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2-09-06 17:00:09
原標題:曹東曉的海洋魚拓藝術
來源:中國山東網
魚拓非遺傳承人曹東曉是國內著名海洋魚拓藝術家,他的魚拓作品以其藝術獨創性和影響力成為這一領域的翹楚。近年來,他的魚拓藝術展在山東美術館、岱廟、泰安美術館、威海市文登區美術館、中國科技館海洋館、中國海洋大學、昆侖子藝術館相繼展出,獲得極高的評價。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與威海電視臺都曾做過專題報道。魚拓原本為小技,卻被曹東曉提升為藝術的高度。
1、關于魚拓的起源
魚拓作為民間藝術在近年興起,于是就進入學術探討的范疇。首先追溯它的源頭,說法很多,但大多數缺乏文獻與實物資料的佐證。一般說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將魚拓跟中國傳統的碑拓相聯系,認為魚拓源于碑拓,其邏輯關系還是存在的。但唐宋時代是否有魚拓,尚無任何有價值的考據。實際上碑拓與魚拓的技術差異較大,是否有存在承接,亦不可下定論。
關于魚拓,日本出版過多種相關的研究書籍,將魚拓的起源定為明治時期的海釣者留下的東西,這種觀點比較可靠,因為有大量的魚拓作品實證。這一時期的魚拓,并非藝術作品,只是釣者所留下的紀念品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曹東曉先生家居威海市文登區的海濱,從父親那一輩開始就有魚拓的技藝,至今還保存著半個世紀之前父親留下的魚拓作品。說明山東沿海在上一世紀中葉已經存在魚拓的傳統。2022年9月在昆侖子藝術館舉辦的《曹東曉魚拓藝術展》當中,首次展出了這一組古老的作品,引起前來參觀的藝術家充分的注意。他們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曹家早期的魚拓雖然是海釣的紀念品,但處于“無為而為之”,反而韻味十足。其墨趣頗具八大山人的精神。至于膠東沿海地區最早的魚拓起于何時,還有待于以后的發現與考證。
2、曹東曉魚拓的藝術追求
曹東曉全心投入魚拓,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他的創作迥然區別于普通的魚拓作品,具有如下的幾個重要特征:
首先,他對于魚拓有自己的獨到理解,在近期的采訪中,他談到了一次隨漁船出海捕撈,捕獲了一條大型鰩魚。從這條鰩魚的身體上,看到了魚在海洋中的生長歷史,包括它的鱗片紋路,身體的擦傷與搏斗的痕跡。都會在拓印的瞬間展示在紙面上。每一位愛魚懂魚的人都會在其中獲得這樣的生命信息。曹東曉說,每一條魚的外形與鱗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人的指紋,拓片是最親密的接觸,也是最真實的表達。
第二,曹東曉的魚拓善于表現海洋的大型魚類,得力于沿海的自然優勢,經常能夠獲得各種大魚和海生物,比如鯊魚、鬼頭刀魚、鰩魚、八帶魚等,這種魚類一般在幾十斤或上百斤,極具觀賞價值。大型魚類的拓印具備特殊的展示效果,在展館和公共場域容易產生視覺沖擊。因此,曹東曉的魚拓展舉辦的特別多,并產生相當的轟動效應。
第三,創作魚拓百米長卷,卷軸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特殊形式。曹東曉運用到魚拓創作中。這些長卷大概分為兩種形態:一是單一魚種的作品,比如帶魚,它在海洋中屬于群游狀態,適合于長卷的表達,形成一種海洋氣勢與氛圍。二是多魚種的呈現,各種魚類共處于一個海洋世界里,表達水下生物的多樣性。
從畫面布局上分析,前者需要魚群游動的走向,其中的疏密、虛實關系的處理,就像一曲交響樂,需要節奏與旋律的變化。而后者,還需要基本的海洋生物科普知識,哪些魚類生活在水的底層,哪些生活在上層,哪些游動迅捷,哪些善于潛伏,在偌大的長卷中獲得合理的體現。
第四,寫實寫意的結合,是曹東曉魚拓的妙處。一般來說,魚拓在于寫實,這是魚拓領域的基本風格。然而,在曹東曉的魚拓作品中,有一種寫意的手法。他拓軟體的海生物,比如八帶章魚之類,經常以寫意表達。他能夠將幾十斤重的章魚一次性甩到紙面上,當然需要作出相應的細節調整,所謂“大膽落筆,小心收拾。”更需要預先的腹稿設計。我很欣賞這種一次性的寫意魚拓,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藝術效果。
