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2-11-20 23:42:11
原標題:著名表演藝術家薛中銳去世:為人為藝,華后而樸矣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原標題:著名表演藝術家薛中銳去世:為人為藝,華后而樸矣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記者 倪自放
記者獲悉,著名影視、話劇表演與朗誦播講藝術家薛中銳,于2022年11月20日19時1分在濟南去世,享年85歲,薛中銳弟子華青向齊魯晚報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
華青介紹,薛中銳因病已經入院治療數月,今日(11月20日)上午進入昏迷狀態,11月20日19時1分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去世。
薛中銳,1955年開始從事表演藝術,在山東省話劇院多部大戲中擔當主要角色,獲中國話劇最高獎“金獅獎”。其在話劇《布衣孔子》中扮演的偉大思想家孔子,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參演電視劇作品數十部,在《康熙王朝》中扮演的索額圖一角為人稱道。致力于朗誦藝術,出版過《論朗誦藝術》,獲“朗誦藝術貢獻獎”。
記者上次在薛中銳家中采訪他,還是2017年1月,當時,第三屆“朗誦藝術貢獻獎”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著名影視、話劇表演與朗誦播講藝術家薛中銳,獲頒“朗誦藝術貢獻獎”。“朗誦藝術貢獻獎”是中國朗誦藝術的最高獎,針對全國80歲以上且對朗誦藝術卓有貢獻的老藝術家設立。此次頒獎中,同時獲得該獎項的還有81歲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焦晃和83歲的著名表演與配音藝術家簡肇強。在接受獨家專訪時,談及朗誦,薛老淡淡一笑,“80歲了,為人為藝,還愿下點傻力”。
人生八十“下傻力”
在獲得“朗誦藝術貢獻獎”之前,薛中銳已在這個領域辛勤耕耘了數十年。鑒于對國家廣播事業及語言文字藝術做的貢獻,他曾兩度獲得“全國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稱號。
薛中銳的朗誦藝術好在哪里呢?有些觀眾覺得,作為中國杰出的話劇演員之一,薛中銳的話劇功底可以讓其輕松成為朗誦高手。聽到這個說法,他笑笑說:“我對朗誦的理解不是隨便念一段文字,念文字就是個傳聲筒,沒有真情實感。我朗誦一段文字,必須背誦過,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通過聲音再創造一個形象。”
薛中銳把自己對朗誦的這種理解說成是“下傻力”,因為很多朗誦都不這么費力氣了。“我73歲那年,‘中華誦’賽事組委會的人突然給我打電話,邀請我兩天后參加一個重要朗誦,朗誦季羨林的散文《懷念母親》。這個朗誦不好完成,因為這篇散文是季羨林晚年寫的,許多文字不夠精煉,朗誦起來不接地氣。在兩天時間里,我對文字進行重新潤色,每天睡四五個小時,完全把這個散文吃透。當天,當我朗誦到季羨林在德國思念母親的文字時,觀眾哭了,我自己也哭了。”薛中銳說,像《懷念母親》這樣難以朗誦出彩的文字,許多朗誦者是不敢選擇的,“工作完成后,賽事組委會負責人說,確實是有人朗誦不了這篇文章,才臨時找的我。只有我才肯下傻力氣把這文章朗誦好”。
退休后,薛中銳仍一如既往地活躍在藝術舞臺上,用他的話說,“比退休前更忙了”。他在各地重大節慶晚會上表演節目;擔任“中華誦”賽事評委和表演嘉賓;三次為山東省大中專教師舉辦普通話朗誦培訓班,十余位學生在全國朗誦比賽中獲獎;還擔任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工藝美院等高校的兼職教授,為學生傳授表演經驗與朗誦心得。薛中銳說:“我本可以好好休息,但作為一個老藝術家,我不能容忍自己的藝術之路戛然而止。通過藝術與觀眾做心靈上的溝通,是最幸福的事情。”
