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3-03-17 09:52:03
原標題:中澳學者在這個論壇上呼吁:別讓中澳合作潛力“從指縫溜走”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李艾鑫 于金翠】澳大利亞現政府正在為改善同中國的關系而努力,但2017年以來澳方對華錯誤認知的影響依舊存在。特別是美英澳2021年9月建立所謂的“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后,澳越來越朝著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代理人”的方向發展,心甘情愿為美國的“印太戰略”服務。13日,AUKUS宣布澳在未來幾年購買美國核動力潛艇的消息引起各方關注。而此前幾天,《環球時報》邀請澳中兩國資深人士舉行了一場圓桌論壇,參與者為:澳前駐華副大使、三度擔任澳外交部涉華部門負責人的約翰·蘭德(左上);曾在中東、南亞和非洲任職的澳資深外交官布魯斯·黑格(右上);中國澳大利亞研究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左下);本報記者李艾鑫(右下)。在他們看來,通過一場騙局,美國的核潛艇已進入澳大利亞,加劇了澳對美國的依附性。在談到如何改善中澳關系時,兩國學者也各抒己見,從政治、經貿、人文交流等領域提出建議。
回擊美澳“妖魔化中國”,是一場艱苦的戰斗
環球時報:為什么2017年被認為是中澳關系變化的分水嶺?
蘭德:2017 年,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推出《反外國干涉法案》,并明確表示是針對所謂的“中國干涉澳大利亞政治事務”。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那個時候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已發生變化。而在此之前,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2011年訪問澳大利亞時談到“重返亞洲”,以應對美國口中的“來自中國的威脅”。從那時起,澳對華關系就是自相矛盾的——堅持稱我們終將對中國開戰以保護我們與中國的貿易——這顯然是荒謬的。美國人在澳主流媒體上的誘導,也強化了澳民眾對中國的敵對態度。與此同時,很多澳媒的涉華宣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推動的。
黑格: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觸及澳大利亞政治的核心。我們與美國有著非常不成熟的同盟關系,我們在心理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都依賴于美國。中國是我們最大的貿易伙伴,但我們卻同意美國的看法,相信“中國也是我們潛在的敵人”,這真的很奇怪。有一些因素導致這樣的狀況:如默多克在澳操控的媒體,導致我們所謂的“主流媒體”的崩潰。其他媒體,特別是更自由派的媒體,如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在這方面也在協同行動。
陳弘:的確,一切都始于2017年的堪培拉。而2017年也是特朗普上任之年。特朗普政府一直在推進“印太戰略”,其目標是威懾、阻止中國的發展。我們遺憾地看到,澳方一直尾隨華盛頓,充當美國反華戰略的急先鋒。我認為,特恩布爾和后來的總理莫里森都需要為他們給中澳關系帶來的損害承擔責任。
環球時報:當澳媒對兩國關系煽風點火的時候,背后是誰在操控?
蘭德:默多克的媒體代表了西方,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重要支柱之一。(出生于澳大利亞的)默多克是右翼資本家,他現在是美國公民,與華盛頓的“建制派”聯系密切,而后者多年來一直在推動美國的軍事政策。他們合作進行虛假宣傳活動,煽動針對中國的輿論戰。我認為美國的決策者主要是在試圖阻止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及其開始展現出的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能力,目前的金融體系是美國為自身及其西方盟友的利益而建立的,但正如中國、印度和許多“不結盟運動”國家近年來一直表示的——該制度不利于發展中國家,全球2/3 的人沒有從當前的國際金融和貿易結算體系中受益。
陳弘:據我觀察,當有人試圖推動某些特定的反華政策時,他們經常采取冷戰式的、制造恐慌的慣用方法,如媒體和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中國研究權威”合力誤導公眾。很多時候,一些所謂的“內部消息人士”故意向記者“喂料”,也就是提供令人生疑的所謂“內幕信息”,而這些信息十有八九來自ASPI或其他來源,并帶有極端的鷹派色彩。這個時候,如果趁機再進行民意調查,其結果自然會非常負面。接下來,專家媒體會引用民調結果說,“看到了吧,澳公眾對中國普遍持負面看法”,然后接著順勢推出反華政策或法案。
黑格:面對澳方政策制定者相當幼稚的言行,你不得不欽佩中國維持中澳關系的忍耐力。顯而易見,為“妖魔化中國”,美國正在全球施壓。在澳大利亞,沒有什么人或媒體會拿起鏡子照一照自己的政府。這就是為什么我說,是中國一直在維持中澳關系。像我和約翰·蘭德這樣曾在澳外交部門工作過的人和一些學者,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積極推動改變。但這是一場艱苦的戰斗。
“讓中國為澳對抗中國付出代價”,是一個荒謬的悖論
環球時報:有人認為,“美國把澳大利亞變成亞太地區代理人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對此,你們怎么看?
