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淄博晚報
2024-02-28 12:13:02
原標題:淄博記憶
來源:淄博晚報
原標題:淄博記憶
來源:淄博晚報
地名,既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記憶,也是城市的一張獨特名片。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齊文化發源地的淄博,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地名不僅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地理變遷、歷史滄桑和文明發展,還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對淄博地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僅有助于傳承淄博歷史文脈,更有助于淄博地名文化資源旅游價值的發掘利用,讓淄博成為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地名文化 走進“尋常百姓家”
“博山古稱顏神,因孝婦顏文姜而得名……”打開“博善地名”小程序,關于博山的地名故事、風光景色都有著生動的全景圖像展示。這是博山區建成的全市首家區級地名智慧管理平臺,全區200多個居民點地名信息和全景圖像導入地名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將二維碼逐一鑲嵌到每個地名標志上,傳統地名升級為數字地名,市民只需用手機輕輕一掃,即可了解此條地名的來歷、沿革及其文化內涵,群眾不出門即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如何讓地名故事深入人心,讓地名文化成為獨特的文化風景?臨淄區則立足齊文化發祥地優勢,規劃建設美麗鄉村記憶館10處、地名文化長廊5處,打造地名文化公園3處,讓市民身邊處處是地名文化好風景。周村區通過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對40多個歷史地名進行包裝、賦碼,群眾掃碼即可聽取每個地名的智慧講解,打造形成“魯商故里·絲綢之鄉”地名文化品牌。2023年以來,全市共舉辦地名文化書畫攝影展20多場,新建地名文化主題公園6處,打造特色地名文化街區3條。地名文化以更生動、更直觀、更富活力的方式呈現在群眾面前、融入群眾生活。
傳播地名故事 助力鄉村振興
“最為珍貴的是這30多份黃河訓令,填補了高青縣黃河文化的空白……”在高青縣黃河碑刻博物館,60歲的地名宣講志愿者王術青正在為一群聚精會神的小學生講述著黃河地名故事。每一塊碑刻、每一個地名,都承載著地域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走上講臺,講述1—2個高青地名故事,傳承和弘揚好高青地名文化。”
積極引入社會力量,組織地名文化愛好者組成志愿服務隊,開展“記住鄉愁·守望地名”地名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在全市范圍內設置城市道路、鄉村路街巷、農村居民點等5600多個地名標志,不斷拓展地名文化傳播的領域。
淄博市也在積極探索將地名文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新路徑。“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全市打造了80多個特色文化名片,如“楷模之鄉·醉美西里”“孝鄉福地·五彩八陡”等。這些名片將地名文化與鄉村旅游、農副產品銷售等緊密結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淄博市不斷創新地名文化載體,成功打造“池上桔梗”“邊河小米”“高青西紅柿”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農副產品的附加值、美譽度大幅提升。不僅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也提升了淄博市的整體形象和知名度。
地名助力鄉村振興,創新是第一動力。淄博市將繼續朝著鄉村地名“起得好、織得密、用得準、傳得遠”的目標前進,讓地名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傳承地名文化 守住淄博記憶
2023年11月2日上午,淄川區般陽路街道辦事處會議室氣氛熱烈,場面活躍。“淄博市首批地名文化遺產認定專家評審會”在這里如期舉行。來自市委黨史研究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文化和旅游局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他們共同聚焦淄博市優秀地名文化的文化特征、學術價值及新時代發展方向,對107條推薦上報的地名文化遺產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審。
這些地名地理實體完整,名稱典雅,傳承價值重大,知名度高,且文化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經一致決定,將各區縣推薦上報的齊國故城等107個地名納入淄博市首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將其中49個優秀歷史地名推薦納入山東省省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淄川區、博山區、臨淄區、高青縣等區縣探索形成的“構建四位一體地名管理體系”等4個案例被評為全省優秀創新案例。
人依地棲,名以存志,土地有了名字,便是其生命的開始。地名不是簡單的標識,更是文化的“活化石”。以建名錄方式對地名文化進行保護,開創了我市地名文化傳承保護的先河,也進一步提升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
(全媒體記者李細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