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客戶端
2024-05-10 23:16:05
原標題: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城市排位之爭白熱化,鄭州重慶合肥濟南狂飆產能
來源:桔子財經
原標題: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城市排位之爭白熱化,鄭州重慶合肥濟南狂飆產能
來源:桔子財經
記者 蔡宇丹 濟南報道
隨著各大城市一季度數據出爐,“萬億俱樂部”城市最新格局變化中,汽車產業作為制造業中產值最大、產業鏈最長、相關產業最多的產業,已成為影響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乃至能級躍升的關鍵性變量。
1. 傍上比亞迪,鄭州工業競速領跑“萬億俱樂部”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比亞迪對區域經濟的強勢驅動,如今正反映在各個萬億俱樂部城市的工業數據上。
今年一季度,鄭州坐上26個GDP萬億城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第一位置。
富士康在河南手機產量下降,但鄭州正借勢鄭州比亞迪工廠、鄭州上汽乘用車等項目進行深度產業變軌。
圖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2024年一季度,鄭州GDP增速6.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達15%,其中汽車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8%,新能源汽車、微型計算機、充電樁等新產品產量增長80.1%、17.5%和17.2%。
2023年4月,隨著比亞迪鄭州整車生產基地投產,鄭州新能源汽車產能開啟狂飆模式,將鄭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推高到兩位數。
2022年,鄭州新能源汽車產量6.98萬輛。2023年,鄭州汽車產量83萬輛,同比增長61.7%,其中新能源汽車31.6萬輛,同比增長3.5倍,比亞迪在鄭州整車生產基地生產整車超20萬輛。
除了比亞迪,2023年,鄭州上汽乘用車二期項目建成投產,設計年產能30萬輛,加上一期項目,上汽鄭州基地年產能達到60萬輛。
2023年,鄭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8%,增速居9個國家中心城市首位。
2024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推進上汽、比亞迪、宇通、東風、一汽等重點企業新能源整車項目,力爭新能源汽車產量超70萬輛,帶動汽車產量突破140萬輛,汽車產業產值增長60%以上、集群規模達到4000億元。
與鄭州相比,2022年登頂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西安陷入低速增長困境。一季度西安GDP為2882.86億元,增速2.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7%,汽車制造業總產值下降3.4%。
對比2023年一季度西安11.6%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汽車產業的減速直接拉低了西安工業增速。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庫,今年一季度陜西新能源汽車產量為21.43萬輛,產量同比減少4.8%。根據陜西汽車工業協會數據,今年一季度,西安比亞迪一季度汽車產量為19.3萬輛;西安吉利一季度汽車產量5.7萬輛,同比增長5.4%。
高度依賴比亞迪的西安,因比亞迪產能在2023年開啟狂飆模式,被其他生產基地分流了產能。
2022年1月,比亞迪常州基地投產,2023年常州基地產量達到30萬輛;2022年11月,比亞迪濟南基地投產,2023年,濟南基地產能達到24萬輛;2022年6月,比亞迪合肥基地投產,根據光明日報報道,2023年,比亞迪合肥基地所在的長豐縣產銷新能源汽車近50萬輛,同比增長近400%;產值超620億元,同比增長超320%。
2.重慶、合肥挑戰“百萬+”產能
在“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競逐上,這幾年一直是深圳、上海、西安輪流坐莊。
2021年,上海以63.2萬輛的成績遙遙領先,比同期深圳(29.95萬輛)和西安(26.9萬輛)總和還要多。2022年,西安以101.52萬輛險勝上海(98.86萬輛),深圳只有87.47萬輛。
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5%至128.68萬輛,西安降至98.38萬輛,而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178萬輛,增幅達104.2%,登頂“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深圳連續三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超過100%。
隨著新能源車企競爭進入白熱化,新能源汽車城市產能軍備競賽也越發激烈,新的挑戰者不斷出現。
一季度,“萬億俱樂部”城市頭部陣營的重慶和廣州劃出不同走勢,重慶GDP增速6.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8.6%,廣州分別為3.6%和0.1%。
一季度,重慶的汽車、材料和電子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3.7%、8%和7.3%,是全市工業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其中汽車產量增長10.1%,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倍。重慶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在解讀一季度工業運行數據時指出,賽力斯問界系列車型供不應求,新能源汽車爆發支撐了重慶汽車產業高速增長。
相比其他城市,重慶代表性新能源車企和爆款車型相對較多,以問界和阿維塔最為著名,這使得重慶在新能源汽車產能競賽中占據有利位置。根據重慶日報報道,賽力斯超級工廠所在的重慶兩江新區,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值達156億元 同比增長66.2%。目前,重慶賽力斯超級工廠月交付能力已達2.5萬臺。
按照規劃,2024年,兩江新區整車產量要超過120萬輛,其中新能源整車產量突破50萬輛。而在2023年,整個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今年一季度,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庫數據,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16.51萬輛,排在深圳、上海、西安之后。