黑格:整個澳大利亞北部現在已經軍事化了。達爾文港有一個(美國)指揮中心,它在不斷擴大并將控制一切。美國圈定出一個范圍,可以掌握進入該范圍內的所有航運和空運活動。
澳大利亞撕毀與法國簽署的潛艇協議,本身就是一場騙局。這是讓美國核潛艇進入澳大利亞的煙幕彈。美國人不希望法國人在太平洋有自己的根據地。美國人只想把自己的戰艦、軍機輸送到這里。我們正在目睹北部的軍事化,而且速度并不慢。
澳北部軍事化,特別是美軍融入澳國防軍的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將實施其既定政策——以代理人方式對抗其核對手。我在很多國際論壇上強調:美國不準備對中國開戰,美國正在準備讓澳大利亞對中國開戰。美國將永遠支持澳大利亞,因為澳大利亞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沖突中始終支持美國,無論是越南、伊拉克、阿富汗,還是在其他國家。在談判《澳新美安全條約》時,美國煞費苦心地確保其中不包含美國對澳大利亞進行保護的保證。從那時起,美國在任何時候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它不會保護澳大利亞,它只會確保澳方有能力自衛。
我們一直在呼吁澳政府告訴它的AUKUS合作伙伴:澳不會參與對中國的戰爭,不會允許其領土被其他任何人用來對中國發動戰爭。而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政策轉變,因為目前澳政府看來愿意,并且我認為是盲目地支持允許美國從澳大利亞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堪培拉的常設國防和情報機構已被來自美國軍工業綜合體的人員嚴重滲透,他們正在推動澳國防和外交政策。這是一種非常根深蒂固的影響,需要我們采取很多措施來對抗。
陳弘:美國相關政策的背后折射出美國的衰落,自特朗普和拜登政府以來,他們一直在戰略上努力爭取其他國家,即所謂的“盟友和伙伴”加入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為其火中取栗。
黑格:對于任何一個技術先進的國家來說,在道德、倫理和種族上變得如此衰落,是非常危險的。美國正在衰落。但它擁有龐大的技術基礎、航空母艦、各種戰艦和軍機。這是一個危險的“二分法”,因為人們對美國軍工產業的控制實在是太少了。
蘭德:是的,我的美國朋友也說對軍事工業集團根本無法控制,這是他們擔心的問題。正是這種持續對戰爭的驅動讓美國的一小撮寡頭變得越來越富有,而這就是美國內部衰落的原因。美國現在對中國的態度主要是嫉妒“中國比美國做得好”。美國被另一個國家比下去,這對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我認為有很多跡象表明,美國的普通民眾反對戰爭,但他們和我們澳大利亞人一樣對此感到無能為力。
我對中國軍事政策的看法是,這完全是一種防御性姿態,重點是維護中國主權領土完整。而美國恰恰相反,完全專注于建設“遠征軍”,并在世界很多地區發動戰爭。澳方的政策充滿了悖論,我們想對中國強硬以保護我們的對華貿易,但又希望通過對華貿易來為我們“對華開戰”的能力提供資金。換句話說,“中國必須為澳大利亞提升對抗中國的能力付出代價”。這是一個多么荒謬的悖論啊!