第五是虛實關系的處理,在魚拓領域主要指多魚出現的時候,形象有實有虛,著墨有濃有淡,破費心思。在海魚當中,還有這樣的情形,魚體的正反兩面的樣貌完全不同,比如膠東沿海常見的鰩魚、比目魚等。而且,這種魚類正反兩面的色澤也有較大反差,往往一深一淺。所以,僅僅拓印魚的一個側面,并無法表達魚的整體感。曹東曉的拓法是將正反魚體反映在一幅作品中,形成虛實對比。此外,雙魚圖與多魚圖的拓印,出現前后的遮擋,制造空間感,也是虛實關系的一種表達。
第六,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曹東曉創作了一系列小型作品,作為文化創意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各種畫卡,新年掛歷,節日與禮儀贈品,這些創作小巧可愛,含有吉祥民俗意義。在威海的中韓文博會上,獲得一席之地。為了便捷制作這種小型魚拓,曹東曉首創了“魚干”拓,將曬干的魚干作為拓片的模本,一來可以節儉鮮魚資源,二來在消閑的時節隨手拓印,方便快捷。疫情期間,他制作了大量的公益產品,作為畫友與少兒學習的獎勵和贈品。
3、與學者藝術家為友
曹東曉的魚拓作品經常獲得學者與藝術家贊許并予以詩文題跋,達到詩書畫的融合。這正是曹東曉的一貫追求。從魚拓最初的源頭來看,拓片中就留有基本的信息記錄,比如釣魚的時間地點,以及魚的名稱與重量。一旦上升到藝術境界,這種記錄就遠遠不足了。因此借鑒中國繪畫的形式,將詩文書法引入魚拓之中。
曹東曉十分看重這一點,而魚拓本身所具備傳統書畫的筆墨韻味,獲得書家與文人的喜愛,這種結合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魚拓藝術展的第一站是在2017年12月的泰安美術館,由此引發當地畫家與書法家的關注與參與。泰安市美術館長劉建東,畫家王天是早期為魚拓題跋的藝術家,繼而有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前所長馮增木先生、中國畫院副院長、著名畫家張江舟也參與其中。
在山東省美術館的展覽中,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望先生親臨參觀,并為魚拓作品題跋。近期在昆侖子藝術館的展覽中,有張望題跋的《自在》,意在表達東曉魚拓的自然情趣。
此后,曹東曉與山東大學教授聯手創作了諸多作品,學者的參與,使得魚拓藝術進入一個多樣化的審美文化層面,這包括漁捕文化,海洋自然,人文歷史,科普價值等等,在題跋中獲得表達。
舉例來說吧,在《黃海鰩》這幅作品中,曹東曉表現了鰭展一米的巨型鰩魚,據老漁民介紹,這種巨型的鰩魚在黃海的近海實屬罕見,許多人漁民一生未曾目睹。題跋將此魚命名為黃海鰩,跋文中講述鰩魚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形象,從古代文獻《山海經》對于“文鰩”的記載,到歷代文人關于鰩魚的詩詞表現,將鰩魚作為信使與鯤鵬的寓意,以及在山東沿海民俗中以“老板魚”和“老伴魚”的飲食文化,進行綜合的介紹與闡釋,為鰩魚拓印增添豐富的文化元素。
又如《加吉魚》的大型魚群拓片,拓片呈現加吉魚在海中游動的形象,此魚作為膠東沿海的吉祥魚類,含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傳說“加吉魚”的名字來源于漢武帝與唐太宗,題跋詩曰:
漢武巡東海,太宗名加吉。幸有天子遇,披滿黃金甲。
從這些魚拓及題跋的詩文中,可以領略到海洋文化與沿海民俗的豐富內涵,詩文書法和魚拓形象相得益彰。當然,其中更有重要的科普價值,因此,中國科技館為曹東曉計劃開辟專門的展廳與體驗館,該項目尚在籌建期。
4、以孩子們為友
作為魚拓非遺傳承人,曹東曉舉辦的每一次展覽,都伴隨著魚拓體驗。他十分重視技藝的展示與傳播。對此,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少年兒童,他們目睹眼前的神奇操作,在短時間內呈現魚的形象,并即刻上手體驗,獲得自己的作品,享受成果的快樂。曹東曉言傳身教,樂此不疲,他的體驗館里,孩子們經常圍得水泄不通。
有一次,中國海洋大學聯系購置魚拓作品一宗,作為公共環境的裝飾之用。曹東曉先生婉拒,提出到學校與師生共同體驗魚拓的技法與過程,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至今,這些作品依然在海大校園的公共空間中展示。
疫情的突如其來,使得曹東曉原定的計劃有所變更,幾次大型的沿海城市邀請展不得不放棄,但他在這一段時間中依然在探討魚拓的新技法,拓展魚拓的品類。他十分期待中國科技館項目能夠實現,在那里,有更多的孩子在期盼關于海洋的知識與藝術。(周怡 梁延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