同樣瞄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合肥,一季度GDP增速4.6%,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8.8%。
2023 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74.6 萬輛,同比增長 1.4 倍,躍居全國前五。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產值超1700億元,同比增長54.6%,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84.5%。合肥目前集聚江淮、蔚來、大眾、比亞迪、長安等六大整車企業,預計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將超過 120 萬輛。
作為新晉萬億之城,今年一季度,常州GDP增速為5.0%,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8%。常州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常州汽車及汽車零配件出口分別增長189.4%、12%。
今年3月,比亞迪全系銷量再次突破30萬輛,其中,比亞迪常州基地生產的元系列車型單月銷量3.3萬臺,海豹車型單月銷量1.3萬臺。常州日報報道顯示,2024年3月起,比亞迪常州基地月產能穩定達產約2.5萬輛,并加速新車型研發試制。今年1-3月,常州高新區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8.9%,常州正強力推動比亞迪二期項目年內竣工,以提升常州新能源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的集聚度。
2023年,常州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等5個產業集群接續步入千億級產業。這一年,常州新能源汽車產量達67.8萬輛,新能源整車增長126.6%,全年實現新能源領域制造業產值7680.7億元,增長15.0%,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98.9%。
3.左手比亞迪右手吉利,濟南坐望前十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濟南、青島、煙臺三市謀劃多年,一直在進行深度布局,如今,比亞迪效應在濟南已開花結果。
2024年一季度,濟南市GDP增速為5.3%,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汽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3.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25.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3%,合計拉動規上工業增長3.1個百分點。
濟南起步區比亞迪汽車工業園。大批新車源源不斷從廠區車間生產出來,停車場新車陣列宏大,包括新研發的車型騰勢新N7等,它們即將運往國內和世界各地銷售。 周青先攝
2022年11月底,比亞迪濟南基地首臺整車正式下線。2023年,濟南比亞迪生產整車24萬輛;2024年,濟南比亞迪的目標是整車30萬輛,完成產值330億元。濟南比亞迪有關負責人公開表示,濟南基地將增加出口車型,在出口方面作出貢獻。
但濟南并沒有將命運綁在比亞迪這個單一的戰車上。
最新消息顯示,4月9日,濟南產發負責人赴重慶考察賽力斯,雙方就動力電池配套及新能源整車產業落地濟南進行深入交流。落戶長清的長安新能源客車項目目前正力爭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盡快達到年產10000臺套新能源客車目標。
2023年發布的《濟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推廣應用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濟南市要集聚5家以上新能源汽車骨干企業,10家以上關鍵零部件骨干企業,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
2020年,濟南引入吉利新能源車生產線,使濟南本地產吉利乘用車實現了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的跨越。當前,濟南吉利已完成月產10000輛目標,2024年計劃年產純電動乘用車10萬輛。
2024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定下了年產新能源汽車產量40萬輛以上目標。對比2023年全國主要新能源汽車產區產量,前十為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長沙、常州、廣州、重慶、柳州、鄭州,排在第十和第九位的鄭州、柳州產量分別為32萬輛、47.7萬輛。在比亞迪和吉利兩大車企加持下,濟南如今已具備挑戰新能源汽車之城前十的實力。
一季度,青島GDP增速達到5.9%,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跑贏北京(7.5%)、杭州(3.2%)、寧波(7.4%)、天津(5.8%)等一二線城市;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5.2%、24.3%、12.8%和12.3%。
上述數據顯示,在驅動青島工業增長的引擎上,汽車產業的貢獻度并不靠前。
去年12月發布的《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中,青島和濟南是山東重點打造的兩個千億級基地,這個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推動青島新建項目加速產能爬坡。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上,從北汽新能源、奇瑞再到高合,青島入局不晚,苦心經營數年,過程起伏跌宕,但至今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造車新勢力。
2022年11月,奇瑞青島超級工廠整車下線,這個工廠規劃產能為20萬臺。2023年12月,奇瑞混動車型正式導入青島超級工廠;2023年10月,“青島造”首款高端新能源乘用車極石01下線。按照青島市相關規劃,到2026年整車產量16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60萬輛。加速產能爬坡,推動新能源爆款車型落地,已成為青島當前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要著力突破之處。
4.煙臺,靠配套能否打天下?
