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晚報
2023-06-29 09:22:06
原標題:登萊青道與煙臺官辦學堂
來源:煙臺晚報
原標題:登萊青道與煙臺官辦學堂
來源:煙臺晚報
魏春洋
煙臺開埠后,民族工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教育事業方面,除了繁榮的民辦教育事業,官辦教育也非常發達。
1891年,登萊青道盛宣懷創辦幼兒教育機構——廣仁堂蒙養所。1894年,登萊青道劉含芳為廣仁堂學生創辦“會課之所”——之罘書院。1901年,登萊青道李希杰利用廣仁堂經費,在廣仁堂西醫院內創辦官立中學——毓材學堂。1907年,登萊青膠道潘志俊又在煙臺廣仁堂內創辦官立小學堂。他們為煙臺初步建立了從幼兒、小學到中學較為完整的官辦學校教育體系。
盛宣懷創辦蒙養所
1891年,登萊青道盛宣懷創辦煙臺廣仁堂,廣仁堂設有“十會十所”,十所中第一所即為“蒙養所”。
蒙養所之“蒙養”出自《周易·蒙卦》中的“蒙以養正,圣功也”,意思是指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廣仁堂蒙養所又稱義學、義塾。
蒙養所招收學生來自煙臺貧寒家庭。凡有力讀書者不得混入,其娼、優、隸、卒子弟一概不收。學生書本、筆、墨、硯由廣仁堂備辦。
廣仁堂蒙養所內設經蒙義學九齋。入學學生先讀蒙塾,再讀經塾,經塾后進入文塾。其中蒙塾設“蒙、以、養、正”四齋,每齋延師一位。蒙塾每齋課學生二十人。經塾每齋課學生十人。
廣仁堂蒙養所教授內容以儒家思想文化為主,主要課程為儒家經典。蒙塾每齋課,先認字,次讀書,次習字。隨讀隨講,先講逐個字面,次講逐句意義。所讀之書,先短句,次長句。以弟子規、廣三字經、小學、神童詩、小兒語、小學千家詩、萬氏童蒙須知、韻語、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次序。俟四書完畢,接讀五經者升入經塾。經塾設立“明、經、修、行”四齋,每齋課學生十人。每日讀書習字之暇,先屬對吟詩,次作論,次作四書文。經塾學生四書文讀完后,即升入文塾。
蒙養所延請塾師的標準是必須認同廣仁堂事業。蒙養所先將李氏《鄉塾正誤》一書及廣仁堂章程,由推薦人送交候選塾師閱看,果能志同道合,不以為迂,再送關聘。《鄉塾正誤》由清代李江撰,傳統蒙學書籍。
蒙養所教師待遇。每齋延師一位,每位每月修金大錢四千文,伙食大錢三千文,燈油茶水每月四百文,閏月照送。每冬炭資大錢五千文,端午、中秋、年節每節節敬大錢一千文。節敬,為舊時稱逢節日向所聘請者贈送的錢物。
蒙養所制定了嚴格的學校規章制度。如:學生來堂讀書,先行憑保報名掛號具結,方準入塾;在塾中時,師長有問必起立,而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塾中每月由董事輪流察課一次。首重禮貌,次回講書,次背書,次看書法。體貌馴謹,講背明熟,字跡端好者為超等,酌獎花紅。馴謹而講背不能全明全熟,字跡不佳者特等,無獎無責。教導之放縱而講背字跡雖佳者為次等,訓飭之。放縱而講背不明不熟,字跡不端者為下等,撲責之。如資質不近讀書者,即發工藝所或另薦出學業,等等。
廣仁堂蒙養所是我國近代史上較早的幼兒教育機構。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就提出設立蒙養院作為早期教育的專門機構。
劉含芳創辦之罘書院
1894年,登萊青道劉含芳在煙臺創辦之罘書院,作為廣仁堂蒙養所學生“會課之所”。會課,指舊時考核官吏成績或學校考課(考查)。
盛宣懷創辦蒙養所時,其設想是蒙養所學生“經塾后或升入文塾或添設廣仁書院,統俟后之君子”。劉含芳擔任登萊青道后,沒有添設廣仁書院,但為蒙養所學生創辦了會課之所——之罘書院。之罘書院是為蒙養所中“其天資聰敏堪以造就者……培植以成就之”。同時,煙臺“紳富子弟學業日進,亦須有會課之區,以資鼓勵”。