一個人演活了廣播劇
談及在朗誦藝術上取得的成就,薛中銳回憶起了小時候的經歷。“念小學時,父親請了私塾先生,為家里的孩子講授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耳濡目染下,我從小便對文學、歷史及藝術產生興趣。我父親有個習慣,每晚讓我為他朗讀報紙,也是為了讓我了解時事,鍛煉表達能力,老師也指定我為班代表參加全校演講比賽。那時我個子小,為取得好成績,父親要我站在椅子上,假設面對觀眾,帶著感情背誦,當時,我還累哭過。”
薛中銳說,小時候的耳濡目染加上工作后成為話劇演員練就的臺詞功底,當然對朗誦有好處,但近二十年的“說書人”歷練,對他朗誦功力的提高幫助更多。
剛參加工作時,作為山東省話劇院一名年輕演員,薛中銳深知語言功力是話劇表演的第一要素,需日久錘煉。為此,他多方學習語言大師的精要,電影大家趙丹的語言氣勢,孫道臨的清脆動聽,北京人藝刁光覃的鏗鏘韻律,董行佶的優雅抒情,他反復揣摩,廣學博采。因多次在省內外重大朗誦活動中朗誦,山東廣播電臺邀請薛中銳播講長篇小說。
他播講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民兵爆炸隊》,每天播兩次,受到聽眾歡迎。一炮打響后,他接連錄制了《烈火金剛》《連心鎖》《林海雪原》《平原槍聲》《歐陽海之歌》。后來又錄制了《漁島怒潮》《大刀記》《鴉片戰爭演義》等。“播講小說,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讓人物形象立起來,風格化。”多年的廣播劇錄制,讓薛中銳掌握了一套播講技巧:“首先,須把書讀幾遍,領會書的主題和風格;其次,把細細思量的文字變為活生生的、撲面而來的口語;再次,須準確把握書的起承轉合,使包袱、扣子甩得恰到好處。此外,還需根據播講需要,對書中文字進行增減,如增加描述人物心態的對話,刪去渲染景色的多余敘述等。”
薛中銳說,因為播講大書是聲音的藝術,除了講述故事,口技也很重要,通過話筒將風雨雷電、馬嘶狗叫、槍炮戰火、林濤海浪等用口技描摹出來,故事的真實氣氛會得到提高。《大刀記》中有梁永生要去殺鬼子前一天夜里在農舍磨刀的情節。“可磨刀究竟是什么聲音,我不確定,生怕學假了,于是找了塊磚頭,拿菜刀磨了半天,才找到要模擬的響聲。”這些細微處的求精,讓薛中銳一個人演活了一臺戲。
后來,因電臺取消了稿酬制度,薛中銳數年間錄制的10部長篇小說,沒有一分錢報酬。如今說起這段歷史,他淡然一笑,“藝術長久地活在人民心里,是演員最大的欣慰。我付出了汗水,也得到了聽眾的認可,了無遺憾。”
無情感的朗誦很失敗
近年來,雖然文化傳播的手段越來越多樣化,但朗誦卻熱了起來。對此,薛中銳表示,朗誦首先是要選好的作品,“當前的詩歌朗誦有一個誤區,就是選擇的詩作不恰當。有些詩作是發泄作者都不明白的東西、不明白的情感,如何能讓聽眾理解?沒有理解,朗誦者和聽眾之間就沒有情感溝通,這樣的朗誦是失敗的。”
在薛中銳看來,朗誦應選擇那些經過時代檢驗的經典文字,“言為心聲,那些飽含哲理與人生真善美的文字,通過朗誦者的語言,給人以文字和聽覺的美,這是有意義的朗誦。”當然,在具體選擇上,也并非所有的經典都可以成為好的朗誦題材,“一些文風容易為現代人理解的古詩詞,就是好的朗誦題材,比如曹操、蘇軾、李白、杜甫、岳飛等人的作品,能夠流傳下來的大多數是經典,聽眾容易聽明白,我也經常朗誦他們的詩詞。像《詩經》等經典文字,不夠口語化,觀眾理解上有難度,適合讀,但不適合朗誦。”
薛中銳表示,朗誦是為觀眾而存在的藝術形式,“我之所以說朗誦也屬于藝術,是因為朗誦需要韻律,需要適度的夸張,有少許表演的成分,讓人感到是平等的交流。另外,朗誦名作可以對少數語氣詞做少量的潤色,但不能整句或者整段地隨便刪改。”
薛中銳對自己藝術生涯的總結是:“藝者,初為拙,漸為巧,巧生華,華后則樸矣。”他說,人的一生懂的學問是有限的,那些經典的東西大多數是“樸”的,為人為藝,皆是如此,“所以我常告誡自己,上升時莫張狂,低落時莫悲傷,沿著自己心中的路,一直走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