新晉萬億之城煙臺也有一個汽車夢。2020年,煙臺明確提出打造“百萬整車基地”目標。
今年一季度,煙臺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9.2%,其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增長26.4%,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4.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8.6%。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當前支撐煙臺工業雙位數發展的,還是傳統有色金屬和石化產業。
但煙臺汽車產業實力不容小覷。公開報道顯示,目前,煙臺共有420多家汽車零部件工業企業,其中福山區207家,占據半壁江山。作為煙臺汽車產業主戰場,福山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已集聚總投資770余億元的11個重點產業項目,涵蓋動力和儲能電池、新材料、檢測認證、研發等領域,福山汽車產業已具備每年為70萬套整車的配套能力,為新能源車商提供配套的企業有博世華域、安波福、坤泰新材料、東林精密等幾十家企業,配套對象包括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零跑、上汽、吉利、五菱、廣汽埃安等一眾知名廠商。
站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風口,如何擁有一個強勢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品牌,對于煙臺發展“百萬整車基地”將是極大助力。競跑到2024年,如今一座非區域中心城市想引進一個新能源整車企業,已是難上加難。
煙臺到底該走哪一條路?最強地級市蘇州的探索或許具有啟發性。
同煙臺一樣,蘇州汽車零部件企業遍地開花,并且深度參與了全國乃至全球專業化分工協作。目前,全球汽車零部件重點企業(100家)有41家在蘇州布局,其中6家在蘇州多點布局;全國汽車零部件重點企業(100家)有8家在蘇州布局。
但蘇州在整車、尤其是乘用車領域沒有多少話語權,缺乏實力強勁的整車企業帶動,使得蘇州汽車產業鏈始終未能進一步做大。
在引入新能源整車品牌屢屢受挫下,蘇州在產業鏈上下游尋找適合自己的賽道,在加快向新能源、智能網聯方向轉型時,把傳統零部件優勢共性資源延伸到新領域,與蘇州的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發展優勢。
今年一季度,蘇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1%,其中,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兩大行業產值實現兩位數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0%和15.8%,對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貢獻度合計達58.5%。
眾多城市緊盯整車品牌引進,但成為“配套冠軍”同樣能走出一條大路。2023年,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規模突破1100億元,同比增長23.9%。
常州高新區以“新能源整車+核心零部件”為引領,聚集鏈上企業近3000家,包括比亞迪、北汽重卡等整車企業,星宇車燈、華威模具等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蒂森克虜伯、安費諾等國外龍頭,以及宏微科技、晟威機電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整車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占比超60%。
目前,圍繞“大三電”核心部件等領域,福山區規劃打造了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等業務板塊,其中濰柴與比亞迪合資在福山區建設濰柴新能源動力產業園。這個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70億元,要打造行業一流的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電驅動總成全產業鏈的研發制造基地。據悉,濰柴之所以將這個百億項目落戶煙臺,是看中了煙臺汽車產業的配套能力。
按照《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到2025年山東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要達到5000億元,其中整車生產制造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布局實施一批核心部件領域重大項目,產業規模800億元左右;做大做強特色配套零部件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左右,其中核心部件和特色配套零部件產業規模總計占山東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的半壁江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