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文藝廣播
2024-06-13 14:22:06
對美食的評價里有一句話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來自孔子。“孔府菜”是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的重要分支,是根據孔子獨特飲食理念衍生而來的,起源于宋朝。孔府菜不僅吸納了宮廷菜的特色,更是薈萃了全國各地地方菜的精粹,在諸多技法上由以燒、炒、煨、?、炸、扒見長,形成了色、香、味、形、器、意,獨具一格的菜系。其風味特色則是清淡鮮嫩、軟爛香醇,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體現的淋漓盡致。2011年,“孔府菜烹飪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說到孔府菜,不得不提的是一位重量級人物,她是中國孔府菜第一女傳人,還是中國烹飪大師,中國魯菜特級烹飪大師。深耕廚行六十余年,步入孔府菜的研究四十余載,從當初不夠高踩著石磨干活,切菜都會切到手的學徒丫頭到如今的中國孔府菜烹飪大師,她,就是山東省蘭儒孔膳文化研究院院長——王興蘭。
王興蘭12歲從廚學藝,別看她當時年紀小、個子矮,但店里沒有一個人敢小瞧了這個學徒丫頭。“勤快,肯吃苦,又天生機靈”,這,就是王興蘭給當年店里師傅們留下的記憶。
1966年,名菜大比武全國競賽中,王興蘭在一百多位最頂尖廚師高手比拼下,勇奪刀工第一名。此后的“中國烹飪大師”、“中國功勛烹飪藝術家”、“中國孔府菜烹飪大師”等等殊榮……王興蘭靠自己的悟性、努力和永不服輸的韌勁兒,一身油一身水,硬是在“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籠”的廚房里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而王興蘭與孔府菜結緣,還要追溯到1981年。
1981年,國家原商業部啟動了搶救挖掘“孔府菜”計劃。她受原商業部委托與張廉明先生一行人,開始了孔府菜不平凡的復原工作。
兩年多的時間里,王興蘭團隊對照孔府檔案一點一點地去研究摸索,一遍一遍地不斷實驗,一步一步地開發和復原,最終兩百多個菜品重見天日。
1984年,“‘孔府菜’烹飪技藝研究”項目正式通過科委技術鑒定,被鑒定為國家科技成果,獲科技創新獎。歷史上孔府菜曾多次被選為國宴用菜。2018年上合青島峰會,創新升級版孔府菜再次登上國宴餐桌。晚宴菜品精選四菜一湯,包括孔府一品八珍粥、孔府焦溜魚、孔府神仙鴨、孔府醬燒牛肋排以及孔府蔬菜。
其實,早在30多年前,國際友人就已經見識到了“孔府菜”的魅力。1985年,王興蘭就代表中國首次受邀到新加坡的“亮閣同樂魚翅酒家”表演孔府菜。此后,多次赴韓國、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烹飪技藝交流和孔府菜推廣。每到一地,都會受到當地的熱烈歡迎。
多年來,王興蘭沒有一天停止過對孔府菜的研究,年過古稀的她,并沒有選擇悠閑的退休生活,依然每天忙完工作后,不時地會翻出厚重的菜譜和典籍再去研究孔府菜。來了興致,便到廚房里一展身手,操起菜刀和鍋勺烹飪幾道菜,與徒弟徒孫們一同品鑒研學。有時即使到了深夜,她也會一個電話打給徒弟……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如今王興蘭共有6代弟子傳承,近萬人。在徒弟們眼里她既是嚴師,又像慈母。毫不保留的傾囊相授。多年來,王興蘭不僅僅致力于孔府菜學習、研發和傳承,更致力于孔府菜的落地,讓廣大的食客吃上孔府菜。
“傳統不守舊,創新不忘本”這是王興蘭大師一直秉承的理念。未來,她希望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研制、創新出更多營養健康的孔府菜,走入“尋常百姓家”。同時,推動孔府菜在更多國家落地,讓全球更多人不僅能品嘗到中國味道,更能領悟其中蘊含的深厚孔子飲食文化。
時光荏苒,歲月無聲,年華不為少年留,轉眼已至夕陽紅。當初懵懂的“學徒小丫頭”,早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孔府菜烹飪大師”。“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一生只做一件事。從廚63年,王興蘭大師用她的堅韌、堅持與堅守,詮釋了“工匠精神”的真諦。(文廣記者:賈曉婷、李海燕、段興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