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2-11-19 13:14:11
原標題:濟南重新定義主城區,意在何處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濟南重新定義主城區,意在何處
來源:齊魯晚報
近日,濟南新一輪城市空間總體規劃——《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以下簡稱《規劃草案》)公布。重新定義主城區、“擁河發展”、爭創國家中心城市……新版《規劃》(草案)亮點多多,更讓市民對于2035年濟南新圖景充滿期待。
記者 王杰 于泊升 李夢瑤
主城區被重新定義
是建設強省會的現實需要
談及《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最大的感受便是“主城擴容”。
《規劃草案》提出了“一主一副,兩城三軸多圈”的市域城鎮格局,濟南主城區的范圍不僅包括老城區、東部城區、西部城區等中心城區,還包括了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及章丘、長清、濟陽。
這也意味著,傳統規劃說法中的“中心城區”已被“主城”這一概念所取代。其中,東部城區、西部城區和老城區分別被冠以東城、西城和中城。
“濟南主城區擴容意義重大。”山東財經大學教授董彥嶺表示,主城區重新定義后,資源利用更加集約,城市總體實力增強,不但能建設一個強省會城市,還能在黃河下游做大一座龍頭城市。“黃河下游不僅需要一個強省會,也需要一座中心城市。濟南主城擴容,將更好地輻射省會經濟圈的兄弟城市,在黃河下游形成增長極。”董彥嶺稱,國家中心城市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城市規模、體量要大,“體量上去了,后期配套陸續跟上,城市整體實力將迎來質的飛躍”。
“平陰、商河離主城區太遠,在產業外延以及基礎設施統籌上,兩縣處于一個邊緣的位置。”董彥嶺稱,濟南縣域經濟較為薄弱,此次主城區擴容,縮短了遠郊縣與城區的距離,有利于更好地輻射,補齊短板。
五次調整“自我定位”
濟南城市能級不斷提高
根據公開報道,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梳理發現: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濟南市共編制了五版城市總體規劃,分別為1950年版、1959年版、1980年版、1996年版、2011年版。
從“山東省省會”到“東部沿海經濟開放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再到“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歷版的濟南城市總體規劃,濟南的城市定位與城市能級不斷提高。
此次《規劃草案》進一步提升了濟南的城市定位——“黃河中下游中心城市、大強美富通國際性大都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事實上,“爭創國家中心城市”一直是濟南市近年來的熱門話題。今年7月,《濟南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確立。
此次《規劃草案》進一步明確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雄心”。濟南提出了建設綜合一體化開放樞紐、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鑄就世界文化交流中心的行動路徑,分別對應了綜合交通、科技創新、世界級的“山水圣人”中華文化樞軸。
值得指出的是,在業已公示的長沙、沈陽、合肥、南京等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草案中,也明確了各自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行動路徑。如:長沙提出了“新興國家中心城市”戰略,南京提出了“面向亞太、融入全球城市體系的國家中心城市”的遠大目標。
要想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擁有自己的都市圈至關重要。
為此,《規劃草案》提出,濟南將建成“核心圈層功能優化、緊密圈層協同發展、輻射圈層分工協作”的“圈層+放射”城市群體系。
濟南社科院研究員劉新軍表示,濟南城市發展已建立了明確的都市圈思路,“都市圈建設得好,資源集聚效應就能充分發揮,競爭國家中心城市的籌碼也會更充足”。
破解“東西狹長”帶狀格局
“擁河發展”框架成型
處于南山北水之間,濟南主城區東西狹長,如何破解這一城市空間發展難題,是濟南城市總體規劃的重中之重。
與濟南類似,沿黃省會城市蘭州,在城區發展中,也受到了地理形態的限制,“兩山夾一河”使蘭州城區呈現出東西長的帶狀布局。
為此,2021年,甘肅省公布了《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提出要持續增強蘭州市的集聚、輻射和帶動綜合功能,不斷拓展城市發展空間。2022年,蘭州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市區、城區向北拓進與蘭州新區連成一體。
“與蘭州類似,《規劃草案》為擁河發展進一步打下基礎。”張汝華認為,主城區擴容的另一項重大意義在于,濟南主城區發展突破了地理形態鉗制,讓黃河成為濟南“城中河”進一步走進現實。
