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23-12-27 16:09:12
原標題:薈萃沿黃九市210余件文物“山東地區黃河文明特展”啟幕
來源:濟南時報
原標題:薈萃沿黃九市210余件文物“山東地區黃河文明特展”啟幕
來源:濟南時報
地面鋪設的山東黃河地圖長卷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錢歡青 攝
黃河在山東境內流經628公里,占黃河下游的四分之三。從后李文化到岳石文化,這里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九曲黃河在這里入海,造就了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內涵;泰山、孔子與黃河在這片大地匯聚,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12月26日,由濟南市博物館聯合九市15家文博單位舉辦的“湯湯大河 生生不息——山東地區黃河文明特展”在濟南市博物館啟幕。展覽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山東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學會及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支持,通過山東黃河流域博物館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深挖山東地區蘊含的獨特黃河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實現對山東地區黃河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闡釋與傳播,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26日開展當天,新黃河記者來到展覽現場,先睹為快。
薈萃沿黃九市15家文博單位210余件文物
一進濟南市博物館大門,記者就在大廳,也就是本次展覽的序廳中看到氣勢恢宏的展覽展標,“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藝術設計效果立即將觀眾帶入壯美黃河的宏大主題,泰山、三孔、大運河、光岳樓、黃河入海口等鮮明元素組成一幅畫卷徐徐展開,氣勢、動感兼具。因為展覽規模很大,因此占據了博物館一樓三個展廳。
作為“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山東省內聯盟成員單位,濟南市博物館發揮“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員重要作用,聯合濟南、菏澤、濟寧、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淄博、東營沿黃九市15家文博單位共同推出此次展覽。
展覽立足于山東地區黃河文明的源起、發展與精神內核,以黃河在山東的流經為序,遴選各地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的文物210余件,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河·激蕩——自然生態與歷史演變”,利用歷代黃河輿圖、歷史文獻、治黃人物典故,輔以圖標、沙盤、視頻等手段,向觀眾展開一幅黃河山東卷的壯闊畫卷。
展廳中的一件濟南市博物館藏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石印本《三省黃河全圖》特別值得一提,該圖由易順鼎、劉鶚等纂修,顧潮等測繪。此書計5冊160篇,詳細展示了黃河在山東、河北、河南三省的河道走向、接納支流、兩岸堤壩等水利工程情況。也是中國第一次用近現代技術實測的黃河圖,在黃河水利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覽的第二部分“河·共生——文明探源與文化瑰寶”,用精品文物承托起山東黃河流域的厚重歷史,捕捉黃河文化在齊魯大地衍生出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帶領今人的腳步重走黃河,見證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燦爛輝煌的文明足跡。
第三部分“河·相傳——時代價值與傳承發展”,依托革命文化、非遺、新時代發展等豐富內容,構筑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奏響山東黃河的時代凱歌。
蛋殼黑陶高柄杯、變形獸面紋亞醜銅罍等“一級文物”引人矚目
本次展覽的第二部分“河·共生——文明探源與文化瑰寶”特別值得關注,這一部分以省會濟南為引領,以黃河在山東的流經為序,薈萃了沿黃九市的眾多文物精品,集中展示了沿黃九市的文明發展與璀璨文化。
從泰安大汶口到章丘城子崖再到臨淄齊故城,從曲阜“三孔”到泰山之巔再到黃河入海口,黃河之畔的山東承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如一本浩瀚的史卷向觀眾緩緩展開。
展品中不乏重量級展品,除了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白陶背壺、鹿角鋤,章丘城子崖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以及變形獸面紋亞醜銅罍、唐代三彩帶流罐、宋代定窯白釉蓋罐等眾多一級文物集中亮相外,還展出了與泰山文化息息相關的泰山祭器、大運河沿岸出土文物、博興龍華寺遺址出土佛造像、淄博窯精品瓷器、制鹽使用的商代盔形器等地域性色彩濃厚的特色展品,充分彰顯了山東黃河文明兼容并包、同根同源的壯闊氣質。
其中,濟南市博物館藏的一級文物蛋殼黑陶高柄杯,出土于章丘城子崖遺址,其杯口最薄處只有0.2毫米,重量僅70克,輕巧可見一斑。蛋殼陶質地細致緊密,表里透黑,不滲水,燒成火候高,表明了當時山東龍山文化制陶業的發達,是中國史前制陶工藝的巔峰之作。
此外,濟南市博物館珍藏的一級文物“亞醜”青銅罍,屬商代晚期。形體高大,表面潤滑光亮,花紋繁縟細密,紋飾清晰,布局嚴謹有序,做工精良,保存完好。器身內外沒有一般青銅器剛出土時的銅銹或泥土,而是通體烏黑幽亮,包漿燦然,應是早年出土后經歷代收藏者把玩揣摩珍藏所致。因蓋內及口內均有“亞醜”兩字的銘文,故名之“亞醜罍”。其造型優美,在中原地區很少見,實為“亞醜”器群中之精品。
另外還有一些極具特色的文物,也頗引人矚目。比如,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藏的一張清咸豐四年(1854年)利津至東阿舊城大清河船票。這張船票“誕生”一年后,黃河奪大清河入海。
再如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藏的鐵帽頭和鐵鋦扣,前者為建閘時增加木樁銳度和堅固度使用,后者為連接、固定運河閘壩石板所用。
此外,無棣縣文物保護中心藏無棣縣佘家鎮鄧王村鹽業遺址出土的周代盔形器也很有特點。盔形器為古代人們煮鹽用的器皿,主要發現于山東沿海地區,很有地域特色。
數字化助力,動態展現黃河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的形式設計以“具有故事性特征的體驗空間”為理念進行藝術呈現,提取沿黃九地特色文化元素為線索,并將其融入展廳空間中持續共振,因此頗能引發觀眾共鳴。
山東黃河的獨特色彩在展廳中處處可見,例如地面鋪設山東黃河地圖長卷進行趣味擴展,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拓寬了觀展者的理解與記憶;以“大禹治水”“在川觀水”“泰山封禪”等耳熟能詳的人文故事為題材的主題展墻將山東黃河故事向人們娓娓道來;而以九地鎮館之寶為串聯的黃河地圖以及革命文化與非遺展區則以交互性的設計形式,描畫著大河兩岸文化遺產綿延不絕的血脈煙火。
在本次展覽的互動體驗展廳,除了有一幅巨大的橫貫整面墻的《山東省黃河圖》,還以全景動態演繹的形式帶領觀眾沉浸式飛躍山東黃河之路,以黃河流經的地理線路為線索,一領黃河的壯麗之景。對精選代表性文物進行的3D文物開發,也讓觀眾全方位、多角度、高清晰地觀賞文物、完成互動,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歷代黃河詩詞墻也設計得頗有特色。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錢歡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