修復受損的中澳關系,是一件迫切要做的事
環球時報:讓我們來談談中澳關系出現的積極信號。
蘭德:今年2月,澳中兩國負責商務貿易的部長舉行視頻會談時,雙方都表示希望通過雙邊途徑解決貿易問題。有理由相信澳中兩國會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如中方恢復進口澳方煤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認為,在其他一些領域的貿易改善會影響到普通澳大利亞人,比如從事龍蝦產業的漁民和大麥種植者等,這也將有助于減弱一些人對中國的(不友好)態度。
黑格:通過討論,可以看出美國的行為表明它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大國,無法作出有利于人類發展的決策,所以中國不得不成為負責任的大國。
蘭德:美國人不準備在任何問題上作出任何讓步,在他們看來,這削弱了他們作為霸權國的地位。
環球時報:中澳關系除了發展經貿外,還有哪些可以互利的領域?
黑格:學生和旅游。此外,還有來自中國的大量移民。這些重要的因素可以把兩國結合在一起。
陳弘:當我們談論中澳經濟合作時,我們只會想到貿易,特別是中國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市場。但經濟合作應當是雙向的。最近,中國企業增持一家澳大利亞鋰礦企業股份的提議遭到否決。中國企業的提案和投標被澳方以所謂“國家安全”的牽強理由拒絕的案例還有很多。這是不公平的。澳媒和一些政客不斷抱怨中國對澳葡萄酒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但我記得,截至2020年11月,澳大利亞針對中國產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多達106起,而中國對澳大利亞產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只有4起。因此,這種不公平對雙方營造良好的經貿和投資氛圍是非常不利的。合作必須是相互的,而不僅僅是一方從這種關系中受益。
不可否認,澳方將繼續把澳美同盟作為澳對外政策、安全政策和戰略的基石。堪培拉似乎對華盛頓的政策有著強烈的依戀。華盛頓的戰略有時是澳外交、國防政策的指導方針,但情感和傳統或文化依戀不應凌駕于澳自身的國家利益之上。澳方領導人和決策者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把中國視為敵人不符合澳的利益。這在邏輯上是錯誤的,在戰略上也是錯誤的。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原本平衡的中澳關系受到了巨大的損害,但我不認為這種損害無法修復。我相信,只要雙方都持肯定態度,我們愿意推動中澳平衡關系回到正確軌道上來。恢復務實互利的合作關系是可行的。
黑格:是的,還是有很多潛在的善意和因素可以改善兩國關系。如果澳媒轉變對華消極態度,如果澳領導人改變對華心態,那么兩國關系將會重新起飛。在文化、科學和醫療交流方面,我們與中國的關系有很大的潛力。
澳中兩國建立密切關系的潛力是巨大的,但一些澳大利亞人心胸狹窄,對華充滿恐懼,他們曾讓這個機會“從指縫間溜走了”。我們應該保持樂觀心態。我認為,中國人是很棒的民族。
陳弘:我同意黑格先生的觀點,中澳之間應進一步增進彼此理解和友誼。我想談談中國的澳大利亞研究,它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在中國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中蓬勃發展。如今,在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中有48家澳大利亞研究中心,還有兩家也將很快成立。相比,澳大利亞研究中國的機構太少了。近來,澳方一些反華勢力還對孔子學院進行不公正和令人遺憾的“妖魔化”。這對促進兩國間的積極交流與合作是沒有幫助的,也是不公平的。要知道,孔子學院對促進澳大利亞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了解中國發揮著建設性作用。我認為,兩國需要鼓勵和促進對彼此的興趣,進行“掃盲”,熟悉對方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社會習俗。這是澳方在人文層面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