根據《規劃草案》,濟南主城空間結構劃分為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片區中心、地區中心四大層級。黃河北的大橋街道作為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中心,將被打造成濟南市城市副中心,這也是《規劃草案》中提到的唯一一座城市副中心。
此外,黃河兩岸還規劃了美里湖、濼口、華山、崔寨、桑梓店五個地區中心。從數量占比上看,此次《規劃草案》共有12個地區中心,5個地區中心占比近一半,顯現出《規劃草案》中“黃河”元素滿滿。
“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建設速度無疑將進一步加快,濟南城市發展的‘黃河’色彩也愈加濃厚。”董彥嶺認為,大橋城市副中心,將密切起步區與主城區的互動,破解濟南東西狹長的城市發展困局,更能發揮濟南在黃河北的產業輻射帶動作用。
構筑“123”便捷交通網絡
讓《規劃》駛入“快車道”
主城區重新定義,城市框架拉大,便捷高效的交通網絡是重要的現實基礎。
以長沙市為例,為打造“新興國家中心城市”,長沙近年致力于完善交通網建設,啟動了“六橫八縱”的交通骨干路網建設,以解決制約“長沙市南部橫向城鄉發展走廊”的交通瓶頸。
目前,濟南主城區與章丘之間有多條主干道串聯,除了貫穿東西的中軸線經十路,還有飛躍大道、世紀大道、工業北路等。長清、濟陽與濟南主城區也有較好的交通連接基礎,國道104、國道220等干線公路架起了快速連通的橋梁。
除了公路網,濟南市還在完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目前濟南正在加快“米字型”高鐵建設,濟鄭高鐵在長清設站,濟萊高鐵、濟濱高鐵分別在章丘、濟陽設站,濟南到濟陽有軌電車項目已啟動……“這些都為《規劃草案》實施打下了良好基礎。”張汝華說,從單一的公路連通,到跨黃通道、城際高鐵、市域鐵路、軌道交通補齊短板,再到市域內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濟南各區域連接更緊密。
“濟南要發展,首位度要提升,不能唱獨角戲,要在協同發展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最終實現城市能級的提升。”董彥嶺說,濟南的發展壯大、首位度的提高,便捷的城市交通網絡至關重要。
濟南顯然注意到這點。
在《規劃草案》中,濟南提出2035年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目標——構建“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實現1小時通達省會經濟圈內城市、2小時通達省內各市、3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同時,也可以實現1天貨物送達省內、2天貨物送達國內、3天貨物送達國際主要城市。
創建“無廢城市” 濟南將再建 兩處垃圾處理廠
記者 王杰
濟南創建“無廢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處理是重要一環。18日,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濟南市城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秦國芬介紹了相關情況。
據悉,濟南市現有垃圾焚燒發電廠共5座,分別是:起步區孫耿焚燒發電廠、長清馬山焚燒發電廠、章丘高官寨焚燒發電廠、萊蕪牛泉焚燒發電廠、商河垃圾焚燒發電廠(500噸/日,已于2022年9月試運行)。
“以上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可焚燒原生垃圾7800噸,能滿足濟南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總體需求,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秦國芬說。
同時,濟南市還在有序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其中,光大(萊蕪)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期項目正在積極建設中。
該項目位于萊蕪區牛泉鎮,由光大環保能源(萊蕪)有限公司負責投資建設,總投資約2.2億元,利用一期項目的預留場地,擴建1條400噸/日垃圾焚燒線,同步配套建設汽輪發電機組、滲濾液處理設施等。
“濟南市城管局已與光大環保能源(萊蕪)有限公司完成該項目特許經營權協議的簽署;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建設手續辦理,計劃年內破土動工,2024年底前建成投用。”秦國芬說。
濟南市還在開展新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前期工作。“該項目位于長清區馬山鎮,占地面積約141畝,處理規模擬為1200噸/日,總投資約6.5億元。”秦國芬介紹,目前,該項目已取得項目立項核準,完成規劃選址報批,各項籌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秦國芬還介紹,為實現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和全量焚燒,濟南市還與周邊城市逐步建立了常態化垃圾焚燒設施共享共用機制,已打通了與泰安新泰、德州齊河、泰安肥城等市垃圾焚燒設施的共享共用渠道,可在垃圾高峰期間或發生應急事項時,進行垃圾分流和跨區協同處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