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3-19 17:26:03
原標題:文化之窗丨從生存本能到消遣方式,燒烤的前世今生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文化之窗丨從生存本能到消遣方式,燒烤的前世今生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忙里偷閑,把酒言歡,仿佛夜空中的炊煙永不散去,而一盞燈,也長明于市井”,這是紀錄片《人生一串》中關于燒烤的描述,街頭巷尾、市井里弄、煙火、烤串、啤酒、朋友,擘畫出中國老百姓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圖景。燒烤與燒烤攤,作為中華飲食與市民生活獨特的風景線,已成為中國人舌尖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也是互訴衷腸、制造歡樂的療愈之所。
燒烤的江湖里,有味道,更有人情。近日,淄博燒烤爆紅,各地大學生組團前往吃燒烤成為網絡奇觀,淄博市政府也乘著東風擬于“五一”前后舉辦“淄博燒烤節”。走紅的“淄博燒烤”,讓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燒烤DNA動了。如果問中國人是從什么時候植入燒烤基因的,那還要從新石器時代說起……
齊白石造了“烤”字
《禮記·禮運》記載:“昔者先王……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以炮以燔,以烹以炙”。從人類學會用火開始,“燒烤”就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燒烤”技法距今有上百萬年的歷史,但漢語“燒烤”二字誕生不過百年。《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里從來沒有出現過“烤”字的身影。據《燕山夜話》中《“烤”字考》,“烤”字是齊白石先生在給“烤肉宛”招牌題字時,新造的一個“烤”字,還在題名下加注一行小字:“諸書無烤字,應人所請,自我作古。”
在“燒烤”出現之前,古人一般稱之為“炙”,《說文解字》:炮肉也。“炙”是會意字,上下拆分來看,上半部分是肉,下半部分是火,就是指把肉放在火上烤。可別小瞧了古人,事實上,古人的燒烤食材、燒烤器具要比現在豐富、精致得多,無所不烤、無烤不歡,他們可謂真正的吃貨。
膾炙人口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下》,本意是:切細烤熟的肉沒有人不愛,后來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頌,可見燒烤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從食材上來說,古人的燒烤已有葷素搭配,海陸并行,其范圍之廣,種類之多,足以讓現代人甘拜下風。人們熟知的有“八百里分麾下炙”“石頭敲火炙黃羊”“只雞絮酒還來續”“王婆店里炙枯魚”……這些牛羊雞魚不過是常規操作,除此之外更別有一番天地。
說到奇特的燒烤食材就不得不提屈原在《楚辭·大招》中寫的“炙鴰烝鳧,煔鶉敶只。煎鰿膗雀,遽爽存只”,案頭上有烤烏鴉、蒸野鴨,還有煎鯽魚和燉山雀,山川林澤之利在楚國人的燒烤架上已經盡數體現了。又如汪元量有詩“行軍元帥來相探,折送駝峰炙一盤”,烤駝峰肉是從西域流傳至中原的做法,早在唐代就有“紫駝之峰出翠釜”之句,《酉陽雜俎》中也有“將軍曲良翰,能為驢鬃駝峰炙,味甚美”的記載。駝峰肉類似今天的牛胸口油,是營養豐富的優質脂肪,烤制過后豐腴嫩滑,油潤肥美,再佐以辛辣香料,是當時貴族飲食中的上上佳品。
“有口皆思炙”
隨著時代發展,燒烤這種烹飪方式已不只是果腹之用。現代人吃燒烤講究氛圍感,古人同樣也吃出幾分趣味來。《山家清供》記載過一道名為“酥瓊葉”的燒烤小食,“宿蒸餅薄切,涂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鋪紙地上散火氣,甚松脆。”做法是將蒸餅薄薄切來,輔以蜂蜜或油,再放在火上烤,有止痰化食的功效。瓊為美玉之形,雪白薄脆如玉樣的烤餅在唇齒之間輾轉,也難怪宋代楊萬里有詩云“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這種做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今人削繁就簡,命為“烤饅頭片”。
