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寧晚報
2024-01-12 11:29:01
原標題:從吉市口到太白樓路商圈 盡看濟寧版《繁花》
來源:濟寧晚報
原標題:從吉市口到太白樓路商圈 盡看濟寧版《繁花》
來源:濟寧晚報
本報記者 萬德龍
隨著電視劇《繁花》的熱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些情景重回大眾視野,引發廣泛熱議。過往三十年,外灘、黃河路、南京路、進賢路上究竟上演了多少傳奇,走過那澎湃年代的人們終究會留下印記。濟寧也有屬于自己的黃河路、南京路,位于任城區南門口以南、古運河南岸的吉市口,商業群雄逐鹿的太白樓路,都見證了無數奮進者的發家史,他們從這里走出去,為濟寧人民帶來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屬于那個年代的一路繁花。
騎著嘉陵帶著秤 古運河岸煥發新生機
“上世紀80年代中葉,伴隨著廠長負責制的推行,一些走得快的工廠在廠長的帶領下,除了工資,員工還可以領到不菲的獎金。1986年前后,有些廠子的獎金甚至超過了工資。”今年62歲的李勇,當時任職于濟寧某毛紡織廠的銷售科,1986年,工資42元,月獎金就達到了50元。
80年代,無數位電視劇《繁花》里的“范廠長”在華夏大地上出現,帶領員工拼搏向前,享受時代帶來的紅利。
“計劃經濟時代,一個成年人一個月3兩油、半斤肉,一天一斤糧食,從不餓肚子到能吃得飽。1985年后,伴隨著收入的增長,肉、雞蛋等在老百姓飯桌上已經很常見了。”李勇說。由此,人們對于商品買賣這件事,有了更多的追求。
同時,伴隨著商品的流通,市場經濟的浪潮席卷全國。圍繞著衣食住行這些生活必須門類,“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聚集在濟寧西郊的一個角落,為美好生活忙碌著。
那時候,有這樣一句話:“騎著嘉陵帶著秤,起個大早做買賣”,一輛嘉陵摩托車上承載的不只是生計,更是對于美好生活的期許。
衣服搭在身上成貨架 古槐夜市由此形成
作為濟寧第一批服裝生意經營者的范老板,如今仍在秀水城從事服裝生意,經典的大背頭發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沿用至今。在南門口南邊、玉堂醬園東西走向幾百米的吉市口,誕生了濟寧輕工業產品的售賣雛形,這里也是無數服裝經營者夢開始的地方。
“從‘一顆扣子’開始,吉市口聚集了無數江南小雜貨的經營者。”范老板等一眾經營者從這里發家,他們從絲巾、皮帶賣到牛仔褲,從箱包賣到了滌綸T恤衫,從發卡頭飾賣到了太陽鏡,緊跟當時的潮流。“當時年輕人最時尚的打扮就是,身上穿著蘋果牌牛仔褲,手拿皮爾卡丹的手提包,頭上頂著一個蛤蟆鏡。可以說,濟寧的服裝行業就是從吉市口打開市場的。”
“80年代末期,服裝行業迎來了第一波熱潮。最早的貨架就是生意人的肩膀,當時隨便搭在身上就可以叫賣,一個月的凈利潤能達到數千元,比十幾個上班族的工資加起來還多。”范老板告訴記者,后來,吉市口出現了檔口,他們就在檔口里扯上繩子叫賣。到了90年代,這里做生意的越來越多,沿著古槐路一路向北,古槐夜市由此形成。
從吉市口到古槐夜市,從太東大市場到秀水城,無數位像范老板一樣的生意人,沿著時代發展的印記,書寫著自己的商業傳奇。
私營飯莊快速發展 美味包子香飄幾十年
隨著商貿行為越發強烈,一批民營飯店得以快速發展,如同《繁花》一樣,每一座城市里都有屬于自己的至真園、金美林、粵味館。
“從溫泰和開始,濟寧的一批私營飯莊、村辦飯店快速發展,東方飯店、東門飯店、陶然樓等火爆一時,他們憑借各自特色,逐漸取代了一品香包子鋪、青年飯店、濟寧飯店、浣筆泉飯店等國營飯店。”在一天門街經營飯店30多年的馬老板說,當時許多人進城一天,去的地方左右不過南門口方圓幾里路,行程大都是這樣安排的:在百貨大樓逛街、去人民影院看電影、到宮家飯店吃一籠包子,臨走的時候再買蘭芳齋的一提糕點。
“1991年我在紅星路老師專大院學習,當時吃到了東方飯店的包子,那個香氣讓我記了十幾年。”現工作于鄒城市太平鎮的鐘大哥回憶說,“吉市口往東是燒酒胡同,那里有所職工夜校,我和愛人就在那里認識的。一品香包子鋪就在附近,那里的包子也好吃。”
第一家大型超市在太白樓東路誕生
上世紀90年代初,連鎖餐飲進駐濟寧,角逐太白樓路商圈,加州牛肉面、肯德基等帶給濟寧市民不一樣的就餐體驗,一碗售價5元的牛肉面引發熱潮。“當時我月收入三四百元,每周帶兒子去吃一碗加州牛肉面成了一種‘輕奢’習慣。”市民趙先生說,從吃飽飯到吃好飯,再到餐飲有了選擇,濟寧人的餐桌越來越豐富,“我小時候根本想不到,長大以后不僅能吃飽吃好,在喝羊湯之外還有了洋快餐。”
