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晚報
2024-02-29 09:07:02
原標題:青島農貿市場煥新記
來源:青島晚報
原標題:青島農貿市場煥新記
來源:青島晚報
曾經與時尚毫不搭邊的農貿市場正在成為繼棧橋、大學路網紅墻之后的城市新晉“頂流”。在浮山所、團島、埠西等農貿市場如織的人流中,除了附近買菜的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慕名而來“打卡”的年輕人,他們在農貿市場品嘗原生態的美味、記錄真實的人間煙火。作為青島農貿市場“頂流”的團島農貿市場甚至還吸引到了蔡瀾、黃曉明、黃渤、陳小春等明星前來打卡。
當一部手機就能解決衣食住行幾乎所有問題,當各類新消費新模式層出不窮,展示食品原生態的菜市場不但一躍成為網紅,而且一直在“走紅”。農貿市場為什么火了?近日,記者深入探訪團島農貿市場、浮山所市集等青島新晉“網紅”市場,揭開青島農貿市場“走紅”背后的秘密。
《青島市農貿市場管理辦法》3月1日正式實施
《青島市農貿市場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辦法》全面總結農貿市場管理工作實踐和已有制度建設成果,將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固化為制度規范,同時聚焦問題、短板,針對性完善制度措施,加強農貿市場規劃、建設、經營和監督管理全鏈條規范,強化剛性約束,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目前,我市在冊農貿市場(含農產品批發市場)117處,總面積205.9萬平方米。其中,市南區8處,市北區18處,李滄區20處,嶗山區7處,西海岸新區23處,城陽區8處,即墨區5處,膠州市14處,平度市6處,萊西市8處。
顏值之變
農貿市場潮范十足
“農貿市場竟然安裝了空調,這在以前真是不敢想的事情。”面對記者的采訪,浮山所市集海鮮區域10號攤主劉炳娟十分感慨。2006年,劉炳娟來到浮山所農貿市場租下一個海鮮檔口,這一干就是18年。在劉炳娟的記憶中,冬天是最難熬的季節,農貿市場海鮮區域尤其陰冷,自己必須穿上厚厚的大棉襖,由于經常要幫客戶挑選海鮮,手上必須涂上厚厚的防凍霜才不會開裂。“現在好了,給我們安裝了空調,工作環境一下子就好了。”劉炳娟告訴記者。
安裝空調只是浮山所農貿市場改造后的其中一項變化。2021年,浮山所農貿市場投入1700萬元進行改造,并正式改名為浮山所市集。如今的浮山所市集還增加了無障礙衛生間、母嬰室、理發室等。
在浮山所市集門口,記者看到一些文藝范兒的標語,“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遇見你,浮山所”“三餐四季,溫暖有趣”等,不少前來打卡的年輕人首先要在門口拍照留念。
走進改造一新的浮山所市集,地面打掃得一塵不染,各個區域的指示牌一目了然,無論是新鮮蔬菜攤位還是海鮮檔口,所有的商品經過精心陳列,令人賞心悅目。幾乎每家攤位都設計了個性十足的招牌,而這些招牌也成為浮山所市集的一大特色,讓整個市場顯得潮范十足。
“傳統的農貿市場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給人們帶來的購物體驗并不好,我們在改造之初就希望通過改善市場的整體環境,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浮山所市集市場運營主管蘇君告訴記者。
蘇君認為,外觀上的改造只是農貿市場提升的第一步,關鍵是要實現功能的提升,因此浮山所市集將更多的錢投入到新風系統、消防系統的改造中。
農貿市場的巨大變化與青島對農貿市場的重視密不可分。2017到2020年,青島連續四年開展星級農貿市場創建活動,以此提升市場管理服務、環境衛生等,市區兩級財政共投入獎補資金8320萬元,有62處市場被評為星級農貿市場。2021年和2022年,我市組織開展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市區兩級財政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撬動市場投資1.2億元,新建和升級改造農貿市場23處,改造面積近10萬平方米,市場整體水平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
業態之變
菜市場“長出”新消費
農貿市場硬件的提升帶來的不僅是客流量的增加,更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為農貿市場發展注入新活力。
團島農貿市場位于蔬菜和水果專區之間的餐飲區域在2023年夏天“火”了一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市場買了海鮮,直接拿到餐飲區域的門店進行加工。由于海鮮加工業務太火爆,許多商家選擇在暑期改變原先的主業,全部投入海鮮加工業務。團島農貿市場工會主席劉賓介紹,餐飲區域在設計之初本來是為了滿足周邊居民和商戶的用餐需求,伴隨著越來越多游客到農貿市場打卡,餐飲區域在暑期成為整個市場最火的地方。商戶們根據游客的要求制作各種口味的海鮮,僅收取一定的加工費。劉賓告訴記者:“這種現場加工制作的模式不僅可以讓游客吃到最地道的青島海鮮,價格上相比外面飯店也要便宜不少,因此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浮山所市集同樣看準了海鮮加工模式的巨大商機,該市集在改造時特意在緊鄰著海鮮區的位置開辟出一片餐飲區域。平時,商家各自經營燒烤、火鍋等品類,也承接海鮮來料加工業務。記者在其中一個檔口看到,這家門店的海鮮加工業務已經十分成熟,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清蒸、油潑、爆炒等不同的烹飪方式,根據烹飪難度的不同,價格也不同。“這個區域絕對是夏天農貿市場的頂流,有時候一中午就要翻四到五次臺。”