有雅趣便有野趣,陸游回憶自己壯年戎馬生活時提到這樣的場景,“馬鞍掛狐兔,燔炙百步香。拔劍切大肉,哆然如餓狼。”將馬鞍上掛著的獵物燒烤一番,香味直飄到百步之外,在萬里險阻之間拔刀割肉,大快朵頤,這便是英雄本色,名士風流,何等愜意。《紅樓夢》中有一名場面“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一群少男少女在下雪天燒烤鹿肉,大吃大嚼喝最狂放的酒,錦心繡口聯最精致的詩,少年意氣與人間煙火相映,這便是清代版雪后庭院“BBQ”。
宋人有言“有心即知禮,有口皆思炙”,除了食材種類,古人在燒烤制作上也頗費心思。《詩經》載先秦時期已有一兔三吃的做法,可以將野兔“炮之燔之”“燔之炙之”,“燔”是將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燒;“炮”是將食物先用濕草或泥包裹起來再放進火里燒;“炙”則是將食物串好置于爐架之上,也是流傳最廣、最貼近現代燒烤的一種形式。
臨沂五里堡東漢墓“燒烤”畫像石中就有兩人對坐炙肉的圖像,一人炙烤,另一人持扇扇火。《齊民要術》中更是記載了幾十種“炙法”,內容詳細到要根據食材大小選擇用竹簽或是鐵簽。燒烤味美與否,關鍵在火候的掌握。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不同的火帶來的風味也各不相同。《隋書》對此作了說明:“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
山東燒烤界的“三大門派”
燒烤作為最原始的烹飪方式之一,從古至今,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在縱橫交織的中華飲食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占據了重要位置。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常以燒烤鹿肝生肚下酒”。而翻閱各種史料,關于燒烤的記錄更是層出不窮,西漢昭帝還舉辦過“燒烤節”,唐懿宗賜給公主的嫁妝里包括了燒烤名菜“消靈炙”,宋仁宗更是“昨夕因不寐而甚饑,思食燒羊”,到清末還有“滿漢大席”(即“燒烤席”的俗稱)的說法,可見燒烤在古代權貴之中的流行程度。
不同于現代,古代燒烤更多是為上層統治者和富人階層所享用,因為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種植為主的國家,肉食在飲食生活中的比重一直比糧食小得多。在《從濟源地區出土文物看漢代的燒烤文化》一文中,作者根據史料總結了漢代食用燒烤的階層:經常食用燒烤的主體應該還是上層統治者以及經濟條件較為富足的大中小莊園主和商人;普通勞動者平時還是以糧食和蔬菜為主,想要吃上燒烤也只能等到祭祀、節慶或是招待客人時。可見,古時的燒烤偶爾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到了現代,燒烤從殿堂走向街頭,成為市井文化的代名詞,燒烤攤成為城市街頭一道獨特的景致。古代“燒烤”蘊含的禮樂、宗法精神也逐漸削弱,進而轉向大眾通俗飲食文化,“燒烤之花”開在了我國大江南北,無論哪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燒烤文化和市井風韻。山東也不例外,眾所周知山東燒烤界有“三大門派”——除了最近爆火的淄博燒烤,還有“扛把子”濟南燒烤和充滿“海味”的青島燒烤。
不同風格的燒烤各領風騷,濟南是眾多網友心目中的“串都”,最典型的特征是燒烤攤數量多,在天眼查搜索,“濟南燒烤”有5671家相關企業,而“青島燒烤”有8460家相關企業。一到夏天,馬扎方桌一溜散開,孜然香氣混合著炭火味,升騰起濟南撩人的煙火氣。青島燒烤店日銷上萬串的比比皆是,街頭巷尾處圍桌而坐的好友,一口燒烤再加一碗野餛飩,啤酒踩著箱喝……繁榮的市井文化讓燒烤深入人心,擼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備受歡迎的社交儀式。
從最早出現的“炙”“燔”“炮”,到今天遍布各地的特色烤味,燒烤文化綿延幾千年,從人類的生存本能發展成一種必不可少、充滿濃濃人情味的消遣方式。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天南地北的燒烤老炮,守護著制造歡樂的一串,加熱著拼命活著的人生,這里有嬉笑怒罵,柴米油鹽,人間戲夢,滾滾紅塵”。最樸素的烹飪方式,最雋永的生活至味,這就是燒烤帶來的特別體驗,也記錄著中國人的百態人生。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子鈺 實習生 郭璇 姜藝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