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4-05-13 09:42:05
原標題:濟南多舉措探索勞動教育:不只是“一課”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濟南多舉措探索勞動教育:不只是“一課”
來源:大眾日報
校園種開心農場,班級分“責任田”,學生當“小農夫”;走進基地,在真實場景中體驗種桑養蠶……勞動教育重回校園列入必修課之后,濟南市各中小學在課程教學、隊伍建設、校外實踐等多方面,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實踐探索。如何讓勞動教育深入人心、更“接地氣”?
“老把式”指導“小農夫”
5月10日,在濟南錦屏學校“紅領巾種植園”里,各種植物長勢正旺。“今天,咱們給黃瓜、西紅柿搭架子,幫助攀爬植物長得更好……”生物老師楊馥寧正帶領七年級的學生在地里忙活,這項看似簡單的農活,實際干起來并不容易,要互相配合,調整好距離、高度、角度。學校的兩位綠化師傅作為種地的“老把式”,過來指導操作要領。“這是我們第一次給黃瓜搭架子,很新鮮!”七年級2班的黃佳茜說。
在學校的西北角,兩個廚余堆肥箱正在發酵中。楊馥寧介紹,這是學生們利用食堂的蔬菜葉等廚余垃圾、枯枝落葉進行“三明治堆肥”,每年3月開始,經過混合、發酵、腐熟之后,大約兩個月就變成了營養豐富的肥料,“變廢為寶”撒到種植區,讓學生們體驗“小農夫”的每個操作過程。
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同樣為孩子們提供了親近自然、體驗勞作的機會。日前,40多名小學生走進濟南市玉符河畔的小卿照山林農場,參加農耕節活動。“每個坑栽一棵苗,每棵苗間隔一尺……”經驗豐富的農民現場教孩子們如何將一棵棵地瓜苗栽到土里。地里的農活對城市孩子來說,新鮮又陌生。雖然在太陽下忙得滿頭大汗,但他們依然興致勃勃。
目前,濟南已經共建共享了49所這樣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各學校提供資源支持和條件保障,拓展實踐場所,滿足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需求,力求在真場景、真任務、真體驗中開好勞動教育課。
將勞動觀念融入教學全過程
勞動教育誰來教?
濟南市鋼城區金水河學校初中教學管理部主任李曉茹表示,“最初,孩子們不會種,老師也不太懂,比如如何起壟,我們請了有經驗的農民來指導,生物老師兼職勞動老師,慢慢熟悉起來。”濟南市天橋區探索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挖掘人才資源,聘請家長、校外指導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300余人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形成“專職+兼職+家長導師+特聘工匠”的勞動教師隊伍結構。
濟南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勞動教育是“一育”,而不只是“一課”,勞動教育要全科滲透,將勞動的思想觀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教學效果比課堂上單純的講解好太多了。”金水河學校的生物老師鞠曉說,現在氣溫合適,初二學生開始輪流分組做酸奶,將正在學習的微生物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每個學生都盼著上生物課;前不久,學生們從家里帶來雞蛋,用孵化箱在教室里孵化小雞,后期再帶回家認養;校園自留地則讓學生們在翻土、種植、養護等全程勞動中,實地了解植物的一生;在秋季,體育組的老師看到冬瓜大豐收,教學生用尼龍繩編網,舉辦獨具特色的運冬瓜接力賽,最大限度物盡其用。
濟南錦屏學校通過廚余堆肥、試驗魚菜共生等項目,嫁接生態教育,收獲季節衍生出烙葫蘆、麥秸畫、樹葉畫等藝術課,各科互相交叉滲透,實現了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
勞動教育不能流于形式
“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并非要學生掌握某項技能,而是培養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濟南一所學校的負責人表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便是一些來自農村的孩子也很少接觸農活,一些家長更重視成績,勞動的育人功能被忽略,拍照打卡、家長代勞等流于形式的現象一度盛行。
近日,濟南市天橋區可悅小學的學生們接到一項重要的勞動課任務。不到清晨6點,他們便來到學校附近的早餐店、菜市場,探訪城市中“最早醒來的人”。四年級三班的張高歌第一次知道,這些餐館的后廚每天5點就開始工作,而為城市供應蔬菜食材的商販在凌晨的時候最忙。午飯時,三、四年級的24名學生體驗配餐員工作,戴上餐帽為全班同學發放餐盒。五一假期里,還有的孩子跟著快遞員爸爸,體驗工作的不易。這是該校針對五一勞動節開展的“勞動教育周”活動內容之一,讓每個學生走出課堂,親身經歷勞動過程,破解勞動教育中“重學習、輕勞動,重成績、輕動手”的問題。
山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骨干教師培訓首席專家、齊魯師范學院李紅婷教授認為,勞動教育要防止重結果輕過程、重技能輕素養、重形式輕體驗等現象。國家政策和新課標已經給出了明確的導向和實施依據,各地出臺實施方案,提出了內容標準和開足學時、建設實踐基地、配置專兼職教師等要求。在資源上,她建議重視學校、家庭、社會多樣化資源整合利用,提升勞動育人適應性、多樣性和實效性。(趙國陸)(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