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6-14 09:32:06
原標題:蹲點深一度丨收了多少斤,花了多少錢?細算一筆“麥收賬”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蹲點深一度丨收了多少斤,花了多少錢?細算一筆“麥收賬”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時近盛夏,麥收依次展開。小麥生產關系國家糧食安全,也與農民增收息息相關。記者在多地采訪,與種糧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起算了筆“麥收賬”。
◎深翻與增產
德州和臨沂這兩家公司今年能夠增產,離不開土地深翻。
河東區湯頭街道片區有幾百畝耕地,屬于丘陵薄地,土層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我們來之前,這塊地已經十幾年沒深翻過了,土壤養分少,莊稼不愛長?!比ツ?0月份玉米收獲后,朱士文請來施工隊伍,對這些薄地進行了一次深翻。鐵犁翻開碎石層,莊稼的根能扎得深。
◎搶收與烘干
陰亮在合作社旁邊建了個收儲烘干一體的倉庫,每天能烘50噸糧食,雖然農機足夠,但烘干的產能限制了搶收的進度。
當天在活動現場,魯望農業總經理張研生告訴記者,雖然當地已經開鐮,但看小麥成熟情況,魯望的地塊要到6月12日以后才能收割。“我們在當地建的為農服務中心,每天能提供1000噸的烘干產能,基本能滿足周邊需求。”
◎品種與市場
去年6月5日,在對土壤鹽堿度平均3.75‰的濟麥60大田測產驗收后,八五折測產畝產為460.98公斤。今年測產的地塊和去年一樣,都是種植戶常規管理,產量比預想的要高一些。
幫農戶算賬,除了產量,還有糧價。在平原縣,當地水土適合種強筋小麥濟麥44,一斤強筋麥比普通麥通常能多賣一毛錢。“原來周圍的農戶覺得種優質麥麻煩,但是看到我們種得好,也跟著我們種起了濟麥44?!焙问瘜毟嬖V記者,這幾年魯望農業受到周邊農業散戶的認可?!暗搅他準盏臅r候,廠家會來田間地頭搶著收,倉庫存不滿?!?/p>
◎服務與節本
一路之隔的兩個大院,一個是土生土長的農機合作社,一個是隸屬于央企的“國字號”,它們身份不同,卻有著非常緊密的合作。依托中化現代農業“MAP智農”平臺,振龍農機合作社對所托管的6萬畝土地實行從種到收的全過程跟蹤技術指導,每年可為農戶每畝減少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購置生產成本15%左右,畝產增收100斤以上,每畝提高農民收入200元。
時近盛夏,麥收依次展開。小麥生產關系國家糧食安全,也與農民增收息息相關。記者在多地采訪,與種糧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起算了筆“麥收賬”。
深翻與增產
6月12日上午11時許,又有一場驟來的雨。臨沂市河東區太平街道羅官莊村的一處場院里,男女老少又忙活起來。院子里等待烘干的小麥堆積1米多高,正是怕雨的時候。
山東魯供農場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士文,招呼員工找來篷布遮蓋麥堆。不到半小時,雨云消散,地面和篷布上已有不少積水。轟鳴作響的裝載機、婦女手中的掃帚、青年揚起的鐵锨,都成了疏水工具。
“昨晚就下了一場雨,幸好我們種的麥子在下雨前都收得差不多了?!闭勂鸾衲甑氖粘?,朱士文長舒一口氣,“比去年強不少,今年算是打了個翻身仗。”
山東魯供農場有限公司是山東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旗下的一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21年在河東區成立后,陸續在當地流轉了1.6萬畝耕地,進行糧食作物規模化種植。
第一茬麥子在當年10月份種下,到2022年年底,已有兩茬莊稼收獲。翻開賬本,收支相抵,余下的總利潤只有50多萬元。
“年底回總公司述職,這樣的成績連個人的績效獎金都拿不到。”朱士文苦笑著說,“利潤低的主要原因,是畝產沒上去。”
今年,雖然經歷了凍害,但這1.6萬畝耕地的平均畝產卻提高了幾百斤。從6月1日河東區開鐮算起,朱士文的麥收季已有1.4萬畝實現顆粒歸倉。