浮山所市集火鍋聚社負責人劉振寧之前從事酒店配送業務,得知浮山所市集開業,他成為第一批入駐的餐飲商家。“我非常看好這種海鮮加工的模式,它不僅為消費者節省了成本,更讓消費者體驗到了一種現買現吃的樂趣。”劉振寧說。
在加入浮山所市集之前,蘇君是青島一家連鎖品牌的負責人,門店遍布全市各大商場,作為土生土長的浮山所人,為了更好地照顧家人,蘇君決定回到從小長大的地方。“時代在變化,農貿市場的經營思路也發生變化,我們應該用商業發展的模式來經營農貿市場。”蘇君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心得。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農貿市場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記者在團島農貿市場看到,在旅游淡季,農貿市場盡管游客數量減少,但卻活躍著一批快遞小哥。原來,游客購買海鮮時都會加上商戶的微信號,回到家鄉后依然會通過微信下單購買海鮮,商戶通過快遞將海鮮寄送到客戶家中。
為更好地推動我市農貿市場提檔升級、服務市民,青島市市場監管局出臺《青島市農貿市場專項規劃(2021-2035 年)》,著力構建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依托,以中心農貿市場、社區農貿市場兩級市場為主體的現代農貿市場體系,填補了青島長期缺少農貿市場專項規劃的空白。
主角之變
農貿市場
成90后創業熱土
無論農貿市場的硬件和業態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商戶永遠是農貿市場的主角。早些年,農貿市場商戶主要以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如今,開始成為年輕人創業的熱土。他們不再只向往精致的高檔寫字樓,更把目光瞄準流量巨大的農貿市場,將來自全世界的特色產品引入農貿市場,受到市民的歡迎。
90后董曉娜和丈夫在浮山所市集經營一家鴨貨店,雖然開業時間不長,但憑借著獨特的口味,這家店已經成為市場的網紅店,并且已經開設兩家分店。在創業之前,董曉娜是青島一家企業的時尚女白領,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現在的農貿市場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正是看準了農貿市場的客流量才大膽創業。”董曉娜告訴記者。
看準農貿市場商機的不止董曉娜一人。王女士在團島農貿市場開設了一家名為青藍色半島的深海產品店,主要銷售三文魚、金槍魚等深海產品,還有牛肉卷、羊肉卷等火鍋食材。王女士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三文魚、金槍魚這類深海產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團島農貿市場客流量最大,所以我決定把門店開在團島市場,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沒錯。”
伴隨著農貿市場的快速崛起,一些知名連鎖品牌也開始將目光投向農貿市場。記者在浮山所市集看到,知名糕點連鎖品牌大和生記把門店開到了市場里,店員們身著統一服裝忙碌著。由于有品牌作為保證,大和生記成為浮山所市集里的“排隊王”。大和生記店長介紹,浮山所市集門店客流量非常好,產品受到周邊居民的歡迎,非常看好農貿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
初心不變
讓煙火氣繼續傳承
當農貿市場的硬件越來越現代化、業態越來越豐富,但屬于農貿市場那迷人的人間煙火氣卻始終未曾改變。也正是這份對人間煙火的傳承,成為農貿市場最核心的競爭力。
蘇君說:“相比于商場、購物中心,農貿市場是更有人情味的地方,這種人情味不僅僅是價格上的優勢,更是消費者與商戶長久建立起來的默契。”
在劉賓看來,團島農貿市場的“爆紅”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團島農貿市場有著將近30年的發展史,很多商戶都是跟著市場一起發展二三十年的“老人”,市場火爆是基于多年來誠信經營的積累。
在團島農貿市場,一批“市場二代”正在接過父輩手中的接力棒。于珊珊和哥哥在團島農貿市場經營一家海參門店。起初,他們主要針對附近居民銷售干海參和即食海參,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于珊珊也加入到直播大軍中。在于珊珊的海參攤位前,擺放著一臺手機,每天從門店開門營業,于珊珊和哥哥就在直播間直播賣海參。“剛開始摸不著門道,隨著很多老客戶到直播間捧場,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于珊珊說。
于珊珊是一位標準的“市場二代”,她的父母在團島農貿市場經營一家海鮮攤位,于珊珊和哥哥從小在這里長大,放假時還會幫著父母一起打理生意。從新西蘭留學回來后,于珊珊成為青島一家英語培訓學校的老師,在父母的鼓勵下,她決定回到團島農貿市場,繼承父輩的事業。
青島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場監管局還將協調相關部門推進農貿市場規范化、智慧化以及管理機制的不斷提升,讓農貿市場繼續發揮流通主渠道的作用,把特點和優勢傳承發展下去,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掌上青島 記者 李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