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2-09-29 09:51:09
原標題:濟南古城:亮出泉城文脈“金名片”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濟南古城:亮出泉城文脈“金名片”
來源:齊魯晚報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近年來,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濟南古城在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兩大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事業中,堅持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科學規劃、有機更新,有序推進古城保護各項工作,古城保護水平進一步提升,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績。
記者 王杰 通訊員 高昂
修繕保護重現泉城古韻
延續文脈感知歷史溫度
打一桶泉水,煮一壺清茶,在阡陌小巷中徜徉,聽一段山東快書……如果在濟南選出一片最有老濟南特色的街區,濟南古城明府城片區首屈一指。在這里,歷史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市民游客隨時隨地都可以與歷史對話,感知古城的歷史脈搏。
作為泉城文脈的“金名片”,濟南古城包括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兩大歷史文化街區,總占地面積41.78公頃,現有居民5000余戶。區域內有芙蓉泉、騰蛟泉、濯纓泉等泉水水系80余處,其中歷代72名泉19處,是世界唯一的冷泉人居生態樣本,更造就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旖旎風光。
片區144處省市區各級文保建筑,更讓古城的“古”名副其實?!爸袊拇笪膹R”之一的濟南府學文廟,現存清代北方最大的古戲樓——題壁堂,全省最大、規格高、保存最為完整的城隍廟——督城隍廟,“曲山藝海、曲水流觴”遺存——江西會館、浙閩會館、八旗會館……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為保護好泉城歷史文脈,古城的一條條老街、一處處泉水、一棟棟老房子,如同一位位“老人”,都會得到尊重和善待。
為此,濟南古城先后投入10.5億元,實施了全市首個零散棚戶區改造工程;完成了百花洲及雙忠祠街、芙蓉街等13條老街巷的整治工程和狀元府、題壁堂、壽康樓、督城隍廟4處省級文保建筑的征收和修繕工作,試點推進文廟廣場、縣西巷微綠地、運署街口袋公園改造升級…如今的古城,越來越美,越來越靚,越來越宜居。
讓泉城人“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的同時,古城也收獲了一系列佳績。
2020年,濟南古城被評為“2020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實踐案例”;同年,被山東省住建廳列入2019年城市品質提升試點項目名單。2021年,濟南古城被認定為2021年山東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古城片區被國家文旅部認定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被省發改委認定為“山東省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古城內百花洲園區被國家文旅部授予“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稱號。2022年6月,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公布山東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示范案例名單,濟南市歷下區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入選示范案例。
將“保護放在第一位”
科學規劃、審慎決策
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濟南古城高標準的規劃設計與審慎的決策。
2021年9月,中辦、國辦《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中指出: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濟南古城始終將“保護放在第一位”,強化規劃引領的主導作用。
為此,濟南出臺了《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兩個歷史文化街區及周邊城市設計》《歷史街區啟動項目實施性方案設計》等文件。
留足保護發展“想象空間”的同時,鑒于片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讓決策更智慧、更審慎,濟南古城還搭建了專家智庫。
早在明府城保護改造工作之初,濟南古城就聯系各界頂尖專家專門智庫體系,定期聽取匯報,研究疑難問題的解決辦法。如此一來,通過不同領域的專家長期跟蹤明府城項目的建設發展,特別是建議和把關,有效提高了決策和工作落實的水平。如為恢復片區老街道歷史原貌,古城專門組織老居民對照老照片指認老建筑的老濟南記憶工程和歷史遺存尋根活動,組織文史專家對歷史街區內的歷史原貌進行考證和梳理,盡可能為歷史街區保護收集更多可靠依據。