在平原縣“噸半糧”的核心產區,桃園街道的糧王地塊也即將進行實打。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經理何石寶估計,今年糧王地塊還能在去年819.17公斤的畝產上再增加20多公斤。
德州和臨沂這兩家公司今年能夠增產,離不開土地深翻。
河東區湯頭街道片區有幾百畝耕地,屬于丘陵薄地,土層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拔覀儊碇埃@塊地已經十幾年沒深翻過了,土壤養分少,莊稼不愛長。”去年10月份玉米收獲后,朱士文請來施工隊伍,對這些薄地進行了一次深翻。鐵犁翻開碎石層,莊稼的根能扎得深。
“今年收麥的時候,我們承包的麥地,麥穗明顯比周邊地里的更長?!敝焓课母嬖V記者,深翻的投入是每畝地60元,這片耕地的小麥畝產漲到了今年的800多斤,還是劃算的。
“翻一年管三年”,這是老把式的經驗。而根據魯望農業公司的種植經驗,每年都進行深翻效果更好。
針對這個問題,魯望農業公司進行了對照實驗,每年深翻比3年1翻每畝能增產200斤到300斤糧食?!皬某雒玳_始效果就不一樣?!?/p>
何石寶說:“去年受凍害,深翻的作用更加明顯。”
搶收與烘干
當魯南地區麥收走向尾聲時,往北一些地區搶收剛開始。收割之時,在減損上發力是增加小麥收益的重要一環。
6月11日,平陰縣金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陰亮趁著中午時間,趴在桌子上抓緊打了個盹。見到記者,陰亮緩了3分鐘才說出話來。
“昨晚上烘干到凌晨3點多,5點多又起來干活?!背宿r機服務,陰亮自己還種著2000畝地,這幾天每天忙得腳不沾地。
一到麥收,也是收割機維修最忙的時候。除了自己雇的維修人員,陰亮還從廠家調度了4個人過來,連軸轉替合作社成員維修機器。
這兩天,陰亮每天盯著手機看雨情。11日晚上8點預計有中雨,他趕緊開車去地里,看看哪塊地的麥子熟得好些。“今年管理好的麥子,都熟得晚?!泵髦酪掠辏幜烈矝]法大規模搶收。
“昨天收上來的麥子,里面還有不少‘青頭’?!标幜粮嬖V記者,這些青麥提不出淀粉,廠家不收。沒法搶收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烘干能力受限。
陰亮在合作社旁邊建了個收儲烘干一體的倉庫,每天能烘50噸糧食,雖然農機足夠,但烘干的產能限制了搶收的進度。
而像魯望農業這樣的大型農業公司,相對要從容一些。6月9日,一場小麥機收減損大比武在平原縣舉行,這也是德州市的開鐮儀式。魯望農業公司的農場主鄭雷獲得了一等獎。
當天在活動現場,魯望農業總經理張研生告訴記者,雖然當地已經開鐮,但看小麥成熟情況,魯望的地塊要到6月12日以后才能收割。“我們在當地建的為農服務中心,每天能提供1000噸的烘干產能,基本能滿足周邊需求?!?/p>
自“噸半糧”創建以來,平原縣實施為農服務中心全覆蓋工程,建成大型為農服務中心16家、烘干基地23處,日烘干能力1萬余噸。
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能通過烘干解決,一些用來繁育的良種就不能用機器烘干。
魯望農業種植經理何石寶的徒弟、農場經理陳慧芳管理的農場,承接著山東省農科院魯研128的繁育任務??紤]到近期的雨情,陳慧芳的地塊6月11日開始了搶收。
在烘干產能緊張的情況下,要趕在雨前搶收,合理調配農機十分重要。
在利津縣,春喜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春儒也是鹽窩鎮三夏生產應急服務隊隊長,負責本片區的技術服務、機械調度等工作。這些天,他與農機手們加強了收割車輛的維修保養,對一些車輛的易損皮帶提前進行更換?!昂献魃绫旧頁碛?00多臺機械,我還聯系了外地的一些農機。如果農民有緊急使用農機的需求,可以給我打電話,確保農民隨用隨有?!蓖醮喝逭f。
利津縣還在各鄉鎮主要交通要道設置了9處小麥機收跨區作業接機服務站,為外地跨區作業車輛提供接機服務。
品種與市場
“土壤鹽堿度平均為3.65‰,平均畝穗數42.37萬、穗粒數33.26粒、千粒重根據山東省審定公告41.5克計算,八五折測產畝產497.1公斤?!?月12日上午,東營市墾利區農業農村局邀請專家,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抗旱節水耐鹽堿小麥新品種濟麥60,進行測產驗收。