《繁花》里,滬聯商廈的中外合璧,扶持民族品牌崛起的同時,又吸收外國先進的商業模式,引進了超市的經營業態。“2000年,由濟寧百貨總公司發起,濟寧第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在太白樓東路誕生,這就是中百家家樂超市。濟寧的消費者第一次直觀感受到與商品零距離的購買模式,看到每件商品都想買,結果到門口結賬時才發現花了那么多錢。”時任超市負責人萬經理告訴記者,濟寧的商業模式,從糧票到自由買賣,從門市部到超市,從坐火車進貨到現代物流,過去3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商業人前赴后繼,換來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在太白樓路上,從南門口到琵琶山路,是濟寧人關于商業的最初記憶,自西向東,如今或者曾經分布了十多家大型商超:五金交電大廈、百貨大廈、南門商場、吉市口門市部、吉客隆、華夏商場、百貨大樓、新華書店、郵電大樓、運河城、華聯商場、寧安商廈、龍貴購物中心、九龍家電、蘇寧大廈……在這些商業林立之中,夾縫中還誕生了很多專賣店,從最早的真維斯、夢特嬌、達芙妮開始,太白樓路上云集了無數的商業夢想。他們如繁花一樣綻放,在博弈間煥發生機。
第一部手扶電梯出現在百貨大廈
在眾多濟寧老城區居民的記憶里,不管是熱鬧的太白樓路商圈、“人擠人”的古槐夜市,還是后來的太東大市場,商業形態始終離不開“逛街”二字。據老一輩的介紹,從單純的商品買賣到“逛街”概念之間,其實有一件標志性事件,那就是1990年濟寧百貨大廈里出現的濟寧商場首部手扶電梯。大概也就是從那時起,人們出入商場不再只是為了買,而是一種消遣。
上世紀80年代中葉,在傳統商業的基礎上,大型商業形態在全國各地開花。曾經在百貨大廈工作的劉大哥告訴記者,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面積的變化,從經營面積1000平方米的百貨大樓,到1萬平方米的華聯商廈,再到擁有首部手扶電梯的百貨大廈,消費者的選購余地越來越大;第二點變化則是電氣化設施的出現,商場里有了電梯、樓層間有了優美的背景音樂、商品陳列有了照明設施,這一切都具備了現代化商業形態;第三點則是經營品種的多樣化,商場里出現了廚房家電和黑白大家電,冰箱、電視、洗衣機成為了結婚三大件。
1985年,單卡錄音機、傻瓜照相機、愛華隨身聽出現在了商場的陳列柜上,在當時迅速引發搶購熱潮,緊接著,黑白電視機開始走進家庭,濟寧人的娛樂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1987年,廚房電器的出現讓做飯變得簡單。松下微波爐、電飯煲成為時尚單品,蒸米飯不再需要開火了。與此同時,高壓鍋也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劉大哥說,作為家電部門負責人,他見證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國產家電的崛起,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大家電的普及率快速提升。
“1987年結婚的時候,陪嫁的有日本產的電冰箱,還有國產的彩色電視機和電風扇,兩年后家里添置了進口的空調窗機。”今年60歲的劉大姐告訴記者。
新時代的濟寧商業多點開花,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汽車展廳能開進商場,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太白湖新區某大型城市綜合體負責人李經理告訴記者,面對同質化競爭,商場所承載的生活方式也不僅局限于“逛商場”,為了帶來更豐富、有趣的購物體驗,商場不斷創新活動和展覽,思考和探索體驗型商業的更多可能性。“買一杯奶茶的功夫就能在年輕人內心里種下一顆買車的種子,這是商家需要的。”
作為城市最重要的配套之一,商業的作用就是滿足并服務人民群眾日益變化的消費需求。從經營面積數千平方米到破萬平方米,從商業項目總體量破十萬平方米到破二十萬平方米,從太白樓路到金宇路再到火炬路,從濟鄒路到濟寧高新區再到太白湖新區,城區框架的不斷擴大為商業帶來更多可能。越來越多的商業品牌入駐濟寧,越來越多的商業形態融入傳統商業,供需兩端的天平努力尋找著平衡,但有一點不曾變化——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