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023-12-11 15:10:12
原標題:深耕區域協同發展,煙臺探路"飛地經濟"新模式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深耕區域協同發展,煙臺探路"飛地經濟"新模式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煙臺康林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在精心操作。
“飛地經濟”,即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區劃限制,將“飛出地”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隸屬的“飛入地”,從而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
煙臺最早的“飛地”,是由煙臺黃渤海新區與棲霞市采取“類飛地”模式合作共建的松山產業園。
11月底,黃渤海新區松山產業園迎來兩周年。在舉辦的兩周年系列活動上,兩地合作共建成果集中展現:國豐泰達新材料產業園暨泰和新材新能源汽車復合材料項目投用投產,松山產業拓展聯動基地啟動招商,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與煙臺叢林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簽署成果轉化暨戰略合作協議。
松山產業園,是兩地互補、共進的結晶,也是煙臺探路新發展模式的“拓荒地”。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江成出席黃渤海新區松山產業園合作共建兩周年有關活動時強調,要促進要素融合,做強工業經濟,加快打造縣域協同發展典范園區。
此前不久,煙臺印發《關于支持長島綜合試驗區探索發展“飛地經濟”試點的若干措施(試行)》,開始謀劃新的“飛地”園區建設。
一系列密集舉動,釋放出一個信號:松山產業園的先行示范效應顯現,煙臺園區經濟模式正發生新的變化。
“飛”出來的機會
其實,“飛地經濟”并非新鮮事物。2018年6月,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商務部等八部委聯合出臺《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共建產業園區,旨在進一步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飛地”園區建設的熱潮。
國內最早的“飛地”園區是江蘇泰州靖江和江蘇無錫江陰的“江陰-靖江合作園區”及“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省內的濟南、青島、淄博等地也進行了“飛地經濟”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煙臺則將“類飛地”共建產業園區“落子”松山產業園。共建雙方,一個位于黃海之濱,一個位于膠東屋脊,跨越地域實現“深度擁抱”。
為何是這里?為何是他們?
“煙臺黃渤海新區作為煙臺經濟發展的龍頭,在工業發展和園區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和先進理念。近年來,隨著棲霞工業的發展,引進新理念以謀求工業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黃渤海新區松山產業園管委會主任李江受訪時說。
此言非虛。制造業基礎雄厚的黃渤海新區,已形成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車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五大主導產業集群,產業聚集度高、附加值高,但也面臨著發展空間嚴重不足的掣肘。
于棲霞而言,工業是其發展的最大短板。同時,作為煙臺生態涵養區也不適合大規模開發,守著青山綠水的棲霞如何才能迎來金山銀山?
是故,無論是從煙臺振興縣域經濟的發展大局來看,還是從兩地發展的現實考量,都亟需更好更快突破工業。
2021年8月底,在煙臺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兩地正式簽訂《關于合作共建松山產業園的戰略協議》。根據協議,產業園規劃面積12.1平方公里,采取“類飛地”模式合作共建,由煙臺開發區(黃渤海新區)主導,棲霞承擔社會性事務,實行統一規劃建設、統一招商引資、統一政策供給、統一運營管理,通過跨空間開發,實現資源互補、協調發展,以期實現“一年聚勢,兩年起勢,三年成勢”。
由此,“飛地經濟”被視為撬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備受關注中揚帆出征。
“1+1>2”
區別于其他地方“飛地園區”,黃渤海新區松山產業園把生態高地與產業高地建設結合起來,科學論證園區主導產業,突出綠色低碳理念,確定了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產業的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無煙”工業,努力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兩年來,這里共落地重點項目8個,累計總投資16.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的7個項目,是從黃渤海新區產業溢出或轉移而來。
進駐園區的第一個項目煙臺力高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位于黃渤海新區的企業力高(山東)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的下游企業。
就近布局產業鏈,是產業發展的普遍邏輯,為什么力高新能源要舍近求遠將配套企業放在松山?
“經過調研,之前松山產業園內有一家生產線束的企業因經營不善破產了。將工廠建在這里,可以直接使用之前的熟練工人,上手快,而且用工成本和廠房租賃成本也低,預計一年可節省近百萬元。”煙臺力高模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郭培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目前,力高模塑科技已實現量產,每月可生產35萬片動力電池BMS殼體,主要客戶有上汽五菱、奇瑞等。今年的銷售額將達到5000萬元,預計明年可突破億元。
無獨有偶,松山產業園內,煙臺康林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是煙臺叢林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產業鏈配套企業,煙臺民士達先進制造有限公司則是泰和新材集團的下游企業……
這,正是當下產業園產業建設的主要路徑,即由“飛出地”黃渤海新區,向“飛入地”棲霞有序溢出、轉移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以及重加工與生產的制造類項目。
如此一來,黃渤海新區實現了產業的梯度轉移,為高附加值產業騰出了更多發展空間,而工業是短板的棲霞,則豐富了產業結構,增添了發展新動能。
一“飛”一“入”間,帶來的是脫胎換骨的變化。
“2021年,我們對產業園內的企業進行了摸底,76家企業主要從事服裝、飼料、食品粗加工等,規上企業有13家。今年,規上企業增加到了16家,預計明年還將新增4家。”李江說。
統計數據顯示:兩年來,松山產業園新落地項目投資強度高于原有規上企業平均水平近5倍,畝均稅收高于原有項目近8倍。2023年園區實現地方稅收有望突破4800萬元,較基數年同期增長20%。
蹚出新路徑
產業在完善,先進的理念與機制也在導入。
在松山產業園建設中,交地即辦證、拿地即開工、“四證齊發”、鑲嵌式審批等先進、靈活的政務服務方式已經成功應用,很好地促進了企業發展和項目落地。
“在這里辦企業享受到的一系列服務,跟在黃渤海新區沒區別,用工成本和廠房租賃成本還低。”園區內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區別于其他園區一般是在一片處女地上從零開始,松山產業園的建設則面臨著不少歷史遺留問題,李江用“園區的棚戶區改造”來形容這一重塑過程。
不讓一寸土地閑置,不讓一方空間浪費。松山產業園累計盤活閑置低效用地近千畝、廠房30多萬平方米,為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跨區域重構提供了“松山經驗”。
可以說,共建兩年來,無論是產業的構建還是機制的建設,都取得了可喜成效。
這一優勢互補、互促共進、互利共贏的區域發展模式,是否可以復制?
今年10月23日,煙臺印發《關于支持長島綜合試驗區探索發展“飛地經濟”試點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稱《措施(試行)》),支持長島通過在轄區外購買或租賃樓宇、合作開發園區等形式發展“飛地經濟”。
正在全力推進國際零碳島建設的長島,擁有優良的生態資源和海域環境,如何用好這些資源,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贏,是長島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發展“飛地經濟”,無疑是推動要素資源流動,加快長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根據《措施(試行)》,煙臺將支持長島與“飛入地”政府共同探索產業飛地、人才飛地、生態補償飛地等多種類型飛地,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支持雙方一體實施“雙碳”行動,探索長島碳匯指標等異地調劑使用。
放眼全國,“飛地經濟”大量興起,“飛地園區”或將成為尋常。對產業布局呈現濱海帶狀城市特點的煙臺而言,這一路徑克服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工業布局分散、資源浪費等現象,通過優勢互補、共贏發展,探索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在變,再變。如今,黃渤海新區松山產業園按照“一年拉框架,兩年出形象,三年成體系”的總體發展思路全速出擊,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在強勢崛起。正在這個賽道上奮力摸索的煙臺,值得期待。
YMG全媒體記者 劉潔 通訊員 姜乾 攝影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