費上大學試點,今年計劃招生260名;推進“十強鎮”返鄉創業園建設,為返鄉創業企業提供相對集中的生產經營和辦公研發場地;實施教育強鎮筑基行動和偏遠農村小規模學校調整提升工程,在10個中心鎮開展小規模學校集并試點;深化提升社會大救助體系,實現對困難群體的及時發現、及時介入和即時救助,兜牢民生底線。(大眾日報記者 張雙雙 賀瑩瑩 張海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