1894年之罘書院建成,共有教室五十余間。劉含芳在“廣仁堂東購得其地創建房屋一所,計五十余間,將為諸生肆習會課之所。專事經、史、算、化各學,冀成實用之材”。之罘書院的創建部分實現了盛宣懷“添設廣仁書院”的設想。
1895年,劉含芳因病離開煙臺,就將之罘書院交由煙臺地方公會紳商管理。“將房屋及北面余基,東面市房并一切契據均交地方公會紳商執管,以為經久之計”。
李希杰創辦毓材學堂
1898年,李希杰擔任登萊青道。他利用廣仁堂經費、房屋創辦煙臺官立中學——毓材學堂。
李希杰任登萊青道時,此時廣仁堂義學九齋還剩五齋。庚子事變后,清政推行“清末新政”“各省疆臣仰承圣意,孜孜以振興學校為要圖”。1901年,山東巡撫袁世凱在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同年,登萊青道李希杰“在廣仁堂西醫院內添蓋齋舍,以便諸生肄業其中,藉資培植”,此即官立中學——毓材學堂。
毓材學堂于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初四日(1901年8月17日)開館。學生系“招集民間子弟,自十三歲至二十歲者,以五十為率,課以中西學業”。在第一批學生中,就有辛亥革命北方領導人徐鏡心。
毓材學堂實行免費教育。學生免交學費,并有津貼。毓材學堂“初僅學生五六十人,每月學生各備束修洋一元”。1903年修改章程,學生免費入學,后“學額漸廣,附近各邑廩附生多就學焉”。1904年又修改章程,“每月不取學生束修,且各資以津貼,學額則增至八十名”。毓材學堂所有經費均自廣仁堂公費項下開銷。
毓材學堂雖名為官立中學,起初沒有正式經費,“所有經費均自廣仁堂公費項下開銷”。直到1908年,官立中學毓材學堂才有正式經費,由東海關“扣留洋藥厘金,補助善舉項下撥助該堂經費”。1908年分支撥銀一千兩。
潘志俊創辦官立小學堂
1907年,山東登萊青膠道潘志俊在煙臺廣仁堂內創辦官立小學堂。潘志俊(1857-1919)原名志定,號子靜,是貴州巡撫潘霨的次子。蘇州府學附監生,光緒二年中順天鄉試舉人。署山東登萊青膠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
潘志俊創辦官立小學堂的背景是:一是清政府鼓勵廣設學堂。1905年科舉停后,“欽奉詔旨廣設學堂,原以廣儲人才,歸于實用,顧教無躐等”。只有設立小學堂才能“學有始基,幼稱之教誨先施,文明之進步易速”。二是煙臺缺乏官設小學堂。“煙臺廣仁堂舊有蒙養所兩齋,教法陳腐”。而煙臺現有學校,“惟有毓材學堂定為關道所設中學堂。此外雖有紳商所立彭城高等小學堂、養正學堂,而官設小學堂尚付闕如。既無初學之基,既難膺中學之選”。潘志俊遂創辦煙臺官立小學堂。
煙臺官立小學堂設在廣仁堂內,學生來自廣仁堂舊有蒙養所。學堂于1907年4月13日開堂授課。“選取性質聰穎身家清白者。另延教習,授以教科。分為高等小學、初等小學二級。以一百名為額,不足再行招考。延用教習則由登州府選取在北洋山東高等學堂畢業生兩員充當。”至于“教法課程、畢業年分,悉遵部定章程辦理”。
官立小學堂管理辦事人員來自煙臺廣仁堂。學堂監理員“以廣仁堂駐堂董事等兼充,不支薪水。庶務員擬以廣仁堂司事明白學務者兼充,酌給津貼,以期撙節”。
官立小學堂“常年經費約需銀一千三百余兩”,主要來自煙臺紳商捐助和廣仁堂公費。其中,“廣仁堂稽查委員夫馬費每年銀二百四十兩,……充該學堂經費”。民國后,煙臺官立小學堂改稱“廣仁學校”,成為廣仁堂的附屬機構。
晚清時期,登萊青道盛宣懷、劉含芳、李希杰到潘志俊,他們在煙臺初步建立了從幼兒、小學到中學的較為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盡管還不夠完善,但卻為近代煙臺官辦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在煙臺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