去年6月5日,在對土壤鹽堿度平均3.75‰的濟麥60大田測產驗收后,八五折測產畝產為460.98公斤。今年測產的地塊和去年一樣,都是種植戶常規管理,產量比預想的要高一些。
“在去年11月斷崖式降溫的情況下,濟麥60基本沒有凍害,說明這個品種表現比較穩定,抗凍、抗旱、耐鹽堿性突出,產量水平也不錯?!眹倚←湲a業技術體系副首席、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曹新有研究員說。
這次測產的大田地塊約150畝,位于墾利街道東興村,是種糧大戶王效海流轉的2000多畝土地中的一塊鹽堿地試驗田。
“這塊地鹽堿度高,過去一直種棉花。2021年我流轉過來以后,也不敢種小麥,種上了春玉米?!狈N完一季玉米,王效海算了算賬:春玉米只能種一季,土地流轉費每畝地每年650元,再扣去農藥、化肥、種子成本,效益太低。
去年,王效海聽說濟麥60在鹽堿地的產量高,就跑去現場看了看。“確實不錯,當時就定了種子,想試驗性地種種看?!蓖跣ШT疽詾榻衲晷←溎苡?00多斤的產量就不錯,沒想到測產到了900多斤。
在鹽堿地上耕作的農民,對于種小麥缺乏“安全感”。他們通常要種上3種以上不同的麥子,想的是至少能有一個品種可以“保底”。
測產現場,來了不少附近的農民,他們對小麥新品種格外關注,你一言我一語地比較討論著。
幫農戶算賬,除了產量,還有糧價。在平原縣,當地水土適合種強筋小麥濟麥44,一斤強筋麥比普通麥通常能多賣一毛錢?!霸瓉碇車霓r戶覺得種優質麥麻煩,但是看到我們種得好,也跟著我們種起了濟麥44?!焙问瘜毟嬖V記者,這幾年魯望農業受到周邊農業散戶的認可。
何石寶回憶,“剛來種地的時候,村里老把式們都說學生娃娃會種什么地。”而如今,周邊散戶從選種到種植模式,向著魯望農業的模式靠攏。
從2019年開始,每年種植時候,魯望農業會做一個指導性方案。2021年起,桃園街道辦事處會拿他們的方案,指導周邊的農戶安排當年的農事。
種植強筋麥,也是陰亮不愁賣的底氣。雖然目前倉儲能力有限,但他不擔心?!暗搅他準盏臅r候,廠家會來田間地頭搶著收,倉庫存不滿。”
服務與節本
采訪中,大型農業公司、種糧大戶、散戶,都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由于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上漲,加上防凍害增加投入,今年種地成本普遍升高。
多施肥、多澆水,加上深翻和鎮壓,對于規模化經營者來說,今年每畝地成本要上漲100元到200元。對于散戶來說,成本要更高。
按照半年550元到6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計算,今年規模化經營的種植成本每畝在1400元左右,像一些管理更加精細的地塊,成本能達到1500元。
對于大戶和公司,雖然增加了成本,但也能相對保障收入。因為在各個環節,農資和人工成本低。
廣饒縣李鵲鎮是黃河三角洲第一個噸糧鄉。6月9日下午,記者來到崔劉村種糧大戶崔志全流轉的地塊,看到地里種的“濟南17”雖個頭齊整,但西邊的麥田明顯比東邊的麥田更“年青”。
崔志全說,西邊這120畝地過去種蔬菜,他去年10月份才流轉過來,等整好地就錯過了小麥的“黃金播種期”。他決定干脆等到大雪節氣之后再播種。
參考蔬菜種植的地膜技術,崔志全也給晚播小麥覆上了地膜,以提高土壤溫度,保持土壤水分。“效果挺好,不僅追上了早播一個多月的麥子,麥穗個頭也差不多,再加上成熟期還要晚上幾天,畝產可能比沒覆膜的108畝麥子更高?!睋浪?,這些地畝產在1000斤左右?!皩τ趦炠|麥來說,這個產量很不錯。”
崔志全算了一筆賬:覆膜平均1畝地100元,看似成本增加了,但產量要比不覆膜增加400斤左右。按6月9日當天“濟南17”優質麥每斤1.39元計算,扣除地膜等成本每畝地仍可增收400多元。
降低種地成本,對散戶而言則比較困難,必須尋找更多辦法。
在規模化生產成熟的平原縣,把土地集中流轉給大公司,再給公司打工,對于農戶來說收入更加穩定。桃園街道王芽子村的耕地,“溝頭河沿”比較多,有一百多畝。這些土地的管理比較困難,魯望農業承包土地時,這些地段也按照普通農田進行結算。據原村黨支部書記尹東祥說,僅這一項,全村每年能夠增收十余萬元。