“小規模、漸進式”
“修舊如舊”保持本色
游覽過起鳳橋街的市民或許還有印象,兩年前,起鳳橋街整條街是“上白下灰”的統一顏色,頗為單調。
如今,起鳳橋街早已“大變樣”——從東頭到西頭,整條街的建筑物墻體各有特色,從街東頭兩側的石塊墻,到街巷內的青磚墻、紅磚墻乃至土坯墻,材質不一,顏色更是錯落有致。
之所以擯棄此前“上白下灰”的統一風格,而強調個性化,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清早期,起鳳橋街兩側的部分建筑是土坯墻,表面抹灰為白色;清中期,一些人家開始使用青磚砌墻;而紅磚墻建筑則出現在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
據悉,起鳳橋街修復工程以前期岱宗街項目和涌泉胡同項目的經驗為基礎,并將為其后的茶巷、東花墻子街、轆轤把子街、庠門里、泮壁街等十余條老街巷歷史風貌恢復工程提供樣本經驗。
這種修復過程便是濟南市古城保護“小規模、漸進式”推進模式的具體體現——從最容易得到群眾和社會認可的小規模提升項目分項入手,精心修復、反復打磨,最大限度還原歷史,得到當地居民認可,然后再進行下一處,而非一蹴而就,從而“讓老城自然生長,不急功近利打造”。
起鳳橋街等一條條老街修復還原,不僅成就了濟南古城城市街道景觀,更保護了濟南人文化傳承和市民集體生活記憶。
在“小規模、漸進式”推進模式修復的同時,濟南古城始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真性原則。
在起鳳橋街等古街巷的土坯墻面修復過程中,濟南古城便采用了“拉麻”工藝——首先使木橛進入墻體坯縫中,再用麻絲編成網狀,用木橛與麻絲編成的網連接起來,以期讓墻面層與土坯墻更加牢固地結合在一起。
而在修復老街巷的石墻時,則采用了“亂砌石墻”的工藝。所謂亂砌石墻,是在墻體原有基礎上采用亂插間形式進行修復,并采用古建筑修復的粘接、剔除、防水清縫、防水勾縫等傳統工藝,對石頭進行粘接、挖補,以此讓整個墻體石縫達到基本均勻。
除了“拉麻”、亂砌石墻,起鳳橋街等古街巷修復過程中處處蘊藏著“玄機”。如:針對片區內街巷交錯、墻角眾多的現狀,修復過程中還采用了“抹角”工藝——即將兩座外墻相交的拐彎處,原本鋒利的墻角抹去,取之以較為緩和圓滑的墻角。如此一來,既能更好保護建筑墻體不受損,又能避免過往行人磕碰墻角受傷。
“文旅商”融合釋放新動能
古城保護更新未來可期
“芙蓉街—百花洲片區的變化太大了。以前只是一個美食街區,現在卻已是游人如織的知名景區,吃住行游購娛,這里應有盡有?!睍r隔三年故地重游,濟南古城的巨大變化,讓游客張明(化名)頗為震撼。
近年來,濟南古城始終把積極探索“文旅商”融合發展新路徑,緊跟游客消費需求,持續推進特色項目建設,打造沉浸式消費新體驗,讓各地游客在休閑、游覽和消費過程中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
沉浸式劇場、文創店、主題院落、非遺工坊……一個個新興業態在古城內落地生根,為古城文旅消費增添了新引擎、注入了強動能。
同時,濟南古城充分整合片區內各類資源,依托歷史街巷、泉道水系,策劃打造了芙蓉街—文廟南廣場—東花墻子街—轆轤把子街—曲水亭街、后宰門街—轆轤把子街—東花墻子街—茶巷—貢院墻根街—省府東街—雙忠祠街—西城根街兩條精品旅游線路,串聯了24處歷史遺存和傳統院落,將街區與周邊文保建筑、文化遺存、風景名勝穿珠成鏈。
古城還深度挖掘轄區紅色資源,設置了19處戶外實景課堂,深度融入古城文化和“網紅”地標,全面介紹64位紅色人物,通過“互動式”參與,在行走中傳承“紅色基因”。
不只如此,濟南古城還整合片區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志愿服務隊、老濟南記憶館、“一米陽光愛心社”等多支隊伍,打造了具有古城保護宣傳、旅游引導服務、傳統文化傳播等多功能的開放式志愿服務綜合平臺,讓市民游客在欣賞古城之美之外,更能感受到古城的溫度與情懷。
旅行雖有終點,但品質文旅卻沒有止境,古城的保護開發更是沒有止境。
今年,借助濟南“中優”戰略,濟南古城城市更新項目正式啟動。根據規劃,項目將對征收范圍內與古城風貌不符的建筑堅決拆除,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進行改造提升,同時新建部分商業載體,古城未來更加可期。
泉道景觀改造更是成為此次城市更新項目的一大亮點。按照規劃,片區內未來將打通多條泉道,把散落的名泉穿珠成鏈,力爭再現“曲水流觴”的獨特風貌。
為了給片區后續運營和未搬遷居民創造良好環境,此次改造還將同步推進電力、給排水、燃氣、地面鋪裝等配套基礎設施提升。
此外,為增強片區內部連通性,項目將打通片區斷頭路12處,同時,打通古城與泉城路的商業動線,實現古城片區與泉城路的空間互通、人流互動、業態互補。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春華秋實。新的藍圖已經繪就,濟南古城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已經開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濟南古城有決心也有信心,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奮勇向前、再創佳績,譜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為濟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古城力量,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