而在利津縣,位于鹽窩鎮王洼村的春喜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全流程托管為農戶降本。
6月8日上午,60歲的社員王文儒,正指揮著小叉車將一袋袋氮肥、磷肥、鉀肥倒入智能配肥機的料斗中。王文儒家有30畝地,由于地塊分散,一到農忙時節他就得東奔西跑。“孬地(鹽堿度高)麥子熟得早,好地麥子熟得晚,哪熟了就先收哪塊,光聯系農機就很費勁?!?/p>
去年王文儒把30畝地全部托管給了合作社,播種、施肥、澆水、打藥、收割啥也不用自己管了,1畝地保底價800元,算上收成分紅,預估1畝地的收入在1200元左右。
春喜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土地全環節托管的方式,將流轉的土地化零為整,進行規?;N植,降低了種子、農藥、化肥的成本和農機成本。
從哪里節省成本為農戶兜底?以化肥為例,合作社與“先正達”合作,自己配制復合肥,成本要比起市場上的成品復合肥每噸低600元-800元。王春儒說,春喜合作社在全縣全環節托管的土地已有兩萬六千多畝,另有多環節托管土地6萬—7萬畝。
6月9日上午,烈日當空。廣饒縣大碼頭鎮振龍農業機械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院,被金色的麥粒鋪滿?;蛎骰虬档慕鹕?,越過細長的水泥路,在中化現代農業大碼頭技術服務中心的院子里繼續渲染鋪陳。
一路之隔的兩個大院,一個是土生土長的農機合作社,一個是隸屬于央企的“國字號”,它們身份不同,卻有著非常緊密的合作。依托中化現代農業“MAP智農”平臺,振龍農機合作社對所托管的6萬畝土地實行從種到收的全過程跟蹤技術指導,每年可為農戶每畝減少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購置生產成本15%左右,畝產增收100斤以上,每畝提高農民收入200元。
振龍農業機械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曹振龍是個80后,2004年開始做農資、農機,2011年成立合作社,算起來扎根農業已有近20個年頭。他說,農戶單獨請專業公司來定制化肥或農藥,費用很高。合作社整合資源,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可以確保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做到精細專業。農資的定制化生產服務,避免了盲目施肥,盲目用藥,既節約成本又提高了產品的吸收利用率。
“合作社做訂單農業,沒有太多精力作管理和服務,而這方面正是我們擅長的?!敝谢F代農業大碼頭技術服務中心經理袁福勇說,服務中心有專業技術人員5名,他們在這里租用了100多畝土地作為MAP農場,有針對性地進行品種篩選試驗、植保試驗、肥料試驗、農機農藝試驗、品質提升試驗等,建設高產樣板田,打造定制化產品、定制化服務?!按蟠a頭鎮的土壤多為潮土和濕潮土,經過試驗,服務中心制定了精準配方,并添加了調理土壤的物質。”克堿寶、保水劑、克酸寶、核心母粒、有機肥……服務中心農友之家用透明罐子展示著配方專用肥的原料。顏色各異的小顆粒,擁有不同的“魔力”。
讓種糧農民有賬算
□ 記者 張楠
記者在麥收一線采訪中發現,各地努力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力引進和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取得了不少成果。東營市種糧大戶王效海向科技要生產力,在鹽堿地上做好增產文章;臨沂市“新農人”朱士文開展規?;N植兩年,因地制宜開展土地整理;德州市專業化種糧團隊通過土地深翻等方式,讓糧食產量攀升……不少懂技術、懂市場、懂經營的種糧能手、年輕新農人,到農村展現作為。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讓種糧農民有賬算、有錢掙、得實惠,讓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我們的“米袋子”就會裝得更滿,中國飯碗將端得更牢。
策劃:婁和軍
記者:張 楠 陳巨慧 紀 偉
實習生:劉彥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